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受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也越来越受重视,信息技术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然而,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利用教师讲课的时间玩游戏,利用做练习的时间聊天,利用讨论的时间说笑。
学生在微机室上课时更容易转移注意力;面对一台电脑,拥有整个世界。
上课环境使得信息技术课堂暴露的问题相比于其他学科更加突出,课堂管理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管理,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对于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我们来说,如何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管理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只有关注课前准备,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这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特别是对于高中而言,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1、有效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当我接手新的班级时,都会要求学生拟定一份“课堂公约”,“公约”的内容简单易记:不带零食、对号入座、不玩游戏、不聊天、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为了提醒学生遵守,我时时处处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自己的承诺。
久而久之,“课堂公约”就成了学生心中默认的规则,不仅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学生在适应这些规则后形成了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了对“课堂公约”的认同感。
另外,为了便于信息技术的合作探究教学,我将学生进行分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得每个学习小组里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互相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还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同时也保证了有效的教学环境。
2、精心的素材准备
素材准备往往能看出教学意图,它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一个教师把素材准备好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学习图片加工这节课时,如果教师提供的待处理图片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如学生自己的照片、相册模板等,就能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而如果随便找了张照片,让学生去裁剪,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有效的学情了解
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立足点。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操作习惯等学情。
俗话说:知己知
彼,方能百战百胜。
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出现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水平差的学生“不会吃”的现象。
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不同,水平高低不一,因此我对于基础较好和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4、有效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
因此,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加工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设定教学目标时绝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生搬硬套,而应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思考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让学生能够掌握教学的知识点,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有的时候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有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知识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
例如在制作电子杂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
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杂志”,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
这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
这样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教学中明确师生之间的所在地位,凡是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出来的,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能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
这样就够使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
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
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让学生满怀信心,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五、及时的反思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把反思教学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
践中。
所谓反思教学也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
反思教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研究的心态和研究的策略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回顾、审视、批判和创造。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在完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突发的教学事件和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
和修改,重新设计教学,以保证和完善后来教学的效率;在常规的评课中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并有行为跟进,或以教后记、教学随笔、教学叙事和教育课例的形式作为教学反思的记录保存,让有效教学的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