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 董仲舒的儒学改革

历史必修三 董仲舒的儒学改革


【互动探究】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 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被规定为必读教材,并有专事研究、 传播五经的教官。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 推广; ④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 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知识拓展】太学
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 议,在长安设立。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易》 《诗》《书》《礼》《春秋》)博士,置博士弟 子5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到王莽时,太学 生增至一万多人。这些人学成经考试后,按等第 录用。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初步建立 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 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 重要作用。
①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②教官:五经博士 ③官办最高学府:太学 ④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 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 经元、明、清三代,是 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
1.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 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 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 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 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 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董仲舒的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君权神授 D.无为而治
材料七::“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 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九: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 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 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回顾】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 春秋 应运而生 秦朝 遭到重创 战国 蔚然大宗 汉初 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
(1)原因: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使儒家思想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前179-前104)
【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别针对什么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 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互动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兼采各家思想;(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 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实质: 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Hale Waihona Puke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采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启用儒学家参政; (3)教育方面: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四:“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 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 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 乱也”。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①积极:社会繁荣,国力强盛 (文景之治) ②消极:社会潜伏危机 王国问题:七国之乱 土地问题:土地兼并 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
(2)措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 汉武帝刘彻(公元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前156年~前87年) 内外朝制; 经济: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 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 小结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 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 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 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 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 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 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 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 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课堂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 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 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 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 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 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 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的。 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 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 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 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②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材料二: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 以赋于民。……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影响: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 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针对土地兼并问题 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材料五:宜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
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六:使富省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 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 相安,故易治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针对土地兼并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