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新儒学
图为北京的国子监 牌楼。国子监又称 “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历经元、 明、清三代,是中国 最后一个国子监,现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探究学习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 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三、新儒学的特点和实质 特点(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3)带有神学色彩; 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 四、汉武帝以来儒学的社会地位——正统思想 原因:(1)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 的需要; (2)汉武帝采取措施加强了儒学地位; A大量儒生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 任用官吏的标准; B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 C设立太学和郡县学校,教授儒学,儒学 得到推广;
• 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 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是都凭着各自的制度 治理好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 由于时代变了,情况不同了。 • 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 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 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 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 《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 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 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
◆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 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色彩。 ◆实质: 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 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 思想文化专制。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结果: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 荣,国力日盛;
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一、产生背景 1、经济上:恢复和发展; 2、政治上: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3、思想上:“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 适应统治的需要; 二、新儒学的内容 1、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4、发挥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2 .史载:“汉初萧 ( 何 ) 曹 ( 参 ) 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 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
4.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 有道理。 •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 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 (性质相同)。
知识巩固
• 1.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 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 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无为而治。
西汉实行察举制,董 仲舒被以贤良方正推 举给汉武帝。董仲舒 三次书面应答策问, 即“天人三策”,阐 述他的儒学思想。他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 董仲舒 法家、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加以改造, 《春秋繁露》书影 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 《春秋》推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 是古今共通的道理。如今老师所述的道理 彼此不同,人们的议论也彼此各异,诸子 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意旨也不一样,所 以处在上位的人君不能掌握统一的标准, 法令制度多次改变,在下的百姓不知道应 当怎样遵守。臣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的科 目和孔子学术的学说都一律禁止,不许它 们同样发展。邪僻的学说消失,然后学术 的系统可以统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 人民也知道服从的对象了。
——加强君权的需要
“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古代的太学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 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 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 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 • 太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 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 正规大学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的作用有哪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 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zìpì n) (母马)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
B.民贵君轻
)
C.性善论
D.大一统
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③大一统的形成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6、《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这段史 料:①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②留下了后人 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表现了封建史学家写史 的局限性④古史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研究价值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两段材料
•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 时变异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 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 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 非今者族。 ——《史记。李斯列传》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 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 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