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75学时【教学对象】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1.5 原子参数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2.1 化学键的定义2.2 离子键理论2.3 路易斯结构式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2.5 价键理论2.6 分子轨道理论2.7 金属键理论2.8 分子间作用力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4.1 热化学4.2 熵和熵变4.3 自由能4.4 标准平衡常数·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5.1 布朗斯特酸碱5.2 路易斯酸碱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6.1 基本概念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6.3 埃灵罕母图6.4 电极电势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7.2 化学键理论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7.4 配合物的稳定性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8.2 溶液H3O+的计算8.3 水解8.4 缓冲溶液8.5 酸碱滴定原理8.6 滴定方式和应用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9.1 沉淀-溶解平衡9.2 重量分析法9.3 沉淀滴定法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0.2 配位滴定原理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11.1 氧化还原平衡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12.1 单质12.2 化合物·基础化学·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8学时)13.1 概述13.2 天然资源、单质的提取和用途13.3 硼13.4 铝13.5 碳13.6 硅13.7 氧13.8 磷13.9 长周期元素第十四章p区元素(二)(4学时)14.1 第16和18族元素概述14.2 工业资源、单质的制备和用途14.3 过氧化氢、其他无机过氧化物和臭氧14.4 硫的重要化合物14.5 卤素第十五章d区元素(6学时)15.1 通性15.2 钛和钒15.3 铬15.4 锰15.5 铁、钴、镍15.6 钼15.7 第二、三过渡元素的化学特征15.8 锌、镉、汞15.9 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合物15.10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与均相催化第十六章f区元素(1学时)16.1 镧系元素16.2 锕系元素简介第十七章氢(1学时)17.1 存在、制备和用途17.2 核性质17.3 二元氢化物的分类17.4 氢的性质和反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教学大纲·《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史启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主要参考书』1.《无机化学》(第三版)北师大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无机化学》(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无机化学》(第二版)武汉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分析化学》(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东理工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答》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无机化学习题集》杜尧国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书》李俊义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9.《分析化学习题集》(第二版)浙江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基础化学·【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 Experiment)【课号】041025【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64学时【教学对象】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等基本理论【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是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基础实验课。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进而受到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化学专业课以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氯化钠的提纯(4学时)1.1 食盐的提纯1.2 产品纯度的检验实验二硫酸铜的提纯(微型)(4学时)2.1 粗硫酸铜的提纯2.2 产品纯度的检验实验三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4学时)3.1 同离子效应3.2 盐类水解3.3缓冲溶液实验四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4.1 配合物的形成与颜色变化4.2 配合物形成时难溶物溶解度的改变4.3 配合物形成时溶液pH的改变4.4 配合物形成时中心离子氧化还原性的改变4.5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4.6 分步沉淀4.7 沉淀的转化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5.1 比较电对E0值的相对大小5.2 介质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物及反应方向的影响5.3 浓度、温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大纲·5.4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实验六氮、磷、锡、铅、铋(4学时)6.1 NH4+的鉴定6.2 硝酸的氧化性6.3 亚硝酸盐及其盐的性质6.4 NO3-和NO2-的鉴定6.5 磷酸盐的性质6.6 磷酸盐的鉴定6.7 锡、铅、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6.8 铅(Ⅱ)难溶盐的生成与溶解6.9 Sn2+与Pb2+的鉴定实验七氧、硫、氯、溴、碘(4学时)7.1 过氧化氢的性质7.2 硫化氢的还原性和S2-的鉴定7.3 多硫化物的生成和性质7.4 亚硫酸的性质和SO32-的鉴定7.5 硫代硫酸及其盐的性质7.6 过硫酸盐的氧化性7.7 卤化氢的还原性7.8 氯、溴、碘含氧酸盐的氧化性7.9 Cl-、Br-和I-的鉴定7.10 Cl-、Br-和I-的分离与鉴定实验八铬、锰、铁、铜、银(4学时)8.1 Cr(Ⅲ)的还原性与Cr3+的鉴定8.2 CrO42-和Cr2O72-的相互转化8.3 Cr2O72-、MnO4-、Fe3+的氧化性与Fe2+的还原性8.4 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别8.5 Cu(Ⅰ)化合物的生成和性质8.6 Ag(Ⅰ)系列实验8.7 汞盐与KI的反应实验九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4学时)直接称量法与递减称量法练习实验十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4学时)实验十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4学时)11.1 0.1mol.L-1HCl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1.2 0.1mol.L-1NaOH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1.3 基准硼砂标定HCl溶液11.4 比较法标定NaOH溶液·基础化学·实验十二混合碱的分析有机酸含量的测定(4学时)12.1 未知组成的混合碱分析12.2 草酸含量的测定实验十三水的总硬度测定(4学时)13.1 0.010mol.L-1EDTA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3.2 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实验十四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4学时)14.1 0.10mol.L-1 Na2S2O3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2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实验十五钙盐中钙含量的测定(8学时)15.1 0.020 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15.2 0.020 mol.L-1KMnO4标准溶液的标定15.3 钙盐试样中钙的测定【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基础化学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编,2001。

『主要参考书』1.《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

2.《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编写组。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课号】041006【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课程总学时】80学时【教学对象】1、适合化工工艺、化学教育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2、预备知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性质:有机化学是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是关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有关理论的科学。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熟悉有机物相互转化规律,了解学科范围内的重大科技新成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自学)1.1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合物与特性1.2 分子结构1.3 共价键1.4 有机物的分类1.5 研究程序第二章饱和烃(烷烃)(5学时)2.1 通式和构造异构2.2 命名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2.3 sp3杂化与结构2.4 物理性质2.5 化学性质取代及机理、氧化、异构化、裂化第三章不饱和烃(8学时)3.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3.2 同分异构3.3 命名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顺反命名法、烯炔命名法3.4 物理性质3.5 化学性质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及机理、亲核加成及机理、氧化反应、α-氢的反应、聚合反应、炔-氢反应·基础化学·3.6 工业来源与制法第四章二烯烃和共轭体系(4学时)4.1 分类与命名4.2 共轭二烯制法4.3 化学性质1.4-加成、电环化反应、双烯合成、聚合反应4.4 二烯烃的结构4.5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π-π共轭、ρ-π共轭、α-π共轭、α-ρ共轭4.6 1.4-加成理论解释4.7 协同反应理论解释4.8 共振论第五章对映异构(4学时)5.1 手性与对称性5.2 构型与命名5.3 1C*对映异构5.4 2C*对映异构5.5 无C*对映异构5.6 研究机理的应用第六章脂环烃(4学时)6.1 分类与命名分类、命名法(单环与二环)6.2 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戊二烯与茂6.3 环烷烃结构6.4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构象6.5 脂环烃的对映异构6.6 制法第七章波谱分析(6学时)7.1 红外光谱(IR)分子振动、基团特征频率、IR图谱解析7.2 核磁共振(1HNMR)1HNMR的产生、化学位移、自旋偶合与裂分、1HNMR图谱解析7.3 质谱(MS)基本原理、分子离子峰和碎片离子峰、MS解析第八章脂肪族卤代烃(6学时)8.1 卤代烷分类与命名、制法、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及机理、消除反应及机理、影·教学大纲·响SN和E的因素、金属有机物、TPC反应简介)8.2 卤代烯分类与命名、双键与卤原子活性第九章醇和醚(4学时)9.1 醇分类、异构、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卤代烃的生成、与无机酸反应、脱水反应、氧化与脱氢、硫醇)9.2 醚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醚、硫醚第十章芳烃、芳香性(7学时)10.1 构造异构与命名10.2 苯的结构10.3 来源与物理性质10.4 单环芳烃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及机理、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10.5 一取代苯定位规则两类定位基、理论解释、应用10.6 稠环芳烃萘、其他稠环芳烃10.7 芳香性Hückel规则、非苯芳烃10.8 多官团有机物命名原则第十一章芳卤化合物和芳磺酸(4学时)11.1 芳卤化合物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苯环与卤原子活性、亲核取代与机理、亲电取代、与金属反应)11.2 芳磺酸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OH的反应、磺酸基的反应、取代反应、芳磺酰氯与芳磺酰胺)第十二章酚和醌(4学时)12.1 酚和芳醇结构与命名、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OH的反应、芳环亲电取代、还原与氧化)12.2 醌制法、化学性质第十三章醛和酮(6学时)13.1 命名·基础化学·13.2 结构13.3 制法13.4 物理性质13.5 化学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α-氢的反应、氧化与还原13.6 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3.7 卡宾第十四章羧酸(4学时)14.1 分类和命名14.2 制法14.3 物理性质14.4 化学性质酸性、衍生物的生成、还原、脱CO2、α-氢原子的反应14.5 羟基酸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3学时)15.1 含义和命名15.2 物理性质15.3 化学性质亲核取代、还原反应、与Grignard试剂反应15.4 蜡和油腊15.5 碳酸衍生物第十六章β-二羰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4学时)16.1 β-二羰基化合物酮-烯醇互变、三乙的合成与应用、丙二酸二酯合成与应用、其他活泼CH2化合物、Michael加成16.2* 有机合成基本原则、路线设计第十七章含氮有机物(7学时)17.1 硝基化合物硝基烷、芳香硝基化合物17.2 胺分类、命名、结构、制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季铵盐和季铵碱、二元胺17.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应用第十八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18.1 分类、命名和结构分类、命名、结构与芳香性·教学大纲·18.2 五元杂环化合物化学性质、常见五元杂环化合物18.3 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和嘧啶、喹啉和异喹啉、嘌呤【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有机化学》高鸿宾,高教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