大班幼儿模仿行为观察记录
1.在学习活动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幼儿通过观察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进行模仿,从而学习到自己本身不具有的技能,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案例一:
被模仿儿童:文文
模仿儿童:诚诚
观察时间:2013年12月5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美术活动中,幼儿们都在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冬天景色的绘画。
文文忽然叫起来:“老师,诚诚一直在看我的”。
原来,在画到冬天的雪花的时候,诚诚不会画,于是就看文文画的雪花,自己进行模仿绘画。
老师走过来说:“文文,你画的很漂亮,所以诚诚才忍不住要看你的,你能教教他怎么画出来这么漂亮的雪花的吗?”
分析:在此案例中的同伴模仿属于有意模仿,文文是女孩,诚诚是男孩,文文参与美术兴趣小组已经一年了,因此,绘画水平比同龄的孩子要高,而男孩子诚诚在绘画方面水平一般,于是一直观察文文的绘画作品,参照着画。
两人座位相邻,也为同伴模仿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幼儿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擅长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能力较强的同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的引导行为:在这个模仿事件中,可以发现文文是被模仿者,具有较高的绘画水平,而男孩子诚诚绘画水平相对薄弱,通过模仿文文的绘画,可以让自己的绘画水平逐渐提升,因此,此时教师引导文文教给同伴,帮助同伴进行学习,是可以的。
案例二:
被模仿儿童:阳阳
模仿儿童:若干名幼儿
观察时间:2014年3月27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在课堂上,教师正在上关于各种各样职业的社会活动,提问道:“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此时阳阳举手回答道:“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
”教师给予了表扬。
这时又有一名幼儿发言道:“我的爸爸也是老师。
”教师听到回答后说:“哦,你的爸爸也是老师啊。
”这时,几名爸爸(妈妈)是老师的幼儿在座位上兴奋地大声说:“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老师。
”教师不得不暂停教学,来维持课堂秩序。
分析:在此案例中,是幼儿对同伴语言的模仿,阳阳是幼儿中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较高的一名,教师提出问题后能很快反应过来,率先进行积极回答,其他幼儿在听到阳阳的回答被表扬之后,也不由自主地模仿,该案例中的同伴模仿行为属于过度模仿。
尤其是该班教师子女较多,所以阳阳的这一回答遭到若干儿童的模仿,课堂一度陷入混乱状态,教师不得不停止了教学活动,进行课堂纪律的维持。
教师的引导行为:在这个模仿事件中,教师的引导会对幼儿的模仿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对于模仿阳阳回答的幼儿做出了“哦,你的爸爸也是老师啊”的回应,不利于幼儿拓展思维。
教师如果能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状况,可见课堂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会对幼儿同伴模仿产生很大的影响。
2.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
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它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
通过游戏中的同伴模仿,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向更高级的游戏形式发展。
案例三:
被模仿儿童:睿睿
模仿儿童:博文、杨杨等
观察时间:2014年3月18日
观察班级:大三班
早晨幼儿刚入园,开始玩桌面游戏,睿睿在玩插塑积木,先将积木搭成了s 形,后来又搭成陀螺的形状,开始用手让搭成的陀螺转起来。
博文刚开始时在搭其他的东西,看到睿睿的陀螺转起来很好玩,于是也开始搭陀螺。
后来,两人一
起玩,比一比谁的转得快?谁的转得久一点。
陆续到校的杨杨等小朋友后来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玩得很开心,直到收玩具才停止。
分析:游戏时幼儿处于放松和自由状态,在游戏中的想象力也越来越丰富,游戏水平得到发展。
在探索之中,睿睿发现了玩具的新玩法,博文游戏水平相对较弱,于是模仿游戏水平较强的睿睿,属于有意模仿,从睿睿的玩法中,给自己以启发。
教师的引导行为:教师面对幼儿游戏中的探索各种玩法的行为并未表现出特殊关注,只是提醒了一句“注意安全”。
在这个模仿案例中,教师始终处于观察者的位置,并未介入进行干预,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与模仿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游戏水平,是有利于幼儿自身发展的。
案例四:
被模仿儿童:名名
模仿儿童:天天、浩浩等
观察时间:2014年3月21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下午户外活动,幼儿在大型玩具处进行游戏,名名在一个滑滑梯上说:“这是我的宇宙飞船,我的秘密基地。
”于是在上面不滑下来,天天、浩浩等几名男幼儿也学他的样子挤上去,说:“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
”还让其他几名幼儿下去。
导致滑滑梯通道堵住,其他幼儿无法进行正常游戏。
这时老师走过去批评了他们,不允许呆在滑滑梯上不滑下来,他们这才不情愿地下来。
分析:在户外游戏时,幼儿都很兴奋,容易发生争抢及拥挤事件。
名名是游戏水平较高的一位男幼儿,经常会有其他男幼儿对他的行为进行模仿。
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进行游戏无可厚非,但是阻碍了其他幼儿的正常游戏,因此教师不得不进行直接干预,打断了他们的游戏过程。
教师的引导行为:教师面对幼儿户外活动时,往往会更注重幼儿安全及大部分幼儿的游戏过程是否顺畅,忽视幼儿的自主探索发展。
该案例中教师本不应该直接干预,让幼儿自主探索,发挥想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全体幼儿,因此教师此时的直接干预是可以的。
若游戏场地能够让幼儿都自由的游戏并且为阻碍到其他幼儿的活动,教师则适当提醒便可,不必采取强制措施中断幼儿游戏过程。
3.在常规管理中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
它对于班级的正常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日生活之中,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有利于掌握基本的行为规范。
但是,违反常规管理的行为也很容易被其他幼儿模仿。
因此,了解常规管理中的幼儿模仿行为十分重要。
案例五:
被模仿儿童:鑫鑫
模仿儿童:昊昊阿哲
观察时间:2014年3月20日
观察班级:大三班
课堂上老师正在上课,鑫鑫说自己流鼻涕要拿餐巾纸擦鼻涕,离开位置,走到老师旁边慢慢地去拿餐巾纸。
昊昊看到了也站起来说:“我也要擦鼻涕。
”接着阿哲也站了起来离开位置去拿餐巾纸。
老师看到离开位置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就开始制止:“上课时不能随便离开座位,流鼻涕的小朋友自己拿一点餐巾纸放在口袋了,流鼻涕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擦,下课了再去扔掉。
”
分析:在该案例中鑫鑫利用拿餐巾纸的机会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其他幼儿看见了便争相模仿,差点造成了课堂纪律的混乱。
其实,此时的幼儿同伴模仿无意模仿的成分多一些,当时处于课堂的后半段时间,幼儿注意力容易被其他的行为吸引过去,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幼儿见到同伴的有趣的行为就会蜂拥而上,争相模仿,此时往往容易会造成混乱。
教师的引导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幼儿知识的同时,也要维持课堂的纪律,两者相辅相成。
在本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逐渐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拿餐巾纸上,都想借这个机会在课堂上走动。
教师及时制止了幼儿的盲目模仿跟风,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维持了课堂的秩序,将幼儿的注意力又拉回了课堂上,是一个很好地积极引导幼儿的例子。
案例六:
被模仿儿童:婷婷
模仿儿童:浩浩
观察时间:2014年3月20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上午第一节课结束后老师让幼儿小便、喝水。
还没轮到婷婷倒水,她拿着杯子在排队,等着等着,她开始用嘴对着空杯子吹气,发出了气流的声音,觉得很好玩。
浩浩看见了,也学着婷婷的样子吹气,两个人一边玩一边笑着。
其他幼儿也看见了,纷纷学了起来,队伍越来越混乱,喝完水的幼儿也不回座位,站在旁边开心地看着。
这时老师才注意到,批评了不回座位的幼儿,这时才结束了混乱的场面。
分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找到乐趣,不免会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其他幼儿看见了,也会模仿这种不良行为习惯。
尤其是像幼儿排队时,幼儿处于等待的状态,容易发生不利于管理的同伴模仿,不良行为习惯的模仿容易导致混乱,不利于教师的日常管理。
教师的引导行为:教师最初没有发现幼儿在排队时的行为,没有制止第一个幼儿的不良行为,导致其他幼儿争相模仿,最终造成混乱,教师不得不进行强制管理,以维持正常的秩序。
若教师能在一开始便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积极引导,可能就不必采取强制手段了。
例如可以对幼儿说:“老师觉得你发出的这个声音不太好听,小朋友们排队喝水的时候应该安安静静不发出声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