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

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

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

【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

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

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

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

【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分析:本诗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用动景衬静景,通过描写乌鸦的啼叫、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闻),反衬出诗人烦乱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上阕)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

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注释:【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翻译: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入夜,风雪交加,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大雪之声的。

分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叠用,山长水远,显示出将士们行军的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受思乡之苦。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全词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描写四季景物的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白雪皑皑思乡有关的古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