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史


64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的医家是: C A .张仲景 B .孙思邈 C .钱乙 D .万全 E .王肯堂

65
痘疹用温补法治疗的创始人是:D A .钱乙 B .董汲 C .刘昉 D .陈文中 E .郭子章

66
最早专篇记载儿科各类疾病病因证候的著 作是: A A .《诸病源候论》 B .《备急千金要方》 C .《小儿药证直诀》 D .《幼幼新书》 E .《活幼心书》
指纹晰义 吴瑭:《温病条辨· 解儿难》“稚
阳未充、稚阴未长”的生理特点 (稚阴稚阳学说)
53
(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 3 )明清对时行疾病的认识 完善了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
54
4、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1)推广新法接生,使脐风 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得 以控制。 (2)大力开展传染病的预 防接种。
71

61
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 .张仲景 B .孙思邈 C .钱乙 D .万全 E .王肯堂

62
.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的古籍是:B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小儿病源方论》 D .《保婴撮要》 E .《景岳全书· 小儿则》

63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盛行于:D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E .清代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
8


中医儿科学研究范围和任务
9


中医儿科学研究 范围和任务
10
中医儿科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象: 小儿
内容: 生长发育 预防保健 疾病诊治
11
第一章
第一节
12
一、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时期 形成时期 发展时期
新时期
13
萌芽时期

远古至南北朝
从实践中点滴经验积累,到中医学理论 和临证体系通过《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著作建立起来,其中已 有中医儿科的片段论述。
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
疗效果“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51
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本 麻疹专书。 夏禹铸:《幼科铁镜》“有诸 内而形诸外”的著名观点,重 视望诊。
52
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 “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 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 ④陈飞霞与《幼幼集成》 危”即“三关测轻重”
6

重点
历代著名儿科医家及其学术贡献、
7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指导,用中医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 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及各类 疾病的诊治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特点: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独具特点的 临床学科,以其专门将儿童作为研究对 象而区别于中医学其它学科,又以其体 现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而区别 于西医儿科学及其它传统医学儿科学。

以上记载大致反映出这一 时期对小儿疾病已有一定认识 和了解,从中可以看出它孕育 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24
2、形成时期
隋唐至宋代
(1)著书立说 (2)实施先进的医学 分科和教育制度
25
(1)著书立说
①我国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颅囟经》
26
特点: 内容比较完整;
提出“纯阳”学说: “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等疾病的认识较为清楚。
33
D 、 根据儿科特点立法治方

善于化裁古方,创建新方。
(地黄丸,异功散,七味白术散,泻白
散,导赤散等)
34
钱乙
“儿科之圣”
“奠基者”
35
④董汲和《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治痘用寒凉的代表
第一部痘疹类专著

36
⑤陈文中与《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立论以元阳为本
治痘疹用温补的创始人。
重视预防保健工作。
37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提出小儿脐风是断脐不慎所致, 提出烧灼法断脐。

38
(2)实施先进的医学分科和教育 制度
唐代(公元624年),
开设了少小科(即小儿科)
培养专攻儿科医术的儿科医
生。
39

以上几部儿科专著,其内 容涉及到小儿的生长发育、喂 养保健、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 诊治等多个方面,基本构建出 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医 儿科学形成和建立的标志。
40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始于唐而成于宋”。
41
3、发展时期
元至新中国成立前
42
(1)学术争鸣与创新 ①曾世荣与《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1 .详论初生诸疾
2.对惊风、痫证的辨治独到精确,提出
“惊风三发变成痫”和“瘀血成痫”
的科学学术观点。归纳惊风为四证八侯,
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
43
正确的儿童养育保健观点

67
四)X型题 1 .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万全提出: BCD A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 B .心常有余,肺常不足 C .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D .肾常虚 E .心神怯弱,心气不足

68

万全的儿科著作有:C. D
A .《保婴撮要》 B .《全幼心鉴》 C .《育婴家秘》 D .《幼科发挥》 E .《幼科折衷》
“四时欲得小儿安,
常需一分饥与寒,
但愿人皆依此法,
自然诸疾不相干。”
44
②薛氏父子:薛铠、薛己
« 保婴撮要» 论儿科病证221种,医案
1540 则,及小儿各科病证 70 多种。脏
腑经络辩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
45
③明代名医万全
《育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46
学术思想:
14
形成时期

隋唐至宋代


《诸病源候论》建立了儿科保健学,病 因学,病源学。 《备急千金要方》,《外苔秘要》等总 结了儿科治方。 《小儿药证直诀》集前人大成,建立了 儿科学体系,陈文正温补,钱乙,董汲 寒凉形成了温凉两大学派。
15
发展时期

元至新中国成立前
这个时代代有名医,使中医儿科学从学 术内容从各个方面迅速发展。
27
②其他重要历史文献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方》 《外台秘要》

28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 代)
(一)隋唐时期 ▲儿科专业初步形成: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①介绍小儿疾病有6卷,建立了小儿病因证候学。 ②初探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2.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西汉.名医淳于意
“下气汤”治疗婴儿“气鬲 病” 。
20
(4)东汉
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
对外感、脏腑病变的认识
对钱乙学术思想的影响
21
(5)西晋——王叔和
《脉经》 -首论小儿脉法 -提出变蒸理论

22
(6)南北朝
最早有儿科临床医事分科和儿科专书
王末钞
徐叔响
《小儿用药本草》
《疗少小百病方》23肺常娇嫩 肾常虚 阴常不足
“三有余,四不足”
49
C 、对天花、麻疹的治疗,提出“温
凉补泻,各附所宜”的全面、辨证观点。
D、在治疗上,提出五脏以胃气为
本,治疗时着重保护胃气。
E、重视推拿,首先将推拿用于儿科。
50
④其他重要著作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收集整 理明以前儿科文献,有较高的参考 价值。 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倡导
69






.钱乙研制了许多儿科新方,其中脾胃病 治方如: A E A .异功散 B .泻黄散 C .益黄散 D .清胃散 E .七味白术散
70


萌芽时期

远古至南北朝
从实践中点滴经验积累,到中医学理论 和临证体系通过《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著作建立起来,其中已 有中医儿科的片段论述。
55
(3)理论和教学工作得以提高。
(4)剂型改革更方便患儿 。
(5)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
56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 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
中医儿科学实验研究
57
三、学习要求和方法
重视医学道德的培养。
掌握儿科学与成人医学的区别。
掌握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的神似与 相异。 逐步学会、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
A、重视小儿的保健 提出“育婴四法”:预养、胎
养、蓐养、鞠养。 以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47

养子须调护,看成莫纵驰, 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 衾厚非为益,衣单正所宜, 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
48
B、完善、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
特点
脾常不足 三 有 余 心常有余 肝常有余
阳常有余
四 不 足
58
小 结
中医儿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完整的
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保障小儿
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59
思考题
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A A .《颅囟经》 B .《小儿药证直决》 C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D .《活幼心书》 E .《片玉心书》

60
首创小儿”纯阳”理论的著作是: B A .《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 B .《颅囟经》 C .《小儿药证直诀》 D .《景岳全书· 小儿则》 E .《温病条辨· 解儿难》
29
③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A、创立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