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抗生素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抗生素杂质研究与控制 —基本思路与策略
张哲峰
2013年10月 成都
1
杂质

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
-原料药中不属于原料药的任何成分。

-制剂中不属于原料药或辅料的任何成分。
无治疗作用、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 Fanconi征候群现象—差向四环素、脱水四环素以及脱水差向四环素
Cl
N O N
F S
Cl
COOH
N
O O N
F N
HN
CH3 CH3
O
S
COOH
CH3
O
COOH
A 452 .1 452,268
B 471.2, 471.347
16
H2N N O
S
HN N
S
COOH
O
பைடு நூலகம்COOH
6-APA在特定条件下扩环生成7-ADCA,成为6-APA物料中的一种杂质。
F O C N Cl O CL HN N O COOH Cl S F O
11
降 解 产 物
特定 结构 单元
杂质谱概念的引入,进一步厘清了抗生素杂质 研究与控制的基本思路
以终为始
以源为始
避免了高风险杂质失控
被动控制
主动控制
实现了杂质的根本控制
个别控制
系统控制
全面掌控各种潜在杂质
12
杂质谱分析—由“以终为始”到“以源为始”
案例:基于杂质谱分析,四个具有遗传毒性警惕结构的潜在杂质 需要高度关注,但最初建立的分析方法未全部检测到,鉴于其风 险程度,重新建立针对性方法检出,在毒理学评估基础上,进行 了严格控制(杂质对照品法,ppm水平)。
0.03%
未检 出 0.16%
0.03%
0.02% 0.15%
0.03%
未检 出 0.13%
0.03%
未检 出 0.14%
24
质量标准--各种杂质的系统控制
杂质 各称 杂质A 杂质B 杂质C 杂质D 杂质E EP7.0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消旋体≤0.2% USP34 / / ≤0.3% / ≤0.3% JP16 / / / / / ChP2010 ≤0.3% / / / ≤0.2% 本品申报标准 杂质控制限度 ≤0.1% ≤0.1% ≤0.1% ≤0.1% ≤0.2%
19
杂质B的工艺控制措施
控制思路:氟氯西林酸与异辛酸钠成盐过程中,局部碱性过强, 降解产生杂质B—控制异辛酸钠的流加程序和搅拌速度,避免因局 部过碱。 研究数据:
批号 0235Q
成盐及结晶工艺
CY-1-JJ-2 CY-3-JJ-2 CY-1-JJ-1 CY-2-JJ-2 CY-2-JJ-3
杂质B含量(%) 2.31
Key Intermediate
O O F3C N H CN F3C N H NH2 F 3C N H O N H O O
F3C
HN
O
N H
基本化学原理:所有“苯胺”在后续步骤中都会发生反应;因此, 所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中间体都会发生反应。 四种都具有相同苯胺官能团,导致潜在的遗传毒性 确定毒理学关注的限度(阈值)(TTC= 1.5 μ g/天) torcetrapib 的TTC 是25 ppm
8
杂质谱分析
基于QbD理念的杂质控制策略
各种潜在杂质及其可能的来源
9
杂质来源的分析论证 —杂质谱分析的切入点

依据文献报道(国内外药典等)锁定基本杂质 依据制备工艺,分析潜在的工艺杂质
基于结构特征,分析可能的降解产物
通过强制降解试验,验证降解产物的存在与检出 与原研市售品的杂质情况对比研究,明确杂质异同 …
任何未知 杂质
总杂质
25
抗生素杂质控制的基本思考
总体思路:
杂质谱与生产要素
生产菌株、工艺要素与杂质和组分针对性的关联性研究 发酵后合成路线的长短、起始物的复杂性—发酵起始原料及有关 物质(组份)、合成副产物、合成中间体和降解产物等 • • 起始原料内控—含量、组份及分布、有关物质(特定杂质、非特定 杂质及总杂质) 关键中间体内控—明确的杂质和单个未知杂质及总杂质 活性成分的一部分,还是应该被认为是杂质 新抗生素与仿制抗生素 探索性研究 ∮对比性研究
JP16
符合
申报标准
符合
杂质均能出峰且能相互分离。
杂质A、杂质B的检测限为0.006% ;左氧氟沙星、杂质E的检测限 为0.003%;杂质C、杂质F的检测 限为0.002%。
23
中试及商业化产品杂质检出情况
样品批号 杂质名称 杂质B(RRT:0.3) 未知杂质1( RRT:0.4) 杂质C(RRT:0.5) 杂质H(RRT:0.8) 杂质E(RRT:0.9) 杂质F(RRT:1.5) 未知杂质2( RRT:1.7) 杂质A(RRT:1.9) 总杂质 DC-04041007001 未检出 0.03% 未检 出 0.02% 0.08% 0.02% DC-04041007002 未检出 0.03% 0.02% 未检出 0.07% 0.02% DC-04041007002 0.02% 0.03% 未检 出 未检 出 0.05% 0.02% 1107A0 5 未检 出 0.03% 0.02% 未检 出 0.06% 0.02%
N-甲基硫四唑(MTT)—引起血液凝固疾病及戒酒硫样反应
β -萘酚—肾粘膜的刺激性 …


有关物质—与药物具渊源关系的物质 辅料杂质…
工艺杂质、降解物、
不确定性杂质—交叉污染、外源性污染物(如灰尘等)、非正 常渠道加入的物质… --GMP控制
2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来源复杂、难以预测—微生物发酵
20
有效控制杂质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在杂质谱分析指导下,从杂质产生的源头入手,优化制定 合理的物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和包装贮藏条件,从 根本上优化控制杂质产生的因素,实现杂质的有效控制。
21
杂质谱分析—由“个别控制”到“系统控制”
22
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验证
分析方法 EP7.0 系统适用性 符合 杂质A不出峰,其它峰都能相 互分离。 USP34 符合 杂质A不出峰,杂质B与E峰之 间的分离度为0.85,两峰之间 不能完全分离。 专属性 检测限 杂质B、杂质F为0.05%; 左氧氟沙星、杂质E为0.025%; 杂质C为0.015%。 左氧氟沙星、杂质G为0.02%; 杂质B、杂质C、杂质E、杂质F为 0.01%。 /
Cl
O
CH3
氟氯酰氯
F O C N Cl O CH3 N N O S
6-APA
CH3 CH3 COOH
[OH-],H2O
氟氯西林酸
F O C N Cl O CH3 N
CH3 S COOHN CH3 COOH
杂质B
6-APA与氟氯酰氯生成氟氯西林酸,氟氯西林酸在碱性条件下降解 ,生成杂质B。
杂质B的来源分析
杂质F
杂质G 杂质H
消旋体≤0.2%
/ / ≤0.1% ≤0.5%
≤0.3%
≤0.8% ≤0.3% ≤0.1% (异构体除 外)≤0.5%
/
≤0.4% / ≤0.1% ≤1.0%
/
≤1.0% / ≤0.1% (异构体除 外)≤0.5%
≤0.1%
≤0.5% ≤0.2% ≤0.1% (异构体除外 )≤0.5%
29
抗生素杂质限度
OH
N O
C
N N O
S
COOH
7-ADCA 在后续反应中与氟氯酰氯生成杂质A
杂质A的来源分析
17
杂质A的工艺控制措施
控制思路:由于杂质A来源于起始物料6-APA,严加6-APA 的杂质控制水平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该杂质的水平。 研究数据:
批号 6-APA中7-ADCA含量(%) 0.84 2.02 杂质A含量(%)
降解 聚合 …
5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活性(毒性)高、须严格控制 发酵产物共性杂质—残存蛋白、色素、高价金属离子…
过敏性、抗原活性 高毒性金属杂质的分类控制 …
特定杂质—同系物、异构体以及半合成副产物…
类似主成分的活性 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 …
6

杂质控制的两次飞跃
杂质谱控制
组分与杂质
26
各种潜在的和实际存在的杂质的研究论证:
根据杂质谱分析,产品将出现何种杂质?
组分与杂质 工艺杂质与降解产物 毒性杂质与一般杂质 基因毒性与一般毒性杂质 特定杂质与非特定杂质 …
生产过程中如何针对性控制或去除?效果如何? 质量标准中的分析方法 杂质可接受性的依据
•多种副产物、降解物、组分… •杂质谱分析较为复杂、难以预测和控制。
4
抗生素杂质的一般特点
组成复杂、监控困难 发酵母液—目标物浓度很低,而生产物料含量高且复杂
菌体细胞 培养基 各种蛋白质胶状物 色素 高价金属离子 其它代谢物 同系物 异构体…
天然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平面结构、立体构型不稳定

13
杂质谱分析—由“被动控制”到“主动控制”
案例:FLQMS有关物质的研究与控制 改进:普通C18柱、等度洗脱 结果:检出两个高含量杂质。 特定C18柱、梯度洗脱
0
4
8
12
16 Minutes
20
24
28
32
14
进一步的研究: 新检出两个超鉴定限杂质结构研究与工艺控制
建立LC-DAD-MS方法对新检出的两个超鉴定限度杂质进行
文献依据 试验依据 相关论证
标准控制的杂质—哪些?限度?
每个明确的已知杂质 每个明确的未知特定杂质 任何非特定杂质(≤鉴定限度) 总杂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