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

宗,即法、根、道,是不变的;变,即化,化为己有,自成面目;随其性,则强调了感性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的张扬。

书法讲究变,变则发展;书法也讲究不变,不变则守道。

书法在变与不变之中循环、在变与不变之中生存、在变与不变之中发展。

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变化的层次也不一样。

浅层次的变有:从慢到快的变、从生到熟的变、从不会到会的变。

较深层次的变有:结体的变、章法的变、艺术风格的变。

但是,作为书法表现的对象——汉字不变,书写使用的工具——毛笔不变,基本技法不变,对比变化的规律不变,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变。

在书法艺术中,从用笔到用墨、从线条到结构、从字法到章法、从技术到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变。

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延续、在变中获得新生。

在书法的书写上,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书写方式,一是感性书写,二是理性书写。

总之,变贯穿在书法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变相对于不变而存在。

从思维角度讲,变与不变的形式有三种:感性的变与不变、理性的变与不变、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

一、感性的变与不变1 、感性的变。

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产生的直观感受。

感性的变,是根据这些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单纯的靠感觉产生的,另一种是理性后的感性。

即学书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理性——感性,由初学者单纯的、表面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

由此可知,感性的变在书法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而在这两个感性的阶段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的感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如看到书法的美,就想学习书法,听到歌曲美,就想学习音乐,任何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感觉。

第二阶段的感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理性后的感性。

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技术的精湛后形成的,是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追求直接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从感性开始,通过量的积累,对书法产生充分的认识,很自然地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达到心手两忘,“随其性欲”,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返老还童”的艺术境界,但一定要知道“返老还童”和“儿童”的本质区别。

第一个感性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

初学书法者,由于对书法不懂,学习全凭感觉,看什么字好看就写什么字,或者比猫画虎,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找老师、前辈请教,先吃透一家,并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使技术逐步完善,思想逐步提高,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从而上升到理性阶段。

经过理性阶段之后的感性阶段,有的人可以达到,有的人终生也不能达到,是学书者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个阶段,由于已经熟练掌握了书法的技术,具备了深厚的功底,艺术思想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因此,这时的书写,主要在于感性的发挥,不用再刻意考虑用笔、用墨、结体等因素,只管尽情抒发情感,表现才情,追求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作品则具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美。

道理很简单,已经会走路的人,在走路的时候从来不考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感性的变,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学习书法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敢想敢做。

面对古今那么多优秀作品,如何选择,从何做起?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由远到近。

从古代碑帖入手循序渐进,也就是从源到流、从本到末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基本功的练习,按部就班,但其时效性比较差。

另一种就是由近及远。

从当今大家入手,进行大胆的临摹学习,其时效性较高,往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方法是聪明的,它有几大好处:(1)不用考虑理由。

选择的都是近代或当代认可的作品,他们的成功就是理由。

(2)容易达到“会古通今”。

近代或当代被认可的作品都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

(3)紧跟时代步伐。

采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方法,把现代和当代的精华吸取过来,既适应了时代,又抓住了流行。

(4)不用怀疑方向。

跟着成功的人走,走他们走过的路,就不会迷失方向,轻松自如。

(5)成功的机会大、效率高。

符合当代大家的口味,又是直接“摘果子”法,所以,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选择由近及远学习方法的人往往具有不寻常智慧和胆量,感觉灵敏,才情极高。

但应注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要进行回归,多临古代碑帖,其目的是找到根源,把根扎得更深些,根深了枝叶才能茂盛,长成参天大树。

感性的变,是人的本能,是追求个性的结果。

感性的变不分年龄、性别和层次,人人都具备,有广泛性和普及性。

感性的变随意性很大,具有想变就变、说变就变的特点。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见异思迁、故步自封等。

有的因此而成功,有的因此而失败,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沮丧,就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走同一条路,结果会不同,由很多因素决定。

实际上感性的变也是有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基本功时,就不要只凭感觉写,随手而写,信笔为体,那是永远也写不好字的。

当条件具备时,有坚实的基本功做后盾,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作品中抒发写出自己的情感。

2、感性的不变。

感性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没有感悟到而不知道变,这种不变是非常可怕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其感性思维极差,只知道埋头用功,感觉不到或很少感觉到字的美感;或者是学的太少、太单一,抱住一本字帖不放,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吸取不到更多的营养,很难走出新路。

如有的老先生从小就酷爱书法,用尽毕生精力追求,结果只是落个会写字而已。

另一种是能够感悟到而不变,同样,这种不变也要引起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基本功,总觉得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前进,也就是说强调了继承,而忽略了发展。

拿一棵树来说,向下是为了扎根,向上是为了发展,如果只知道向下扎根,而不知道向上发展,永远也成不了参天大树。

基本功是相对而言的,他不能用时间来衡量,没有一个确定的尺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方向。

基本功很重要,发展是硬道理。

二理性的变与不变1、理性的变。

理性的变是指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而产生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靠理性思维来完成的,是建立在雄厚的基本功之上的。

当对书法具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功力之后,就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为达到返老还童奠定基础。

“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

”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理性分析,可以明白道理,不使误入歧途。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性为朝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

理性可以指导观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理性注重用实事说话,在处理问题时多用思考、论证的方法。

理性的变讲究对比、变化、协调、统一的关系,反对重复、雷同。

常用此方法来规范书法的行为,使书法始终沿着轨道行驶,不至于脱轨。

理性的变,是全凭理性办事,从不感情用事。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性的变注重技术的发挥,由此,形成了理性书写。

其表现为理智、严谨,追求准确到位、不差毫厘的艺术风格,充分表现技术和思想。

技术决定着质量,思想决定着艺术风格。

所以,在功夫上,下再多力也不为过。

功夫分内功和外功。

内功是指技术,属于硬件部分。

外功是指知识和艺术思想,属于软件部分。

如书写技术中的笔法有:连、断;转、折;粗、细;快、慢等。

字法有:宽、窄;大、小;粗、细;松、紧;连、断;高、低等。

墨法有:浓、淡;干、湿;燥、润等。

章法有:对联、中堂、横幅、条幅、扇面等。

在艺术风格上有细腻的、粗犷的;喜庆的、悲哀的;连绵的、冷俊的等。

例如“兰亭序”之喜庆;“祭侄稿”之悲哀;“书谱”之浪漫,张旭之狂放、欧阳询之险峻等,不同流派其技术和思想各有千秋,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这些都要认真地、不断地、有序地、逐步地学习,逐步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地学好技术。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书法专业理论知识及各类艺术知识的提高,还必须有文、理、史、哲等知识做后盾。

技术又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的不同而所不同。

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理性的变,是利用智慧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变。

在学习书法中,人们清楚地知道书法离开技术和功夫不行,但也明白纯粹依靠技术和功夫是不行的,那样会成为“书匠”。

追求技术和功夫的目的是在技术和功夫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书法。

所以,当掌握住书法的技术和功夫之后,就要变,要思变,要善变,要表现思想,技术、功夫都要为思想服务,这才是理性的变的真正归宿。

2、理性的不变。

理性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古不化,始终抱着古人不肯改变。

在学习书法的中,这样的学习者很难有所发展,要懂得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

二是守成不变,始终抱着已有成功不肯改变。

在学习书法中,一次偶尔的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

光靠吃老本是早晚要吃完的,靠守是守不住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守住江山,就要在发展上下功夫。

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才有可能保持事物的长新。

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

孙过庭在书谱中告诉我们:“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书法不只是贯通古今,同时还融入了深切的情感,调和了其格调与情趣。

这就构成了书法艺术变化的全部过程,感性和理性、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如果有一方面不足,就会影响其质量,因此,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提高,就要考虑平衡发展。

拿“木桶理论”来说,水平面的高度,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快板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快板的高度。

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既需要感性又需要理性,既需要技术又需要情感。

作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发挥,而且发挥出来的水平往往只是你综合能力中最低的那个水平,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水平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过硬的技术来源于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训练,先进的思想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

情感是技术、思想的发挥。

情感属于感性范畴,技术属于理性范畴。

把技术和情感、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的“顿悟”,就可以产生“灵感”,有了“灵感”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注重技术(理性)而缺乏情感(感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功无性”,属于匠人之作(模具产品);或者只注重情感(感性)而缺乏技术(理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性无功”,属于杂乱之作(儿童涂鸦)。

真正经典的书法作品,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技术,又有情感,既有激情,又有智慧,是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激情和智慧的完美组合,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样,是矗立在牢固的、多面的塔身之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