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
让我这么一个对金融方面实属菜鸟级别的人了解了金融,在此,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金融的概念:金融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之存在相对价值;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我明白了借贷交易就是这样,把未来的收入流移到现在来用,把未来的价值放到今天,即是解决价值时间空间分配的不合理性,同时用价值来创造价值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我的理解,简言之,花未来的钱解决当前想要解决的事。
其次,此书谈到了为何“中国钱多而百姓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的钱多的原因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它大大缩短了财富与资本和钱之间的距离。
来源有以下:
(1)活跃的买卖对钱的需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钱的提供;
(2)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带来了大量的“钱”;
(3)未来现金流(包括未来劳动收入)的资本化。
其中,本书认为“国有资产应该被民有化、以平等分配的形式分回给全国公民,而不是利用金融危机强化国家对各种财产和资源的所有权。
”“资本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了使中国更有“钱”,土地和国有企业都应该私有,为进一步资本化开路”对于这些观点我有些疑议。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如果过分的资本化,
岂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过度的资本化,把国有企业私有,会不会打破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呢?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因此是经济制度问题造成文中也有提到我国未形成完善的产权保护与契约执行架构,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保护。
所以当务之急是解决制度问题。
也并不是说国有企业一定要进一步资本化才能推动市场发展、经济发展。
国有企业的确存在腐败、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国有经济民营化也无可厚非,不失为一种降低腐败同时扩充资本的道路。
但我觉得也许还有更多的途径。
公有和私有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在具体操作上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保证不变其“质”。
我们可以资本化,但不能过度资本化。
然后这本书讲到了为何中国人钱多而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是隐形金融交易,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和投资产品等出现。
问题在于这些显性金融产品的发展不完全,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剧,造成了不幸福。
然而我认为人们的不幸福感不仅仅在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大大减低了人们的不幸福感。
另外,房地产的泡沫等等因素更是客观上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
我很赞同陈教授提倡的“中国应该向借贷消费转型”这一观点。
中国传统历来不倡导“借钱花”,当然,儒家的传统文化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时,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规避,人们无法预料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加之目前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中国没有大规模
的“借贷消费”。
人们倾向于保守的“存钱”,毕竟能让人心里有安全感。
文中并未提及如何能让人们去进行借贷消费而规避风险,只是极力倡导中国国民借贷消费。
我认为如果假设未来收入基本上能够确定时,这种借贷消费是可行的。
文末有提到“发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的确要发展金融,扩大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极端,未免有点夸大金融市场的作用。
除了发展金融市场,我们也要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
思想转型、制度转型,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不论怎样,随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国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熟悉世界市场的经济的“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