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黏膜2

黏膜2

二:简答题。

1:简述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P24—P26)。

一: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为最常见的由I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可能表现为一种较为严重的龈口炎: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1)年龄: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

(2)部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均有发生,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为明显。

(3)病程:整个病程约需7—10天。

可分为4期。

①前驱期:潜伏期4—7天,出现感冒症状,经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牙龈出现急性炎症。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典型部位更明显。

上皮内疱。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继发感染后,上覆黄色假膜。

口唇周围皮肤可有类似病损,疱破溃后形成痂壳。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过程需7—10天。

少数情况(极度营养不良、全身虚弱的儿童),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可在体内广泛播散,引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1)年龄:成年人较多见。

(2)部位:口唇或接近口唇的皮肤。

(3)病程-发病前、局部有刺痛、灼痛、痒。

(4)损害复发时,常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其附近。

(5)诱发因素:阳光、局部机械损伤、感冒、精神紧张。

(6)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24小时,随后破裂,接着是糜烂、结痂。

从开始到愈合约10 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的过程,并使病损处出现小脓疱。

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

3:简述疱疹性龈口炎的鉴别诊断?(P27)。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②部位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

③不超过中线。

④病程长,2—3周愈合。

⑤三叉神经样疼痛。

2)手—足—口病:①柯萨奇病毒A16,肠道病毒所致的皮肤、粘膜病。

②3岁以下幼儿,夏秋多见。

③病损部位手、足、臀部、口腔。

④皮肤-水疱-吸收-结痂-愈合-口腔-水疱-糜烂-5—10日后愈合。

⑤全身低热、困倦、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3)疱疹性咽峡炎:①柯萨奇病毒A4。

②病损仅局限于口腔后面(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少发于口腔前部,不累及牙龈。

③汇集成簇的小水疱,疱破溃后应成糜烂、溃疡。

④病程7天,全身反应轻。

(4)多形性红斑:①急性皮肤黏膜病。

②口腔为大面积的糜烂,有厚假膜、唇红尤重,形成厚血痂。

③皮肤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壁、表现为红斑、虹膜状红斑。

4:简述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P30)。

夏秋季好发;发病前有前驱症状;部位发生于口腔黏膜及颜面部皮肤。

皮损:面部出现红红斑、水疱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但不超过中线;口腔黏膜破溃后呈溃疡面,唇颊腭舌损害不超过中线;病程较长,4—6周后愈合;成人表现为三叉神经样剧痛,病损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简述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烧,口腔和咽喉部疼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

皮疹多在第2天出现,呈离心型分布。

多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见于手掌、足底、会阴及臀部。

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落后无瘢痕。

本病整个病程为5—7日,个别达10日。

一般可自愈,预后良好,并发症少见,但少数患者可复发。

6:简述念珠菌性口炎的临床表现?(P37—P38)。

①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以新生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因此又称之为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病损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现为哦乳白色绒状假膜,为念珠菌的菌丝、孢子及坏死脱落的上皮汇集而成。

病变轻时病变周围黏膜无明显的变化,重则周围黏膜充血发红。

②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又称为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

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

自觉症状为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灼烧感。

③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本型又称为义齿型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

④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又称为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白斑。

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有高于4%的恶变率。

7:简述艾滋病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P41)。

治疗:治疗原则为去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病,必要时辅以支持治疗。

分局部和全身两种治疗方式。

①局部药物治疗:(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2)氯已定:选用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布;也可与制霉菌素配伍成软膏或霜剂。

(3)西地碘:每日3—4次,每次一片含化后吞服。

禁用于碘过敏者。

②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1)氟康唑:首次一天200mg,以后每天100mg,连续7—14天。

(2)伊曲康唑:每日口服100mg。

(3)酮康唑。

③支持治疗: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④手术治疗:对于念珠菌白斑中伴上皮异常增生的患者,应定期严格观察白斑的变化,定期复查,若治疗结果不明显或为中度以上上皮异常增生者,应考虑进行手术切除。

9:简述药物过敏性口炎的临床表现?(P54)。

药物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口腔病损可先于皮肤损害出现。

黏膜灼热发胀,继而出现红斑充血、肿胀、水疱渗出糜烂坏死。

水疱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

单个水疱较大,舌背中部好发,水疱壁薄易破裂,口内不易看到完整的水疱,疱破后可见残余疱壁,圆形或界限清楚的糜烂或溃疡,唇、舌、颊、腭等部位均可以发生。

10:血管神经性水肿的鉴别诊断?颌面部蜂窝织炎病因多为牙源性细菌感染,可找出病原牙。

伴有全身症状,发热可达38 ℃以上,白细胞计数增高。

肿胀发生缓慢,病变区有红肿、发热、触痛,肿胀有可凹性水肿,不经治疗不会自行消退;若病变发展可形成脓液,并在晚期溢出脓液;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根据上述特点可与血管神经性水肿鉴别。

11:简述多形性红斑的临床表现?(P60)。

好发于青壮年,春秋季节多发,起病急,多有前驱症状(头痛、不适、咽喉痛、疲倦)。

轻型:病损只局限于黏膜和皮肤,无身体其他器官和系统的病变。

唇部损害表现为除肿胀外有或大或小的糜烂面,盖以厚血痂或脓痂。

皮肤病损常对称散在分布。

好发于颜面、头颈、手掌、足背及四肢伸侧面,躯干也可发生。

常见的病损为红斑、丘疹、水疱,典型的为虹膜状红斑,即直径为0.5cm左右的圆形红斑,中心有栗粒大小的水疱,又称为靶形红斑。

重型:少数重型患者,全身症状明显,除以上表现外,还有鼻腔、生殖器、肠道、肛门的损害及虹膜睫状体炎。

此种情况因身体各腔孔受累则称为多窍糜烂性外胚层综合征即斯—约综合征。

本病有自限性,轻型2—3周可愈合,重型4—6周可愈合,愈合后可复发。

必须要强调的是,缺乏皮肤上的特征损害,仅凭口腔损害是难以进行多形性红斑的诊断的。

12:简述各型RAU的临床特征?(P66)。

(1)轻型阿氟他溃疡(MiRAU)。

最常见,在复发型口疮中约占到80%。

病损特点:溃疡小,一般直径约为5—10mm,数目不多,每次为1—10个。

病损部位:溃疡好发于非角化区如唇、颊等处的黏膜,在角化区的牙龈、硬腭处则少见。

散在分布。

发病过程:整个发作期可持续10—14天,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不留瘢痕。

(2)重型口疮:(MaRAU).。

(又称为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腺周口疮、复发性瘢痕性口疮)。

病损特点:溃疡较大而深在,似“弹坑”,直径10—30mm,深及黏膜下层腺体及腺周组织,溃疡周围组织红肿且微显隆起,扪之较硬,溃疡大多数边缘整齐,愈合后有瘢痕或者组织缺损。

溃疡一般为1—2个,疼痛较重。

病损部位:溃疡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初始部位好发于口角,后向口腔后部移行。

发病过程:其发病规律于轻型相似,发作期较长,数周至数月后才可以愈合,有自限性,复发的间期也不确定。

青春期好发。

(3)疱疹样阿氟他溃疡:(HU)。

①病损特点:其特点是溃疡小,直径约为2mm,但数目多,有数十个之多,似“满天星”,周围黏膜充血。

②病损部位:散在分布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见。

14:简述白塞病(BD)的基本临床表现?①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生殖器、皮肤病损。

②口腔溃疡是最基本的病损,发生率接近100%。

③少见病损可累及关节、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统,发生概率较小,但后果严重,可危及生命。

④口腔溃疡:症状和发作规律和RAUA类似。

占BD首发症状的70%—99%,最终是100%患者发病。

⑤生殖器溃疡:溃疡较大、疼痛剧烈、愈合慢。

⑥皮肤病损:发病率较高,仅次于口腔溃疡。

针刺反应:约占BD临床表现的65%。

是很有诊断意义的BD特征性表现,指患者接受肌肉注射后,24—48 h后,进针处可出现红斑和小脓点,或静脉注射后出现血栓性静脉炎,3—7天内消退。

针刺反应是末梢血管对非特异性刺激的反应超敏。

临床试验可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将无菌注射针头直接刺入或抽取生理盐水0.1ml注入前臂皮内,24—48小时后观察进针点,出现红斑并有化脓倾向者即为针刺反应阳性。

15:简述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的临床表现?(P79—P80)。

①:压疮性溃疡:由持久的非自伤性机械性刺激造成。

多见于老年人。

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长期损伤黏膜,溃疡深及黏膜下层,边缘轻度隆起,色泽灰白,疼痛不明显。

②:Bednar 溃疡:由婴儿允吸拇指或过硬的橡皮奶头引起。

固定发生于硬腭、双侧翼钩处黏膜表面,双侧对称习惯分布。

溃疡表浅,婴儿哭闹不安,拒食。

③:Riga—Fade溃疡专指发生于儿童舌腹部的溃疡。

因过短的舌系带和过锐的新萌中切牙长期摩擦引起,舌系带处充血、肿胀、溃疡。

④:自伤性溃疡:好发于性情好动的青少年或患多动症的儿童。

患者常有用铅笔尖捅刺黏膜的不良习惯。

⑤:化学灼伤性溃疡:组织坏死表现有易碎的白色黏膜,溃疡表浅,疼痛明显。

⑥:热灼伤性溃疡:有确切的热灼伤史,处始为疱,疱壁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表溃疡,疼痛明显。

16:简述天疱疮的临床表现?(P89)。

(1)寻常型天疱疮:①口腔:40—60岁好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口腔是早期出现病损的部位,在起疱前,常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时感到刺痛,有1—2个或广泛发生的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而透明,水疱易破、出现不规则的糜烂面;破后留有残留的疱壁,并向四周退缩;若将疱壁撕去或提取时,常连同邻近外观正常的黏膜一并无痛性地撕去,并遗留下一鲜红的创面→这种现象被称为“揭皮试验阳性”。

若在糜烂面的边缘处将探针轻轻平形置于黏膜的下方,可见探针无痛性的伸入,这是“棘层松解”的现象,对诊断是有意义的。

寻常型天疱疮几乎都有口腔病损,损害易出现在颊、腭、咽旁及其牙龈等易受摩擦的部位。

新鲜的糜烂面无炎症,假膜少,口腔糜烂面不易愈合,甚至全身情况好转后,口内仍难以治愈。

病情严重者,口内难以找到正常黏膜。

糜烂面易感染,继发感染则病情加重,疼痛也加重,长期的糜烂面存在,使患者咀嚼、吞咽,甚至说话均有困难,有非特异性口臭出现,淋巴结肿大,唾液增多并带有血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