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15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的型号
水准尺
观测次数
往返测段、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与已知点联测
平地(mm)
山地(mm)
二等
2
-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4
三等
6
≤50
DS1
铟瓦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2
4
DS3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四等
10
≤16
DS3
双面
七、控制网的技术要求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
四等及以上
1″级仪器
6
9
6
2″级仪器
8
13
9
一级及以下
1″级仪器
12
18
12
6″级仪器
18
-
24
l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直超过l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直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款的限制。
校园控制测量
技
术
设
计
书
第十组
一、作业目的、任务概述
本次任务拟定为现有校园为新建校园,要求根据已有控制点,进行校园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结合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布网方案,保证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生产任务,提交成果资料。
二、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市区繁华路段,紧邻新华西道,交通便利,校园建筑较多,通视有一定影响,校园内有现有的平面控制点,且保存完好,可用与此次工程。
三、测量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四、已有资料及成果
两个四等控制点为已知数据,做为各项工作的基础。
图书馆X=4387662.836,Y=470305.822,H=
地震遗址X=4387642.375,Y=470534.881,H=
现有校园1:500地形图
五、平面控制网布设
平面控制网分两级布设,首先布设首级控制网。
由于校园内建筑较多,通视易受影响,本方案采用导线网,线路沿校园内主干道布设二级导线,绕校园一周,联测两个已知控制点,纳入导线环中。控制点的选择采用校园内已有的标志作为未知控制点。
二级控制网为首级控制网加密得到,采用附合导线,尽量利用现有控制点。
六、高程控制网布设
高程控制网与平面控制网为整体布设,将平面控制点联测高程作为高程控制点。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20
6
五等
15
-
DS3
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30
八、上交资料
1、校园控制网技术设计书;
2、教师审批意见表;
3、外业观测记录表;
4、平差报告(包括平面和高程);
5、控制点成果表及点之记;
6、校园控制网技术总结。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面控制网等级
仪器精度等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
单程各测回较差
往返测距较差
往
返
三等
5mm级仪器
3
3
≤5
≤7
≤2(a十b×D)
10mm级仪器
4
4
≤10
≤15
四等
5mm级仪器
2
2
≤5
≤7
10mm级仪器
3
3
≤10
≤15
一级
1≤15
-
二、三级
10mm级仪器
1
-
≤10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在水平角观测前或观测后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