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保婴撮要》、《医林改错》 保婴撮要》 医林改错》 解儿难》 《幼幼集成》、《温病条辨·解儿难》 幼幼集成》 温病条辨 解儿难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证治准绳》 医宗金鉴 幼科心法》 证治准绳》 幼科心法 《幼科铁镜》 幼科铁镜》
重点医家: 重点医家:万全 1.《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片玉心书》《幼科发挥》《育婴家秘》 2.贡献:1)预养、胎养、蓐养、鞠养;2) 贡献: )预养、胎养、蓐养、鞠养; ) 贡献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1)教学讲座:太医署、医博士、学制 教学讲座:太医署、医博士、学制5
年 少小科 2)《诸病源候论》6卷,255候 ) 诸病源候论》 卷 候 3)《外台秘要》40卷,86门 ) 外台秘要》 卷 门
重点医家:孙思邈 重点医家:孙思邈——《千金方》60卷 《千金方》 卷 1)“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卷首 ) 少小婴孺方” 卷列于卷首 2)小儿喂养、卫生、穿着等方面的论述 )小儿喂养、卫生、 3)结合实际:过暖、幼儿园 )结合实际:过暖、
1.概念 概念 2.发展简史分五个时期进行讲授 发展简史分 1)秦汉以前 秦汉时期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 2)两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 4)明清时代 解放前 )明清时代~解放前 5)解放以后 今天 )解放以后~今天
秦汉以前~秦汉时期(公元前 世纪 公元3世纪 世纪~公元 世纪) 秦汉以前 秦汉时期(公元前5世纪 公元 世纪) 秦汉时期 ※特点:萌芽期 特点: 病方》 ※散发的文献记载:甲骨文、《52病方》、 散发的文献记载:甲骨文、 病方 史记》 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史记》、《黄帝内经》、《汉书 艺文志》 ※西汉淳于意《诊籍》——最早儿科医案记录 西汉淳于意《诊籍》 最早儿科医案记录
开阔视野, 开阔视野,对后世启迪
解放以后~今天(公元 世纪中叶 今天) 世纪中叶~ 解放以后~今天(公元20世纪中叶~今天 ※特点:崭新时期 特点: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痧、痘、惊、疳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
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 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病毒性肺 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 炎、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秋季腹泻 等。
世纪) 宋、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 元时期(公元 世纪 ○特点:成熟时期 特点: ○重点内容:1)王安石变法:医事分科、小方脉 重点内容: )王安石变法:医事分科、 2)13世纪医事分科 ) 世纪医事分科 3)教学相长 )
《颅囟经》意义: 颅囟经》意义:
巫方所著、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巫方所著、现存最早儿科专著、首提小儿 “纯阳之体”观点、小儿脉法、小儿用药剂 纯阳之体”观点、小儿脉法、 型、 对惊痫癫疳痢等病的论述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8点贡献:1)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2) 点贡献: ) 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 点贡献 诊 种脉; )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重视望诊, 病6种脉;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4)重视望诊, 种脉 “面上症”、“目内症”;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 面上症” 目内症” ) 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7)把“疳”列 )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 为 脾胃病; ) 脾胃病;8)善于化裁古方
其他医家: 其他医家:
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3)刘肪《幼幼新书》40卷 )刘肪《幼幼新书》 卷 4)《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6)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幼科全书》 )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幼科全书》 7)曾世荣《活幼心书》 )曾世荣《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解放前(公元 ~ 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明清时代 解放前(公元14~20世纪中叶): 解放前 ◎特点:明清:飞跃发展期;以后停滞不 特点:明清:飞跃发展期; 前 ◎现存500多种古医籍绝大多数为本期医家 现存 多种古医籍绝大多数为本期医家 所著 ◎很多专著:《本草纲目》、《普济方》 很多专著: 本草纲目》 普济方》 等
重点医家: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 ~ 世纪 世纪) 两晋南北朝 隋唐时期(公元4~10世纪) 隋唐时期 ◎特点:形成期 特点: ◎文献:《隋书·经籍志》南朝医药分科; 经籍志》 文献: 隋书 经籍志 南朝医药分科; 小儿用药本草》 《小儿用药本草》 疗少小百病杂方》 《疗少小百病杂方》
中医儿科学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对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有个大概 了解。 了解。对各个时期中医儿科发展的特 点及有代表性的医家有较深刻的认识。 点及有代表性的医家有较深刻的认识。
任务与研究范畴、 ○重点:任务与研究范畴、各时 期特点、重点医家及其代表作、 期特点、重点医家及其代表作、 观点和贡献。 观点和贡献。 ○难点:对钱乙及万全两位医家 学术思想的认识
※医学教学方面: 医学教学方面:
1)整理500多种古医籍 )整理 多种古医籍 2)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 )编写《中医儿科学》 3)成立中医院校,招收各层次学生 )成立中医院校,
※剂型改革: 剂型改革:
1)传统的丸散丹膏剂型 ) 2)现在的冲剂、口服液、栓剂、 )现在的冲剂、口服液、栓剂、 膜剂、注射剂、 膜剂、注射剂、滴鼻剂等
谢 谢
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1)江育仁主编 《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 )江育仁主编. 中医儿科学》
2)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实用中医儿科学》 )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实用中医儿科学》 3)王萍芬主编. 《中医儿科学》六版教材 )王萍芬主编 中医儿科学》
复习题: 复习题:
1.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掌握各期性质与特点 2. 《颅囟经》意义。 颅囟经》意义。 3.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掌握钱乙及万全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所作贡献。 所作贡献。 4.了解张仲景、孙思邈、陈文中、陈飞霞、 了解张仲景、孙思邈、陈文中、陈飞霞、 了解张仲景 夏禹铸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夏禹铸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其代表作。 5.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中医儿科学的任务与研究范畴
三不足两有余;3)善于小儿推拿;4)用药 三不足两有余; )善于小儿推拿; ) 注重保护胃气; )小儿发病三因论; ) 注重保护胃气;5)小儿发病三因论;6)对 急惊风转归的认识
原始人痘接种法的形成: 原始人痘接种法的形成: 接种法的形成 “稀痘方”——世界免疫先驱 稀痘方” 世界免疫先驱
专著: 专著: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1)1983年9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 ) 年 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 科学术委员会 2)此后各省市先后成立中医儿科专业委 ) 员会 3)开展学术交流 ) 4)科研水望:
1)血液系统疾病、哮喘、难治性肾 )血液系统疾病、哮喘、 肝炎等纯中医治疗尚未尽人意, 综、肝炎等纯中医治疗尚未尽人意, 须加强研究。 须加强研究。 2)剂型改革须加快步伐。 )剂型改革须加快步伐。 3)科研水平须提高。 )科研水平须提高。
《麻科活人全书》、《博集稀痘方论》、 麻科活人全书》 博集稀痘方论》 《种痘新书》、《三冈识略》 种痘新书》 三冈识略》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 清代温病学说的兴起: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 叶天士 ·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 吴鞠通《温病条辨 解儿难 解儿难》 吴鞠通 ·吴有性《温疫论》 吴有性《温疫论》 吴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