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DOC)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DOC)

书法的线条训练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

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

《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

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

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

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感我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显得筋骨遒健。

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一)取势。

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

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

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

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1)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书写实际出发,视字型篇幅大小采取相应的姿势。

如坐势小书,指、腕力量即可满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则以站势为宜。

(2)灵活运笔。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

所谓用笔不外“执”、“运”二字,“指”主“执”,“腕”主“运”,二者结合得当,即可达到用笔之目的,小学生要学会五指执笔法,最好悬腕。

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

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立体感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线条。

除力感外,线条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

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线条的厚度。

力透纸背的线条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线条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线条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

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

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在小学书法教学要学生做到:一、巧用中锋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线条,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

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圆”形的立体感。

二、善于换笔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

动性动性,是线条的本质属性之一。

“动”者,即指线条的流动韵律。

一幅书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动线条构成,则具有生机盎然的动态美。

一、从用墨、行笔和驭笔能力去训练墨浓笔滞,动感弱;墨润流畅,动感强。

笔缓则动感弱,笔捷动感强。

但墨过淡则线条肿涨,缺乏神采;运笔过速,则线条易浮滑轻薄。

所以要告诉学生执笔需灵活虚宽,圆转自由,用墨要浓淡相宜,渗化自然,行笔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着果断,运笔不能一味缓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运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动美的线条。

二、点画间的断连关系是按一定结构规律进行的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这种线条间的衔接关系实际是气脉相连的线条流动过程。

节奏感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

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在小学写字课的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

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

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

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

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笔顺也是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

行、草书的笔顺是楷书笔顺加以发展变化而来的,汉字的结构是通过书写时协调的动作完成的。

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应力求:(1)把笔画写得成功;(2)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

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是浮浅的,表现的,是“做字”,而不是学书,这种工匠式的制造工艺,正是书法教学之大忌。

章法(或称布局,分行布白)是节奏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在楷书章法中,首先要求字与字之间要贯气,这才成行,行与行之间要协调,才能成篇,其中还有疏密、落款、钤印等问题都要考虑。

行、楷书中,章法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复杂。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最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

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万变的线条,因而我们在书法教学中要重视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当代书法成家秘诀时代兴起一门新的学科,叫做“忽悠学”。

所谓“忽悠”,说白了就是明白透顶的人,对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的人进行洗脑。

想成为真正的行家,最重要的是掌握实际本领,具有真正的水平,忽悠的能力在现时代是需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我相信只有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忽悠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

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了由实用产生艺术,逐步进入了因为爱好书法而对书法艺术学习和研究的时代。

因为这种原因,现代的书法练习过程与传统的书写过程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做为这种变革阶段的书法探索者,我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实践,仅从我自己的学习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要有足够的兴趣现代的习书者不同于古人,脱离了实用性的书写,书写的兴趣将决定坚持练习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决定了基本功的扎实程度。

兴趣可以培养,也可以随着学习、随着不断地取得成就而加深和增浓。

可以求学,可以与志同者互相研习,可以参加各级学会,可以参加力所能及的比赛……二、要有明师在古代,书法的学习只要是有读书人传教,基本上都能衍传下来使用毛笔的方法,再加上长期的实用,完全来自于实用的笔法就会愈加成熟。

而现代人学习书法时多数按照平面书本的图示揣摩,按照字帖上的笔画描摹,把笔画停顿在起、顿、使、转的分解动作上,保持在勾、描、填、拉的平面字形上,缺少连贯的书写和立体的用笔动作。

时代在书法用笔上的传承出现了断档,所以在学习中需要有真正懂得用笔的明师指导。

此外,明师还有另外一种概念,就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时段,明确学生下一步的方向,引导不同特长的学生发展他们的风格,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令他们取得最大的成就。

一个明师,可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一定要兼容各个流派,以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作品。

他不一定写得最好,研究得最深,但一定是一个真正懂得书法的人。

好的老师不多,但可以找到。

找到了,可先请教、对比认同以后再拜师也不迟。

三、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所谓基本功,就技法上来讲,不外乎用笔、结字、成篇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字学、诗词等文化修养。

古人在初学时非常注重临习,大部分书家虽然在成家后也有不断的临习记录,但这种临习均在自我的基础上依靠古帖进行有目的地吸收。

不会把吸收营养完全寄托在古帖之上。

现代人需要临帖,但是不要因为印刷的发达而漫无天际地滥临,临谁像谁,最终培养的是临家,而不是书家。

人到一定年龄,就会产生自己的主见,不可能学谁像谁,除非盲目地学而没有自己。

临帖是通过一种对照,校正用笔的正确与否,是一个手段。

临帖是在连贯性地摹写古人的同时,意会古人结字的道理。

读帖可以更抽象地感受结字、取势(俯仰、避让)、行气等因速度而产生的效果。

有的时候临写更多注意到了形,而感味不到形而上的部分。

基本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地循回往复,从感知到写出效果,从较正到完整无误,从一笔笔的书写到自然的连带,从固定的字形到随意的拉伸,从端庄的字形到有个性的收放,每一步都存在着顿悟和巩固的交替,所以没有二三十年的功力在书法上成家全是妄想。

书法进入高端后的所谓心手合一、所谓随情而动、所谓应韵生神、所谓浑穆超迈、所谓清逸化仙,无一不是在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笔墨表现基础下随意抒发的结果。

基本功最终表现在任意挥发、创造时都能表现出来的规矩,它好像是一种素养,它保证了在书法表现中的丰富、淳厚和耐人寻味。

基本功应该是随意书写的技术保障,而不是描写胸中固定蓝本的复制能力。

而后者正是当代基础学习中的最大误区。

打基础要按部就班,举一反三,不要朝三暮四,囫囵吞枣。

第一次接触、学习的碑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终生。

四、广收博取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知道有什么风格,什么是自己接近的风格,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营养。

自己的风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加深好恶的感受和取舍中产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