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设计导则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7年3月编制说明(前言)《北京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设计导则》旨在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系统规划》所提出的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及标准,切实提高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本导则由编制单位对现状公园、道路绿地等进行深入现场调研,并由园林、林业、文化、交通等相关专业专家多次论证,并参考了大厂等地区较为成功的做法,以保证导则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本导则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绿化条例》等国家法规政策,在《公园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与《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并整合吸纳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标准及专项研究。
本导则主要包括总则、一般规定、公园设计、道路绿化设计、居住区绿化设计五部分部分。
本导则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编制。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通州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导则由北京市通州园林绿化局负责管理,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目录第一篇总则 (1)第二篇一般规定 (2)第一章设计原则 (2)第二章通用设计要求 (3)第三篇公园设计 (5)第一章公园的分类和分级 (5)第二章总体设计 (7)第一节内容和规模 (7)第二节容量计算 (8)第三节园内主要用地比例 (8)第四节常规设施 (9)第五节布局 (11)第六节现状处理 (12)第三章地形设计 (13)第一节一般规定 (13)第二节地表排水 (14)第四章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15)第一节园路 (15)第二节铺装场地 (16)第三节园桥 (16)第五章种植设计 (17)第一节一般规定 (17)第二节种植比例 (17)第三节植物种类选择 (18)第六章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 (20)第一节建筑物 (20)第二节山石 (21)第三节护栏 (21)第四节儿童游戏场 (22)第七章水体设计 (23)第二节驳岸 (23)第三节水工建筑物、构筑物 (24)第八章给排水设计 (25)第九章电气及防雷 (26)第四篇道路绿化设计 (27)第一章分级分类 (27)第二章总体设计 (28)第一节道路绿地率指标 (28)第二节道路绿地布局与设计 (28)第三节现状处理 (29)第三章种植设计 (30)第一节种植景观规划 (30)第二节植物选择 (30)第三节道路不同类型绿地种植设计 (31)第四章铺装与场地设计 (32)第五章给排水设计 (33)第六章电气及防雷 (34)第五篇居住区绿化设计 (35)第一章总体设计 (35)第二章竖向设计 (36)第一节一般规定 (36)第二节地形 (36)第三章种植设计 (37)第一节一般规定 (37)第二节设计要求 (37)第三节植物选择 (39)第四章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 (41)第一节一般规定 (41)第二节园路设计 (41)第三节铺装场地设计 (41)第五章园林构筑物及设施小品 (43)第二节园林构筑物 (43)第三节设施小品 (43)第六章水体设计 (45)第七章给排水 (46)第一节给水 (46)第二节排水 (46)第八章电气及防雷 (47)第一篇总则1 为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切实提高城市风貌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现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园林绿化设计导则。
2 本导则适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建、扩建、改建、修复等各类城市公园设计、道路绿化设计以及居住用地绿化设计。
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导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CJJ 48-92 公园设计规范(1993-01-01)CJJ 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8-05-01)DB11/T 214—2003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2003-09-20)DB11/ 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4 园林绿化设计应在多规合一的框架下进行,加强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协作。
以批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明确绿地的范围和性质,根据其定性、定位作出总体设计。
5 各类公园及道路绿化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篇一般规定第一章设计原则高端示范原则规划设计要符合副中心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北京高端定位。
同时考虑与地方特色相协调,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
创新引领原则鼓励创新,但对于新理念、新技术及产品、植物品种的使用,要在北京地区有过成功经验及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再在副中心实施。
整体协调原则遵循上位规划,与城市多种设施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系统协调。
综合考虑园林绿地设计中的各类要素,统筹设计、合理实施。
师法自然原则应参照植物自然生境,植物群落应做到疏密有致,并结合微地形,形成自然舒朗的景观效果。
地方特色原则园林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的特色。
因地制宜原则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原则设计应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并根据绿地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功能。
园林绿地设计要符合市民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趋向。
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集约高效原则园林绿地建设坚持“经济、适用、美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
第二章通用设计要求2.1 园林绿化的用地范围和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2.2 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
2.3 规划承担城市排水防涝功能的绿地,其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并做好排水预处理2.4 应根据绿地的类型和功能不同,设计低影响开放雨水利用系统。
需指定相应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或调蓄容积量,并合理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沉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渗透性铺装等地影响开发设施。
计算方法参见《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 685—2013)。
2.5 根据植物灌溉、喷泉水景、人畜饮用、卫生和消防等需要进行供水管网布置和配套工程设计。
灌溉方式主要采用喷灌方式,尽量采用微喷、滴灌、精准灌溉等新技术,并结合雨水调蓄设施,利用雨水灌溉。
2.6 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绿化建设前应对土壤进行检测,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种植土壤标准参照《园林绿化种植土壤》(DB11T 864-2012)。
2.7 建议设置智能园林管理检测设施,建立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新建公园建议实行无线网络全覆盖;改造公园视实际情况而定。
有条件的公园鼓励设置智能导览等个性化服务设施,以及技术成熟的智能灌溉系统。
2.8 建议通过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园林绿化的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2.9 建议建立园林信息的电子档案,涉及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整个变化过程,实现园林的生命周期管理。
2.10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内的用地应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绿化用地与高压输配电架空线通道相邻处,应有明显界限。
2.11 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绿化用地,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选线符合总体设计要求;(二)、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距离符合《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附录二的规定;(三)、管线从乔、灌木设计位置下部通过,其埋深大于1.5m,从现状大树下部通过,地面不得开槽且埋深大于3m。
根据上部荷载,对管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四)、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2.12 道路绿化与架空线、地下管线、综合管廊以及其他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2.13 改造公园或其他绿地中的现有管线,若影响整体景观,建议将其移动至绿地边缘,或将地上管线入地。
新规划建设的道路及地下管线、其他设施尽量不设置在绿地中,若必须设置在绿地中,应保证位于绿地边缘,保证绿地的完整性及植物的生长空间。
第三篇公园设计第一章公园的分类和分级1.1 根据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等。
1.2 为便于建设投资及建成后养护管理,将公园分为一级公园及二级公园。
分级标准如下:表3-1-1 公园分级标准注:●必须满足○需满足一条以上第二章总体设计第一节内容和规模2.1.1 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2.1.2 不同类型的公园,其建设内容与规模应符合以下要求:(一)、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
综合性公园宜增加部分专类园功能,如植物区、动物区等,但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
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
(二)、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 ㎡。
(三)、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
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
全园面积宜大于20h㎡。
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
全园面积宜在5~20h㎡之间。
(四)、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
全园面积宜大于40h㎡。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0h㎡。
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
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
(五)、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六)、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