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货币的教训》有感在读本书之前,说实话我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的印象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感触完全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
从网上看到的任何分析都觉得说的挺有道理。
比如中国的通货膨胀,中央政府似乎也在不断出新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可现实却是通胀越来越严重。
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也从未深究过,也从来未读到相关的文章可以让我信服的,直到读这本《货币的教训》。
我对通货膨胀的梳理是这样的:通胀的根源---通胀的危害---现行政府的应对措施及问题---周老师的观点及我个人的一点点见解。
依周老师的观点,中国的通胀源于中国长期的贸易顺差。
在出口占据GDP30%-40%的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大国,长期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们金融界的老大,同时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与人民币汇率稳定。
汇率的稳定是进行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与保障,因此各国都会努力维持本国货币的汇率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心照不宣的,因此央行相近一切办法维持汇率稳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民币是以美元为比照对象,而汇率的稳定是建立在两种货币币值都稳定的前提下。
当今世界不再是金本位的时代,因此美元也没有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币值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而只要一只货币的币值不稳定,它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就不可能稳定,除非其他货币的币值同样也不稳定。
而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央行似乎就是牺牲人民币币值稳定来维持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这样的好处是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币值却不断下降,也就是人民币贬值,购买力减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得从央行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手段入手观察。
我国的出口企业用人民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时挣回来的却是美元。
一般来说出口企业的原料都是从国内获取,或者可以说大部分是从国内获取。
那么出口企业要进行持续生产就避免不了把挣到的美元换成人民币。
而在全球唯一可能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按市场交易的规律,在那里外汇需求者与供给者进行平等交易,出价高者购入美元,这样无论人民币与美元的最终交易比率是7:1还是8:1都是市场形成的。
而形成的这个汇率就是均衡汇率,故均衡汇率不是专家们吵出来的二十市场形成的。
但是央行为了人为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在这个交易中心每次都是以最高价购入美元,那么所有的美元就集中到了央行那里,无疑央行是拿人民币换的美元。
问题就出在这里,若是央行拿自己的收入或者说国家的收入来买的话,也就是央行把自己持有的人民币收入换成了美元收入,那么市场中的人民币总量是不变的,因此也就不存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问题。
但事实是央行不是普通商业组织,无从通过向市场出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收入,央行也不是财政部或税务局,可以向商业机构或者个人直接征税。
央行购得数万亿美元储备付出的惊人庞大的人民币只与“基础货币”有关。
众所周知,我们的人民币都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是《人民币法》规定了央行发行货币的条件,那么央行发行的用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就形成了对国家或者说是对持币人得负债。
既然是负债,拿酒必须要到期还本付息。
我们查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可知央行的负债再以每年巨速增长,但我们从未听说央行什么时候还本付息过。
那么无疑,央行通过购买外汇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市场,这使得原本人民币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状态被打破。
社会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那么当每年多出来数万亿人民币时本应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供给却没有生产出来,而用外汇换来的人民币与国内市场原先有的人民币在购买力上市没有区别的,物一定,钱却多了(等同于购买力变强),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CPI是最能反映物价上涨与否的指标。
因为根据围观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在收入增加的初期,或者在收入在某个收入水平之下时,随着收入的增加,那么对必需品的需求就越大,而食品是最起码的必需品。
很显然,在市场中无故多出那些货币也就是某一部分人得收入增加时,购买力增强,需求增加则成了不争的事实。
而社会总供给的食品类在一定时期又是固定的,在供不应求状态下,物价上涨成为必然趋势。
大家想想近年CPI不断上升就明白了。
在CPI的构成中,食品的权数为40%,那么当食品类的价格有稍微一点增加,CPI就会有一个较大的增加值。
作为一个门外汉,或许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市场上增加的导致物价上涨的人民币就是央行用来购买外汇而发行的那些基础货币,倘若真是只有这样,通胀率也是不至于高到民众怨声载道。
根据周老师的分析,中国的货币运动有两个圈。
第一个圈是央行直接掌控的基础货币运动。
举世皆然的中国特色是受出口主导逻辑的支配,央行用基础货币服务于汇率稳定的政策目标,从而被动超发货币而后又不断对冲调控;第二个圈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
用货币银行学的术语说,就是商业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能耐。
如果说央行以基础货币向商业银行大手购汇,构成近年中国货币之水的源泉,那么政府主导的供地融资,则高能放大了注入金融体系的货币流量。
政府低价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使用权,让后再以土地作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而由于我国的现状,政府信用的杠杆作用是异常强大的那么政府可以从银行贷出巨额款项,这又增加了市场上的购买力,这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负债率能如此高的原因。
上面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那么中央政府及中国人民银行又是如何治理的呢?目前的最为普遍及最被认可或许加息与管价。
加息是遇到通胀时的国际惯例,在美国历史上加息是最重要的对付通胀的手段,在我国加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周老师的观点是不能。
因为我国与美国的加息是不同的。
根据最后贷款人理论,所有的货币都来源于最高金融机构,我国叫中国人民银行,美国叫美联储。
在美国加息是约束的商业银行与美联储之间的关系,加息使得商业银行向美联储贷款的成本增加,使得社会中流通的钱相对变少也就相对变贵,其实是人为的增加币值的购买力。
但在我国加息却是调节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相比于美国从根源上减少货币的供给量,我国的加息政策的影响力要小的多。
而管价我觉得更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或者说是糊弄老百姓不懂经济学的政策。
因为管制价格顺应民心,一时绝对可以缓解民愤,但管价只能限制部分商品价格过高,在实际生活中还不是照涨不误,只是在涨与不涨最后的博弈中往往是涨胜利,只是涨的多与少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也可以解释管价的荒谬性假设在一定时期,货币与商品的总量是一定的,且货币量大于商品总量,那么货币代表的是购买力,故货币是一定要流通的,那么当管制一部分商品的价格时意味着不允许此部分商品涨价,那就是这一部分商品所需的货币量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货币量多于商品的那部分量将全部花在剩下的那一部分商品之上,此时必然会引起不限制价格的商品的价格突猛上涨。
说到底市场中多出来的那部分货币要么央行收到库里不形成购买力,要么就增加商品供给使之与市场中多余的货币相对应。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是可取的呢?也许我们应该从通胀的根源寻找出路。
上面说了通胀的形成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大量创汇,这固然是好事,但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利用基础货币大手笔购汇来稳定汇率,基础货币的发行使得市场中的货币增加,而在一定时期社会总供给是一定的,这就使社会的购买力大于社会总供给,当供不应求时必然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相应的通货膨胀形成。
因此首先我们可以改变央行购汇的手段,即从其他渠道筹资或者说是从社会货币总量中划分出一部分来购买外汇,这样社会中货币总量并不会增加。
这是从货币的角度来寻求策略。
另外,可以从社会总供给来寻求策略,那就是人为的创造供给,例如,盘活土地的流通,国有资源纳入社会总供给。
周老师的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筹集代替基础货币来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包括从缩减一部分财政性支出,利用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及发行专项债券例如看可以叫稳定人民币汇率债。
首先,缩减一部分一部分财政性支出是有可能的,我国每年有着巨额的财政性收入,但年年处于赤字状态,每年报出的各级政府盖豪楼,公款吃喝玩乐以及公款消费现象层出不穷,而似乎这一部分支出与他们的政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有效监督财政性支出的去向及用途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府的公共性能还可以缩减财政性支出,我国政府如此庞大的系统,倘若真的能有效运行起来,我想可以缩减相当可观的财政性支出。
其次,利用国有企业获得的利润。
从历年的国有企业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可看出,国有企业近年的利润是相当客观的,且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从概念上讲,国有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属于国家,属于人民,那么当国家需要时拿出来用是当然可以的。
但现实却没有这么简单,利润毕竟在国有企业的账上,若让它拱手归还国家,显然它是不乐意的,避免不了会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那么倘若用这一部分资产来购买外汇,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只是账上存储的币种的性质变,币值却是不变的,那么国有企业就可以利用这部分外汇改进自己的技术及设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此时也可以真正了解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强。
故,国家应用自己的钱来购买外汇理论上当然是可能的,且同时还能起到别的附加作用。
最后发行相关债券,国家每年都在以各种名目发行各种债券,那这种为了稳定汇率的债券当然也是可能实行的,最起码那些害怕汇率变动的单位与个人肯定是乐于为汇率稳定贡献一部分的。
倘若能把这三部分利用好,我想每年购买外汇的数万亿人民币绝对是够的且有可能绰绰有余。
其次,当货币总量大于商品总量时,粮食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工而已产品的加工也需要一定的周期,那么此时某些原来没有进入市场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可以人为的把它变为商品。
例如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都能有效地吸引同时冻结一部分货币。
当然根据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通胀时陈云实行的挑出几种进口商品且相对高价出售从而来回笼货币,现在我们同样可以放开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也许奢侈品会更好一些),或者是通过一些外国商品经营店由于外货经营店同样由国家控制,这当然可以和60年代通胀时期的政策起到一样的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对通货膨胀的认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认识,尤其是不再固执地认为贸易顺差一定比贸易逆差有利于人民,学会了辩证思考政府的货币政策的影响。
谢谢老师推荐的这本书,由于时间有限只读了一遍,望以后有时间可以细细温习回味这本书,希望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有更新颖更精确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