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瓷器

宋代瓷器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

碗为倒置斗笠形。

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

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

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

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

圆唇,敞口,弧腹,圈足。

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

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

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

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

“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

“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

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

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

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

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钧窑大碗,宋代瓷器。

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

直口,深腹,圈足。

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

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

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

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

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

碗外遍刻花草纹。

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

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

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

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

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

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

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

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

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

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

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

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

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

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731型古朴典雅,是宋代龙泉窑的标准器物。

1982年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队农民张善文在挖菜园地时出土,后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转交桐城县博物馆收藏。

七、影青双凤碟影青双凤碟,宋代瓷质生活用具。

通高3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5.3厘米;大敞口,浅腹,圈足不施釉;白砂胎,胎体较薄;通体施白里泛青的影青釉,釉色晶莹;碟内口沿下饰回纹一圈,下为双凤戏牡丹图案。

造型生动美观,极为精致,为宋瓷珍品。

1981年在枞阳县横埠镇出土。

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八、青白釉盏与盏托青白釉盏与盏托,饮茶用具,北宋湖田窑(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产品。

盏为敞口,薄唇,喇叭形圈足,盏托为盘式,中心托垫形如一直腹的覆杯,边缘作一周凸棱,以利承托盏足,盘作下卷边,下置高圈足。

通高8厘米,盘径13.7厘米。

胎色洁白,胎质坚硬致密。

釉色白里透青,光泽莹润。

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1963年在宿松县北宋元佑丁卯年(1087年)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九、繁昌窑影青执壶繁昌窑影青执壶,北宋瓷质酒具。

通高1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6.9厘米;器物口沿外侈,呈喇叭状,肩部起为弯曲壶嘴,细流小口,圆腹,腹部有6道瓜棱形凹槽,成六等份,浅圈足;釉色泛青,莹润如玉,腹部釉有细开片。

整件器形造型雅致,制作精细,为北宋影青瓷中精品。

繁昌窑始烧于五代,盛于北宋,曾烧制过不少影青瓷执壶。

它的发现,反映了繁昌柯家冲窑当时的影青瓷烧制具有很高水平。

该壶于1986年12月在铜陵市火车站铁路窑厂取土时发现,现藏铜陵市文物管理所。

十、“八仙馆”白釉壶“八仙馆”白釉壶,宋代瓷质酒器。

因壶上写有“八仙馆”题记故称。

形呈瓶式,下方稍细,为轮制。

通高24.7厘米,圆口,外径4.3厘米,内径2.3厘米,短颈,高3厘米,4耳,圆腹,径11厘米,圆底圈足外高2厘米,内高0.5厘米,外径7.7厘米,内径4.5厘米,壶施白釉,耳的下方用棕褐色釉料写有行书体“八仙馆”3字,其下有部分棕褐色釉。

该壶与萧县白土窑出土的宋代“八仙馆”壶,形、胎、釉、书体均相似,对研究宋代萧窑烧制瓷器工艺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1984年10月在濉溪县铁佛区古城乡张黄庄出土。

现藏濉溪县文物管理所。

十一、霞间窑青釉执壶霞间窑青釉执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

通高20.5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7.2厘米。

喇叭口外撇、长颈;圆流直竖于肩部,流嘴略向外弯曲,不过壶口;扁条形连接・・831口与肩部,上有6道竖刻条纹;丰肩鼓腹,腹部有一道接痕,下腹内收;圈足外撇、胎质细腻、色灰白,以指叩之,其声清脆如金属声;饰化妆土,青釉泛灰,釉层较薄,有开片纹,釉仅施至腹部,有流釉现象。

该壶仅流嘴部稍有破损,基本完整。

根据近年来安徽的考古发现,皖南地区古代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绩溪霞间、十亩园、歙县竦口、泾县琴溪、窑头岭、休宁岩前等地。

这些窑址烧制的年代从晚唐开始,止于北宋,其产品多以越窑青瓷为主,此壶与其中烧制于五代至北宋的绩溪霞间窑发现的标本近似,而且从胎质、釉色、造型看,为该窑之精品。

此壶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绩溪霞间窑址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扩大了中国越窑系青瓷的分布范围。

80年代末由绩溪县文物管理所收购,后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文物总店。

十二、白瓷人形执壶白瓷人形执壶,北宋酒具。

白胎,通体施白釉。

壶为手捧朝笏立朝觐的人形,束发插簪,面须,宽袍曳地,大襟广袖,神态静穆。

壶身圆筒形的躯干,头顶为口,朝笏作流,背有双条把手。

通高22.2厘米,腹径9.4厘米,流长8.2厘米。

人形执壶构思精巧,造型新颖,人物刻划准确生动,显示了宋代制瓷和雕塑的工艺水平,是罕见的宋瓷精品。

1971年在怀宁县雷埠乡宋代砖室墓出土。

1983年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和皖河区文化站调查征集。

现藏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十三、紫定金彩壶紫定金彩壶,北宋时期定窑烧制的紫定金彩器。

高18.1厘米,口径7.1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3厘米。

制作精细规整,口外折似浅盘口状,短颈斜直,丰肩,上腹鼓出,下腹斜收,浅圈足,腹部略残。

胎薄仅0.2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露胎处有明显的竹丝刷痕迹。

除壶底外,壶内外均施酱色釉,釉质晶润。

腹部釉上描绘的金彩虽早已脱落,但整个画面在侧光下尚清晰可辨。

两道金彩细弦纹在壶的腹中央将画面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为一幅写实画“莲塘风光”图,两片荷叶,高低相错,飘浮水面,微微摇曳,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

荷叶后,画一丛茂盛蒲草,荷叶下,点缀几棵水草。

下组为一圈绘制工整的变体仰莲纹图案,莲瓣共9对,18瓣,分前后两排重叠,莲瓣用双线勾勒,瓣内绘有变形折枝牡丹,前排莲瓣内牡丹花盛开,后排莲瓣内牡丹花含苞欲放。

整个画面构图简练,图象生动逼真。

紫定器存世不多,而绘有金彩器的,则更为罕见。

该器的出土是我国陶瓷考古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填补了我国古陶瓷研究和收藏的一项空白,印证了文献中关于“紫定器且有描金彩花鸟”的记载,为对北宋定窑的研究,特别是定窑瓷器装饰技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982年在肥西县将军岭乡李岗村出土。

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十四、影青莲花烫酒壶影青莲花烫酒壶,北宋瓷质酒具,分注碗和执壶两部分。

用注碗盛热水,将壶装酒置于注碗中温酒。

注碗为花口,深腹,由7瓣莲花组成,整个器形似盛开的仰莲。

各花・・319瓣边缘刻有简洁的花草图案。

圈足外壁饰凸弦纹一周。

执壶呈瓜棱形,直口筒颈,颈底部饰花瓣纹一圈,斜平肩,流置肩腹交接处折角上。

匾带状把手,两边各刻棱线一道与流等高。

直筒形套盖,盖顶塑蹲狮抱绣球纽。

釉色青白略泛黄,通高26.5厘米,底径8.8厘米,为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精品。

1985年7月在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出土,1994年6月定为一级文物。

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十五、仙人吹笙青白釉开片壶仙人吹笙青白釉开片壶,宋代瓷质酒器,通高19.3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9.5厘米,为女仙吹笙造型。

壶口开于人头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与人的嘴之间由一细吹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溜肩直筒,下端饰两点为双足。

此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造型独特,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1994年元月11日在宿松县城东郊一座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墓葬中出土,1995年6月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它瓷器20余件,并有石质买地券1方。

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十六、影青执壶影青执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

通高1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

平折沿,口微侈,圆肩、曲流、鼓腹、假圈足,有盖。

盖边与柄上端分别按环耳,可供系绳之用,以防壶盖掉落,造型奇巧,制作巧妙。

通身无纹饰,施以白黑泛青的影青釉,色泽温润如玉,圈足部分露白砂胎,为宋代瓷器珍品。

1985年在枞阳县会宫乡安凤出土,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十七、盅口瓷壶盅口瓷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

通高14.5厘米,腹径11厘米。

盅口,口两侧各有小系,圈足。

柄较宽,上有4条弦纹。

壶身上部有6条弧棱,使上部成瓜状,壶的下部呈6瓣莲花状造型。

壶嘴下部有3圈连环弦纹,壶的釉色白中闪黄,胎色白中闪红,周身开片,圈足部分露胎,为宋代瓷器珍品。

1975年11月在太湖县小池乡出土。

现藏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十八、鹅饰影青瓜棱壶鹅饰影青瓜棱壶,宋代酒具,瓷质薄胎,高15.6厘米,口径4厘米,最大腹径8厘米,底径5.6厘米。

圆唇、敞口,喇叭形长颈,溜肩,瓜棱腹,假圈足,刮底。

前腹平塑一鹅形饰,伸曲形细长颈为流,展两翅,作飞翔状,后腹平塑一鹅形饰,展开两翅,作扇状,细扁条形长颈向上直达口下为执,头复向下弯曲,作回顾状,下颌紧贴器口外壁,颈上部近口处有一卷筒式小系,横穿,与口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