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讲解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讲解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2015 年08

月 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的一本给建筑师们看的建筑史著作, 这本书与其他 的建筑历史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 特征。“华夏”指古代的中国,“意匠”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华夏意匠》意即“古 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第一章是对基本问题的探讨,第二章是总释,第 三章是分类概述。在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 比如“木结 构发展的历史原因”便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而所谓“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便是 第一章所讨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 第四章的平面、第五章的立面,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的园林建 筑。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的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扩大 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就是“量”的扩大,……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 上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另一种就是依靠数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 是采取这一个方式,……”以及“ 142-144在建筑布局上,一共只有两种基本的 原则:一种是空间包围着房屋,另一种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 的分析入手有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的建筑贯通起来理解。 在弗莱彻总结的表示各种建筑形式主要成长或演进过程的“建筑之树”中, 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的一个次要的东方分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 学、系统的建筑理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早在宋朝,中国就有政府出台的 建筑设计标准一一《营造法式》。华夏意匠一书的作者不仅驳斥了 “欧洲中心论” 的狭隘观点。还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的前提下, 验证了中国古代 的建筑设计已运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理论, 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 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 文化的结晶,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对比 1、材料使用 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 用力学原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 筑物要求的局限,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 也使中国走 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 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分伯仲。木建筑 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击”能 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 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 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 1174年, 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 210英尺,比 比萨斜塔高出了 60英尺。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 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 4000英尺高的塔,况且佛宫 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 的奇迹。 2、 设计思路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也导致中西方追求不同的建筑延伸取 向。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 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 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 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 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 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与此同时,中西两种 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还使得欣赏中西方建筑的角度与规律也不相同。 一 般说来,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风韵 和美。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有着严密和谐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 柔和的外轮廓线,不同于西方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 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 深刻的印象。而在更近 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建筑画梁雕栋、 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 装饰和鲜艳夺目的色彩。因此,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 有差异,效果也是不同的。 3、 设计思想 如果定义国外建筑是“造以致存”,那么中国建筑则是“造以致用”。中国古 建筑生来就像人类短暂的生命般,不是永恒的。中国的现存古建筑比欧洲少得多, 但其他古代文化遗产无论是工艺品还是文字或者绘画, 来龙去脉可以说是清清楚 楚,大体上是不存在断档的。这样比较下来古中国建筑凸显得尤其悲哀, 人们似 乎将建筑和文化剥离了般似的,建筑被彻底的差别对待,中国建筑历史给人留下 了许多空白。单对于这种建筑文化断层的现象,我想,可以用“灵魂”二字对其 进行解释。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构造框架, 适应性强,选材以经济实用的木材 为主,“礼制”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存在一直束缚着建筑的设计风格。古代中国建 筑设计风格与中国儒家思想崇尚的“中庸”、“礼治”、“德治”、“人治”总能找到 千丝万缕的联系。“神”是区分中西方世界观最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最明显的标 志,儒家思想不承认神的存在,儒家思想则是种“无神”的学说。既然无神,那 就“以人为本”,当主导思想被“以人为本”所占据时,建筑设计就开始带有了 较强的目的性,相辅相成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也会大大提高。 背道而驰主导西方 的宗教思想是以神为中心,许多建筑物生来就是为长期供奉神明, 以石料建成的 古埃及金字塔或是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殿是最好的例子, 在中国建筑师眼里,这 些气势恢宏的用石块构成的庞大建筑是很难想象的, 一个为己,一个为崇敬的神 明,前者总是被人活动范围局限性所制约, 后者却因为供奉的是根本不曾存在的 神时,便可以尽情自由发挥了。所以古代中国建筑常直观给人一种保守、 千篇一 律的视觉感受。 4、文化差异 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向来是显得更为沉稳内敛, 单从古建筑表面上很难看 出其中蕴藏着的知识结晶。文化遗产仅仅为后人所观、所想、所阅,从量的角度, 后人根本无法估量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是何等浑厚, 古老的从前充满着与未知的 将来等量的神秘感。木的材料特性使得它不易于被遮挡。将梁、网架等构件通通 暴露在外,褪去原木拙野本色,尽显华美,相比传统现代建筑崇尚把结构元素置 于墙土中,了无生气。古典中国建筑的柱、雀替、斗拱、隔扇、藻井 •… 从结构 上看,皆是因构造要求而合乎情理的存在, 并无画蛇添足之嫌,却以如此美轮美 奂的形态呈现,雕刻功力与色彩选用在此刻被工匠们淋漓尽致的发挥, 随之袭来 的是精巧细腻、富丽堂皇从不显做作的美感,我不得不拜服古人的别具匠心。对 比中西方诸如桥梁、城墙或引水渠之类的纯功能性设施。西方引水渠曾被评论为 “带来大量水的那一种必要的结构的模样”,对其美的表现总显得差强人意,因 结构而随之结构。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拱桥或是城楼无一不是巧妙地将理性与感 性融合在一起,汴京城东水门与赵县安济桥最能带给人们来自视觉元素上的精神 冲击。纵观人类建筑,肉眼容易触及之处一直是艺术家们展示精神文化的宝地, 中外匠师乐于在设计中加入人物、 动物、神佛,寄托情感愿景的同时更赋予造物 灵魂与内涵。屋顶无论远近从来逃不出人们的视线,古代中国向来主打“务实” 理念的建筑,在屋檐上添置精美的“套兽”,古老精深的雕刻技法得以借地发挥, 这样,给以死气沉沉的房屋加入少许生机, 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易于与工匠们进行 短暂思想交流。不幸的是,处于“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的基本政策下,土木艺 术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受到太多的限制。 5、建筑装饰 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以雕刻为主,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以色彩为主,其中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的性能。木材料为了长期保存,上漆是最好的方式,而漆天 然具备各种颜色,于是色彩的装饰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而后配合上琉 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琉璃瓦显得五光十色,让建筑更多了一份色彩斑澜。 6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从早期的苑囿,提供游猎、种植的场所,至y明清的园林,形式上 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关 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水池代表湖泊,假山代表山川,树木代表森林, 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化。西方的早期园林,通过对自然的整理,树木、草皮的修 剪,体现一种自然的人工化,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后来受到一些 东方的影响,还是没有改变他们的核心内容。哲学理念的不同带来了结果的不同。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 1、 文字与建筑 之前并未想过文字和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 ,也 就是说本来就是一种“图画”,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 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制文字的时候,文 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记录”了下来。 2、 通用式设计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 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例如中国古代的服装都很宽大,虽然在颜色、图案上 不一样,功能上却很相同,衣服和人体之间并不要求完全吻合, 不会因胖了和瘦 了便不合穿。中国人对一切人工物品的设计、对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灵活性, 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应用。 包括房屋在内的任何物品都很少做严格 地或者说作过分地追求“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式的与实际的事物完全吻合 的考虑,这一点也许和“中庸”及“留有余地”等思想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中 国实用主义和人本精神的体现吧。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并不是抄袭西方,而更多 的是沿袭传统。 3、 关于间、架和院 用“间”、“架”的数量来表示房屋平面或者面积的大小并不仅限于建筑专业 中使用,在古代,甚至可以说直至本世纪,已经成为常用的表示房屋形式和规模 大小的一种数量单位。间、架相当于一种度量单位。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 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 “院”这种性质的空间 为所有人服务。性质上,“院”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在生活中, 人的思想感情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的。 院的重要性必需和房屋的重要性 完全相等,否则分散分布的单座建筑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 古代 的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的,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院”来表 示,关于整群建筑规模的描述便常用“几院几间”来说明。可见, “院”在中国 人的心目中,长期被认为是建筑群的构成单位了。 在平面布局上,构成有屋顶的 房屋和没有屋顶的房屋是同样重要的, 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的 “二 重性”。 4、 关于观赏距离 有时,中国建筑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 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 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起点。 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 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 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 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要构成一个包括自然景色在内的壮丽雄伟的远景。 在 视觉上这些建筑物都是只有在远处才能体会到其布局的巨大和气魄的, 到了接近 的时候,反而平平无奇了。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充分注意中距离的视觉效果的, 原因就是很少建筑物在中距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全貌。西方建筑因为给人最 大、最多的机会就是位于中距离去欣赏, 因此,在立面的构图上就全部为求得最 佳效果着想了,就会通过体量和阴影效果去追求视觉上的变幻。我们细心地分析 一下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原则,我们马上可以体会到:它有丰富变化甚多的外轮 廓线,易于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