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
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
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
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
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
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
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
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
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
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
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等。
二、简答2、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初起证侯,发病季节,治则,治禁。
加用银花、竹叶、豆豉、荆芥、牛蒡等――泄卫力强,重在清疏卫表以退热,――-以表热重为主加用桑叶、菊花、杏仁――宣肺力强,重在清宣肺气以止咳―以表热较轻,咳嗽较甚为宜有藿香、豆豉――泄卫透表湿力强――蔻仁、厚朴、半夏用量较轻――化里湿之力稍逊――重在宣化表湿无藿香、豆豉,重用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宣气化里湿力强,加滑石、竹叶――泄热利湿――主用于里湿蕴热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乃火热之气,燔炎酷烈;伤人极速,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一病即见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即所谓“夏暑发自阳明”5、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伤肺,肺气抑郁,肺失宣降,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2“中燥增液”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热盛于中焦,灼伤胃、肠阴液,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胃肠阴液充足了,肺之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肺胃经脉相连,肺与大肠相表里,三者之气阴相互为用。
○3“下燥治血”针对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燥伤真阴,水亏火旺,水不涵木,机体失养,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因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从补阴血能达到补肝肾阴液的目的,此时当重用血肉有情之品。
6、暑病益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暑温的治疗原则是清暑泻热,顾护津气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涤暑泄热;暑伤津气,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津气欲脱者治宜益气敛津,扶正固脱;正如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2 / 58、温病的特点○1病因特点:外感温邪○2发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急骤性。
○3病机特点: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到虚。
9、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温燥病邪的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邪的致病特点: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的致病特点: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部位10、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证的证候,理,法,方:证:身热,心烦,口渴欲冷饮而不多饮,脘腹痞滿或腹痛,口苦,呕恶,便溏灼肛,甚则吐利并作(色黄而秽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黄多白少而腻,脉滑数本证的辨证要点:⑴具有湿热阻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基本症状:如脘腹胀滿,呕恶便溏,甚则吐利等⑵具有阳明胃热偏盛的基本症状:如身热壮热,口渴欲冷饮,口苦心烦,尿赤,舌红,脉滑数等理:湿热壅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方: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方)药: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运用时常加黄芩、滑石--加强通热导湿之功甘露消毒丹证的证候,理,法,方:证:发热口渴,肢痠倦怠,胸痞腹胀,口苦呕恶,烦躁,咽肿或颐肿,尿赤便秘,或黄,或疮疡,或斑疹,或疟,或痢,或淋浊,苔黄腻,脉滑数。
理:湿热蕴毒,充斥三焦(热重于湿)法:清热解毒,分利三焦方:甘露消毒丹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11、卫气同病12、重要条文《温热论》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4)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
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9)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10)《温病条辨》上焦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4 / 5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9)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43)《温病条辨》中焦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17)《温病条辨》下焦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
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
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1)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