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长安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4031001
学号:2403100132
姓名:孔晓霞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

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

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
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

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

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目前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

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一刀切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刀截断。

很多人将中国与美国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

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碰撞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很难取掉。

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这不是帽子”的标语,治标不治本。

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的素质,得分才是关键。

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

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

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

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

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毫无智慧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
的内心感受,只要学生课后上有助于考级的补习班。

至于周围人在想些什么,我们是不管的,因为无暇过问。

多少次,看着疲惫的父母带着同样疲惫的孩子,拎着琴,夹着画架,匆匆地来来去去,我就情不自禁心里一阵酸痛,这样的学习,固然能给孩子特长,但能引导他走进精神世界吗?真的算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吗?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启蒙之初,我们的教育是从理想的崇高起步的——对人性的培养从而产生智慧。

然而渐渐的,我们的理想却沉落到与我们的实际持平的地步。

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停滞不前。

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就不可能有进步。

尽管知识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人性和智慧——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有知识不等于有人性和智慧。

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有人性和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人性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

真正的有人性和智慧之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愉快,人生的乐趣。

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学习即有智慧的生活,教育即有生活的智慧。

像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吗?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即使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
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

但是,换个方面思考一下。

尽管高考有那么多的不足,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既然方式改变不了,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内容上着手改变呢?
我们可以改变教育内容,多增加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和自己平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关注社会,而不是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是为兴趣而学,而不是为分数走进题海。

我想,这样应该会是有帮助的吧。

中国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尝试。

其他的尝试可以失败,但教育的失败却涉及到一代人的幸福,更使国家在受害一代人肩负起建设国家重任的时候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教育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不为了国家自身,更是为了每个人的成长,每个家庭的希望。

不同的选拔方式会造福不同的人。

如果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那就最大程度满足人的发展,最大数量实现人的成才。

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会让中国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