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激励理论
四、需要的分类
1、按性质可分: 物质需要:对食物、金钱等的需要 精神需要:对文化、道德、地位、成就、归 属的需要 2、按迫切程度可分: 间接需要:比较概括的、抽象的需要,以理 想、志向的形式表现出来。 直接需要:目前最迫切的、具体的、也较易 获得的需要。 3、按范围可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行为的心理动力,它引发行 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并由于行为后的有 利结果而强化行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 需要一般并不直接引起行为,只有当需 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发动和维持行为。 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着人的 动机的复杂性。
二、动机的分类
1、根据动机产生的途径 内部动机:来源于工作本身的兴趣、成功的满足感和创 造的愉悦感。 外部动机:由外部刺激(如物质条件、奖惩制度等)对 人诱发出来的动机。 2、按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大小: 主导动机:在复杂的活动中,往往存在着多种动机,有 一个最为强烈、最稳定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它支配、激 励、影响行为,决定了动机的特征。 辅助动机:其它起补充作用的动机。微弱,不稳定,处 于次要地位。 3、根据动机出现的时间: 先天性动机:基于人的生理平衡而产生的原始动机,如 需要食物、趋乐避苦等; 习得性动机: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如对地位、 权力的获得欲望。Fra bibliotek一、什么是行为
就是人的活动,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 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行为由 一连串的动作组成,基本单元是动作。 个体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有意识 的活动过程。 (1)个体的行为和组织的行为 (2)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 (3)工作中的行为:朝着组织目标的适宜行为; 背离组织目标的不适宜的行为。 (4)心理行为和物理行为
(二)本能学说
1、生物学家威廉· 詹姆士: 根据低等动物表现出来的大量复杂的先天行为,推论 出人类意识之外的非理性成分,他认为人类有许多非习得 本能,如哭喊、好奇、模仿、妒忌、爱、同情等,都存在 于每个人身上,并影响人的行为。 2、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 认为本能是某种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天生的固定的动作 模式,特点是: (1)天生; (2)不随时间而改变; (3)在物种所有成员身上普遍存在; (4)为某种动物所特有。 (5)本能也并非无缘无故地释放,它由刺激引起。
4、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
生的本能(性本能、性爱): 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表现为生命的成长。 性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术语,它最终包括了肉体快乐 的每一种来源,我们可把它看成生存本能或生殖本 能,与性爱相连的能量叫力比多。
破坏本能(攻击本能、死的愿望、死亡本能):
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攻击和侵犯。 当一种本能未被满足时(当能量未被释放),就会 产生压力导致紧张,比如剥夺了食物都会导致极度 饥饿。
二、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科学 的研究对象应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心理 或意识。他将有机体应付环境的所有活动统称 为行为,而行为最基本的成分是肌肉收缩与腺 体分泌,两者均是机体对内外部刺激的反应。 华生极力贬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作用, 认为神经系统不过是感受器与反应器之间的联 络器,除传递刺激外别无它用,华生把人的心 理过程完全简化为肌肉与腺体的活动。
快乐原则:快乐是由本能所驱动。人被欲望所
四、动机的功能
1、引发功能:动机引发行为,充当 行为的直接原因。 2、导向功能:使有机体的行为指向 一定目标进行和发展。 3、强化: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结果而 使行为的努力程度、出现频率得以巩固 和增强,或因为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而 使行为受到抑制。
第三节 行为
三、动机理论
(一)快乐主义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快乐 是指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人的本 性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人生的快 乐、幸福是人们生活的根本出发点和最 终目的,是评判一切的标准,是人生的 基本原则。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 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他把人的欲望分为三类: (1)既非自然的也非必要的,如获得荣誉等; (2)自然而非必要的,如准备一点奶酪,想吃 时可以享口福,这种欲望并不能增加新的快乐; (3)既自然又必要的,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 喝水等。只有第三种欲望才是重要的,满足这 种欲望,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快乐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我们并不 选取所有的快乐,当某些快乐会给我们带来更 大的痛苦时,我们常放过这些快乐,如果我们 忍受一时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乐随之而来, 我们就认为某些痛苦比快乐还好。
3、英国学者麦独孤:
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是先天性的心理倾向, 人类的一切动作都可视为基本的遗传的本能。 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先天的遗传倾向, 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或动力,是在个人 与民族的性格和意志的理智能力引导下逐渐发展 形成的基础”。 人类十大本能:逃避、拒斥、好奇、好斗、 自尊、自卑、生殖、群聚、创造、贮取。 --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人的本能及心理活动 客 观 环 境
内部
外部
意向
刺激 需要
定向
三、需要的特点
(1)目标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 不存在无指向物的需要。 (2)无限性与不满足性:人的需要是多 种多样的,每个单独的个体总是处于需要状 态之中。 (3)转移性:某种需要若因主客观条件 不具备而未能解决,会转移到另一种需要的 满足。 (4)发展性: 需要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有低层次的需要,也有高层次的需要。
教学目标:理解需要、动机、行为、激励
的含义,动机的功能,行为的影响因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重点:动机的功能,行为的影响因素,激 励理论及其应用 难点:激励理论 基本概念:需要、动机、行为、激励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的期望获得的愿望。 需要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 二、需要的产生 1、刺激因素: (1)内部刺激 (2)外部刺激:如看海报、去听讲座 2、产生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