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念刘和珍君》拓展-陶潜的四句诗

《纪念刘和珍君》拓展-陶潜的四句诗

陶潜的四句诗
文中所引用的四句诗是陶潜的《挽歌》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技录
第三首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争崔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公元472年)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者的看法。

诗按照事件的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课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句后应为句号),前两句语“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

“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死人送葬的人们。

“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的好友。

“亦”,也,语气副词。

“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

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

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

有人认为“亲戚”与“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可能比“亲戚”更甚。

如“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两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生前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

这虽是诗人单方面的想象,但这是以双方的感情、友谊为基础的,是合理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可能写到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忘却而“已经唱起歌来了”,也不可能写到与诗人无关的“别人”,否则,既与诗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诗人的个性、品质及人生观。

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意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诵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
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

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他们。

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白流的了。

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意,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许振兴《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
载于《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