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心电现象
(2014年6月14日)
1、超长(常)现象
病态心肌在传导抑制状态下,其传导性发生意料之外的、暂时的改善。
超长传导的实质是传导异常的心肌发生了不明原因的、暂时性的传导改善,是在原有传导异常基础上的改善,而并非意味着传导性能超过正常。
心电图表现包括:矛盾的RP和PR关系,在长的RP之后PR延长,短的RP之后PR 反而缩短;文氏型房室阻滞时,本该脱落的P波未脱落,而其后的PR间期缩短使文氏周期变得不典型;三度或高度房室阻滞时的心室逸搏-夺获现象(图12-1);室内阻滞时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下传心室,原有阻滞消失,QRS形态变得正常。
临床意义:超长传导的概念不仅可以用以解释在阻滞中出现的复杂的电生理现象,而
且有助于理解一些复杂的电生理机制。
2、裂隙现象
裂隙现象是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中的一种伪超长传导现象。
心脏电生理研究发现,其本质是激动传导方向上不同水平面的不应期各不相同造成的,又被称为伪超长传导。
定义: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同部位的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离散度较大,使得心脏周期的某一时限内到达远端的激动不能传导,而较早或较晚的激动都能传导的现象为裂隙现象。
这一时限为裂隙带。
心电图表现:对于同一患者,联律间期不同的激动可以引起相互矛盾的心电现象:①联律间期长的激动均能下传;②联律间期短的激动下传受阻;③联律间期更短的激动反而下传。
图(12-2)中,房性期前收缩出现矛盾性下传时,并伴有近端传导延期的心电图表现(即PR间期延长)。
临床意义:裂隙现象在临床心电图及心脏电生理检查时并非罕见,在房室传导系统的正向与逆向传导中都可能发生,并可以分成数种类型。
了解其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有助于
正确解读复杂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现象。
此外,裂隙现象的发生受心动周期长短,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阿斯曼现象
通常,传导系统的不应期长短与心动周期的长度呈正比,较长的心动周期产生较长的
不应期,较短的心动周期产生较短的不应期。
房颤时R-R间期绝对不等,使得传导系统的
不应期时程也随之不同。
在一个长R-R间期之后突然出现一个短R-R间期(即所谓长周期短配对),后一个激动则容易遭遇不应期而产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此即所谓阿斯曼现象。
4、蝉联现象
室内差异性传导若连续出现3次以上,称为蝉联现象。
5、钩拢现象
钩拢现象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电干扰现象,临床心电图并非少见,连续发生时可引起等
频心律、等频脱节等。
定义:是指在心脏内存在两个节律点时,出现副节律点的频率增快的现象,甚至出现
主、副节律点的频率接近或同步化的现象。
钩拢现象是一种正性变时性作用的干扰现象。
心电图表现:1)心电图中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一个为主导节律,另一个为副节律。
2)副节律点的频率高于主导节律点。
3)主导节律点的自律性随副节律暂时升高,频率加快。
当副节律终止后,主导节律会逐渐减慢,恢复为原先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