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场预应力张拉作业指导书

梁场预应力张拉作业指导书

预应力张拉作业指导书XXXXXXXXXXXXXXXX梁场XXXXXXXXXXXXXXXX梁场企业标准预应力张拉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实施日期:2017-XX-XX发布 2017-XX-XX实施XXXXXXXXXXXXXXXX梁场发布目录一、编制目的 0二、适用范围 (1)三、编制依据 (1)四、预应力工艺及技术要求 (2)4.1预应力筋布置 (2)4.2钢绞线的制作和穿束 (6)4.2.1下料与编束 (6)4.2.2穿束 (7)4.3钢绞线的张拉 (8)4.3.1工艺流程 (8)4.3.2张拉设备及仪表 (9)4.3.3预应力张拉 (9)4.4钢绞线切割 (14)4.5质量检验 (14)4.6张拉注意事项 (14)4.7安全注意事项 (17)4.8张拉用限位板管理制度 (17)五、人员配备 (18)一、编制目的对XXXXXXXXXXXXXXXX梁场无砟轨道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双线简支整孔箱梁混凝土预应力作业进行控制,使其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范和质量标准要求。

二、适用范围XXXXXXXXXXXXXXXX制梁场预制箱梁预应力张拉作业。

三、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TB/T3432-2016)(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4)《铁路工程预应力筋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TB/T3193-2008)(5)《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6)《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10)(8)《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9)《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16)2322A-Ⅱ-1)(10)《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通桥(2016)2322A-Ⅴ-1)(11)《铁路混凝土》(TB/T3275-2011)(12)《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3-2015);四、预应力工艺及技术要求4.1预应力筋布置(1)预应力筋下料长度表直线、无声屏障(31.5m)直线、有声屏障(31.5m)曲线、无声屏障(31.5m)曲线、有声屏障(31.5m)直线、无声屏障(23.5m)直线、有声屏障(23.5m)曲线、无声屏障(23.5m)曲线、有声屏障(23.5m)4.2钢绞线的制作和穿束4.2.1下料与编束钢绞线下料场地平坦,钢绞线的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切割。

(1)备料:领取经试验检测合格的钢绞线,整捆吊放至现场,按正确的顺序放入放盘架中。

正确的顺序为:放盘架出盘端与钢绞线卷盘内腔的钢绞线头的方向一致,确保放盘时由内盘开始按照钢绞线卷盘的方向顺序放盘,绝对不能放反,在首次放盘前操作人员必须检查确认后才允许放盘。

每盘钢绞线装入放盘架后不再取出,直至用完。

放盘架必须做好放盘时防止钢绞线松盘的措施。

备料时要遵循弹模“批接口”的管理和使用:同一批次的钢绞线要穿入同一孔道中。

同一批钢绞线穿束时,若出现不能穿完整束的情况,要将剩余的钢绞线按规定存放,和另外一批弹模与之接近(3Gpa内),抽检直径在同一级的钢绞线穿入同一孔道,严禁弹模相差超过3GPa、线径不在同一直径范围的钢绞线穿入同一束管道。

弹模相差超过3GPa、线径不在同一直径范围的钢绞线穿入同一榀梁内要特殊标记清楚,按工程部张拉通知单领取相应的限位板,计算时对应相应弹性模量计算钢绞线伸长量。

(2)下料:在下料平台上做出显著准确的下料长度标记。

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工作长度+1640mm。

其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钢绞线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3)编束:编束时先将钢绞线理顺,并尽量使各根钢绞线松紧一致。

按每束规定根数、规定长度,用扎丝绑扎,每隔1.5m绑扎一道,成束后,将钢绞线束人工抬移至堆放地点,分开堆放并标识。

(4)注意事项钢绞线在开盘后应检查外观,及时纠正钢绞线的乱盘、扭结等情况。

如发现有裂纹、小刺、机械损伤、死弯、油迹等情况,应局部剪除,若发现有脆断、劈裂等情况则必须及时向技术员或质检员反映,并复验材质。

决定报废的钢绞线单独存放作好标记,严禁混杂流入下道工序。

钢绞线下料时机宜控制在穿束当日,最多也不得间隔两天以上。

钢绞线下料后不能当日穿束的要做好防护:隔绝一切可能导电的危险源,垫高不得接触地面,覆盖塑料膜以防尘、防雨。

(5)质量要求①每束钢绞线应由同一厂家、同品种的钢绞线组成,不混用。

②下料后的钢绞线长度一致,无死弯,无沾染油污,成束后两端应整齐。

③每束钢绞线根数必须与施工图一致。

(6)安全注意事项钢绞线盘重大、盘卷小、弹力大,为了防止下料过程中钢绞线紊乱后弹出伤人,必须采用放盘架放盘。

下料时,将钢绞线盘卷装在防护架内,从盘卷中央逐步抽出,确保安全。

4.2.2穿束(1)穿束的顺序由上向下、由里向外。

(2)穿束注意事项①同一束内的钢绞线要为同一检验批次的,若不同批,须满足备料中相关要求。

②钢绞线从下料场地搬运时,应按图纸规定复查:编束后的钢绞线长度、每束根数和编束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③在搬运过程中,支点距离不大于3m,端部悬出长度不大于1.5m。

要防止出现死弯,其最小弯曲半径不得小于1m。

④穿束前钢绞线不得沾上油渍、泥土,并应顺直、无死弯。

⑤穿束前,清除梁体孔道内杂物和积水。

⑥穿束前必须检查锚垫板周围及锚垫板内和压浆孔内的灰浆是否清除和畅通,检查锚垫板与孔道接入部位是否有错台。

⑦穿束时5人一组将钢绞线抬至梁端穿束,在穿束过程中,地上垫方木,避免穿束过程中钢绞线拖动与混凝土地面摩擦,破坏钢绞线表面保护层。

同一孔道穿束整束整穿。

⑧钢绞线穿入孔道后,两端伸出0.82m。

(3)安全注意事项:①穿束周围影响安全生产的物件应清除出去。

②穿束时在上部作业人员,应与下部作业人员相互配合,保证安全。

4.3钢绞线的张拉4.3.1工艺流程制束→清除锚穴、喇叭口残余混凝土→穿束→安装锚垫板→(拆端模、松内模)预张拉→初张拉(拆内模) →测量梁体顶板、底板反拱→终张拉→锚具外钢绞线切割、测量梁体顶板、底板反拱。

4.3.2张拉设备及仪表(1)张拉所用的机具设备及仪表配套标定,配套使用并定期维护,且千斤顶校正系数大于1.0且不大于1.05。

张拉设备选型:①液压千斤顶:YDCW300B 4台,YDCW200B 4台;②一般压力表:1.0级;③电动油泵:2YBZ2-55 4台 ZB4-500 4台。

④油压表的选用油压表精度为0.4级;防震型;油压表测量范围为60MPa,读数分辨为0.5Mpa,表盘直径为15cm。

(2)千斤顶、油压表校验①千斤顶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校验:张拉200次;千斤顶校正期限已达一个月;在常用油压下千斤顶夹缸活塞若有漏油或串缸现象,经修理以后。

②油压表在下列情况下必须重新校正:油压表技术监督局标定期限已达1个月(梁场每周校准1次);油压表使用时超过允许误差或发生故障。

4.3.3预应力张拉(1)张拉准备:清理锚垫板→安装工作锚环及夹片→安装限位板→安放过渡套→千斤顶就位→安装工具锚和打紧工具锚夹片。

(2)预应力张拉分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

张拉时两端两侧共计四个千斤顶同时进行,并以张拉力为控制,以伸长值为校核。

(3)在梁体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抗压强度≥33.5MPa后拆除端模、松开内模,并进行预张拉;当梁体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抗压强度≥43.5MPa后进行初张拉,初张拉后移出内模,并用900t搬梁机移梁出台位。

在梁体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抗压强度≥53.5MPa、弹性模量≥35.5GPa、且龄期不少于10天时进行终张拉,终张拉前要先检查跨中区段有无明显可见及潜在空洞。

(4)两端、两侧4台千斤顶同步张拉,两端油泵并肩放置,四台油泵可以互视,通过对讲机沟通。

张拉顺序按设计要求进行(见表2),张拉过程中保持钢绞线两端的不同步率不大于5%,控制时,两端每1MPa呼应一次。

测量活塞伸出量人员使用标定过的30cm钢板尺,两端活塞每伸出5mm测量人员呼应一次,保证两端伸长量缓慢、同步。

测量人员在油泵稍稍送油紧固后松开千斤顶上导链,重新打紧工具夹片。

(5)预(初)张拉工艺流程:0→0.2σk(初始应力)(测初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σk1(静停持荷5分钟、测伸长值、测工具锚夹片外露)→回油锚固。

注:σk—指张拉控制应力σk1—指初张控制应力(6)经过预、初张拉的终张拉:0→预、初张拉控制应力(测油缸外露量、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量) →σK(静停持荷5分钟、测油缸外露量、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量)→同时回油至1MPa(测油缸外露,现场快速计算实际钢绞线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之间的偏差、不同步率、每端钢绞线回缩量)→回油锚固。

未经预、初张拉的终张拉:0→初始应力(0.2σK) (测油缸外露量、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量) →σK(静停持荷5分钟、测油缸外露量、测工具锚夹片外露量)→同时回油至1MPa(测油缸外露,现场快速计算实际钢绞线伸长值与理论计算伸长之间的偏差、不同步率、每端钢绞线回缩量)→回油锚固。

(7)张拉顺序及张拉力32m、24m箱梁张拉控制应力按XXXXXXX制梁场预应力计算书进行调整,具体见表2。

表2 张拉顺序及张拉力表(跨度23.5m)张拉顺序及张拉力表(跨度31.5m)注意:以上两表中锚外张拉力为钢绞线截面积为140mm2时对应的锚外张拉力。

(8)钢束理论和实际伸长量计算①钢束理论伸长量计算本指导书不具体介绍钢绞线理论伸长量计算。

钢绞线理论伸长量在以下情况下必须重新计算:a )钢绞线弹性模量发生改变;b )因更换锚具夹片、锚垫板生产厂家或孔道成孔工艺而需要调整孔道摩阻系数或锚口及喇叭口控制应力损失。

②钢束实际伸长量及回缩量计算 a )本次张拉钢绞线伸长值Δ)]()[(00∆-∆+-=∆H H l l式中:H σ,H l ,H ∆分别为本次张拉控制应力及其下千斤顶工作油缸行程和工具夹片外露长度(mm );0σ,0l ,0∆ 分别为初应力及其下千斤顶工作油缸行程和工具夹片外露长度(mm )。

b )预、初张拉及未进行过预初张拉的钢绞线在终张拉时实测伸长值按上式计算即可;c )已进行过预初张拉的钢绞线的终张拉实测伸长值=预初张拉时的伸长值+终张拉时的伸长量-第一次张拉钢绞线回缩量。

d )伸长量校验:-6%≤(实测伸长值—理论伸长值)/ 理论伸长值≤6%e )工作夹片回缩量=张拉至H σ时千斤顶油缸伸出量—回油至1MPa 时千斤顶油缸伸出量—工作夹片至工具夹片钢绞线理论伸长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