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河南师范大学
学院:小学教育
班级:1班
学号:
姓名:韦祎
教育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教育。

我国是一个传承5000多年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的教育事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进步……
但是,就像双刃剑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其两面。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很多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

从隋唐隋炀帝开始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的诞生以来,中国就开始注重读书,甚至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说。

梁启超先生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孩子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未来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所有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投入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

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在进入2000年的新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壮大,尤其是家庭方面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
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成风,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的弊端方面也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和谈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

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类似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人口日益增多过于庞大,而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现实。

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拍定板。

很多人将中国的教育与美国的教育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

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

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磨合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
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高帽,难取难分。

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此非高帽”的标语,治标不治本。

面对高考的重重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一切的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得分才是关键。

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爱好不爱好。

最要紧的分数!素质教育也变得可有可无,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由此近几年频频出现了高校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虐待小动物,甚至举刀向父母等问题。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的教育,机械的教育,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成功就是背书。

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背诵和模仿的“动物”。

教育远离天性和个性的发展,成为标准化的教具。

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抹杀
了其发展的思维,毫无智慧、毫无创新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的内心感受,只要学生课后上有助于考级的补习班。

至于周围人在想些什么,我们是不管的,因为无暇过问。

多少次,看着疲惫的父母带着同样疲惫的孩子,抗着琴,背着画夹,口里还喃喃的背着英语单词。

匆匆地来来去去,我就情不自禁心里一阵酸楚,这样的学习,固然能给孩子特长,但能引导他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吗?真的算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吗?
在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启蒙之初,我们的教育是从理想的崇高起步的——对人性的培养从而产生智慧。

然而慢慢的,我们的理想却沉落到与我们的实际持平的地步。

当理想与实际拉平,其结果就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尤其是,只要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设想为获得机械的智能,或仅仅在于系统陈述实用的真理的纸上谈兵,就不可能有大的进步。

尽管获取知识是教育的其中一个主要目标,但知识的价值中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却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份,古人把它称为“人性和智慧——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有知识不等于有人性和智慧。

一个人可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但他不一定是有人性和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学习别人的思想,却自己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新——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和总结,而人性和智慧关注的是探索未知的世界。

真正的有人性和智慧的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深感兴趣从而主动去了解去学习,他不是被迫去做,而是自愿去做,只要感兴趣,即使没有什么好处,也仍然乐此不疲,因为他从做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索的愉快,人生的乐趣。

还有什么比品尝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
近智慧呢?学习即是有智慧的生活,教育即是有生活的智慧。

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刻,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考分数是不是符合优等生,如果是!那么你在大家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好孩子”!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更多更实际更有用的知识,而是考取更高的分数,甚至对好教师的定义也归纳于所教出来的学生是否全班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不管不顾教师是教法。

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给我们说什么什么是重点一定要记住的话,而这些所谓的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试卷上是否有几率出现,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试卷出现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点也摇身一变变成了“重点知识”,只要你记住了这个重点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是最正确的了,至于你会不会运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

反之,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所谓的创新人才吗?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甚至各地区为争取“高分状元”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

可是这些”高分状元”生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社会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呆板的教育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即使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走到社会上就是可造之材吗?
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的一项以高分区分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可发展、可创造的、创新型人才!看看今日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桌子的书,
一沓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

但是,换个方面思考一下。

尽管高考有那么多的不足,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

既然方式改变不了,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内容上着手改变呢?
我们可以改变教育内容,多增加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和自己平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更加的注重素质平衡发展从学校开始,家庭入手,真正的做到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科技的发展。

而不是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是为兴趣而学,而不是为分数走进题海。

我想,这样应该会是有帮助的吧。

中国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尝试磨合。

其他的尝试可以失败,但教育的成功与否却涉及到当下一代人的幸福,更使国家在受害一代人肩负起建设国家发展重任的时候蒙受巨大损失。

因此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国家足够的重视,不只为了国家自身,更是为了每个人的成长,每个家庭的希望。

不同的选拔方式会造就不同的人。

如果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那就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数量实现人的发育成才。

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会让中国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我们的祖国也会越来越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