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专题-氧化还原反应

高考化学专题-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1.〖2011上海〗(双选)过氧化钠可作为氧气的来源。

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后,若固体质量增加了28g ,反应中有关物质的物理量正确的是( )二氧化碳 碳酸钠转移的电子A 1mol N AB 22.4L 1molC 106g 1mol D106g2N A2.〖2011上海〗(双选)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

下列反应与Br 2 + SO 2 + 2H 2O===H 2SO 4 + 2HBr 相比较,水的作用不相同的是( )A .2Na 2O 2 + 2H 2O===4NaOH + O 2↑B .4Fe(OH)2 + O 2 + 2H 2O===4Fe(OH)3C .2F 2 + 2H 2O ===4HF + O 2D .2Al + 2NaOH + 2H 2O ===2NaAlO 2 + 3H 2↑3.〖2012安徽〗NaHCO 3 + H 2 HCOONa + H 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储氢、释氢过程均无能量变化B .NaHCO 3、HCOONa 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 .储氢过程中,NaHCO 3被氧化D .释氢过程中,每消耗0.1mol H 2O 放出2.24L 的H 24.〖2012海南〗将0.195g 锌粉加入到20.0mL 的0.100mol·L −1MO 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A .MB .M 2+C .M 3+D .MO 2+5.〖2012上海〗工业上将氨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铂一铑合金网发生氨氧化反应,若有标准状况下V L 氨气完全反应。

并转移n 个电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可表示为( ) A .11.2n /5V B .5V /11.2n C .22.4V /5n D .22.4n /5V 6.〖2012上海〗(双选)火法炼铜首先要焙烧黄铜矿,其反应为:储氢释氢2CuFeS2 + O2===Cu2S + 2FeS + S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CuFeS2仅作还原剂,硫元素被氧化C.每生成1mol Cu2S,有4mol硫被氧化D.每转移1.2mol电子,有0.2 mol硫被氧化7.〖2013上海〗(双选)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 + 2KNO3===K2O + 5Na2O + 16N2↑若氧化产物比还原产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生成40.0L N2(标准状况) B.有0.250 mol KNO3被氧化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 D.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mol 8.〖2014上海〗下列反应与Na2O2 + SO2===Na2SO4相比较,Na2O2的作用相同的是()A.2Na2O2 + 2CO2===2Na2CO3 + O2 B.2Na2O2 + 2SO3===2Na2SO4 + O2C.2Na2O2 + H2SO4===Na2SO4 + 2H2O2 D.3Na2O2 + Cr2O3===2Na2CrO4 + Na2O 9.〖2014山东〗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CH3CH3 + Cl2光照CH3CH2Cl + HClCH2=CH2 + HCl CH3CH2Cl均为取代反应B 由油脂得到甘油,由淀粉得到葡萄糖均发生了水解反应C Cl2 + 2Br-===2Cl-+ Br2Zn + Cu2+===Zn2+ + Cu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D 2Na2O2 + 2H2O===4NaOH + O2↑Cl2 + H2O===HCl + HClO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10.〖2014全国〗已知:将Cl2通入适量KOH溶液,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KClO3,且的值与温度高低有关。

当n(KOH)=a mol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若某温度下,反应后=11,则溶液中=0.5B.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12a molC.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 e的范围:12a mol≤n≤56a molD.改变温度,产物中KClO3的最大理论产量为17a mol11.〖2015海南〗己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 + 3ClO-+ 4OH-===2RO4n-+ 3Cl-+ 5H2O。

则RO4n-中R的化合价是()A.+3 B.+4 C.+5 D.+612.〖2015上海〗(双选)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 + 5O2==4NO + 6H2O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A.2Na + 2NH3===2NaNH2 + H2↑B.2NH3 + 3CuO===3Cu + N2 + 3H2OC.4NH3 + 6NO===5N2 + 6H2O D.3SiH4 + 4NH3===Si3N4 + 12H213.〖2015四川〗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A.明矾作净水剂 B.甘油作护肤保湿剂C.漂粉精作消毒剂 D.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14.〖2015上海〗(双选)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

在该反应中()A.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每生成1mol Na2S2O3,转移4mol电子D.每吸收10m3 SO2就会放出2.5m3 CO2(标况)15.〖2016上海〗O2F2可以发生反应:H2S + 4O2F2===SF6 + 2HF +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是氧化产物B.O2F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若生成4.48L HF,则转移0.8mol电子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16.〖2016上海〗某铁的氧化物Fe x O 1.52g溶于足量盐酸中,向所得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112 mLCl2,恰好将Fe2+完全氧化。

x值为()A.0.80 B.0.85 C.0.90 D.0.9317.〖2016北京〗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2-(橙色)+H2O2CrO42-(黄色)+2H+。

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18.〖2017北京〗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A.二氧化碳使Na2O2固体变白B.氯气使KBr溶液变黄C.乙烯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D.氨气使AlCl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19.〖2017天津〗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20.〖2017海南〗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ClO3-+ 2M3++ 4H2O===M2O7n-+ Cl-+ 8H+,M2O7n-中M的化合价是()A.+4 B.+5 C.+6 D.+721.〖2016全国卷Ⅲ〗27(2) ①煤燃烧排放的烟气含有SO2和NO x,形成酸雨、污染大气,采用NaClO2溶液作为吸收剂可同时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

在鼓泡反应器中通入含有SO2和NO 的烟气,写出NaClO2溶液脱硝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2.〖2016江苏〗20(3) 一定条件下,向FeSO4溶液中滴加碱性NaBH4溶液,溶液中BH-4(B元素的化合价为+3)与Fe2+反应生成纳米铁粉、H2和B(OH)-4,其离子方程式为:23.〖2016全国Ⅰ〗27(4) +6价铬的化合物毒性较大,常用NaHSO3将废液中的Cr2O2-7还原成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4.〖2016全国Ⅰ〗28(2)写出“反应”步骤中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25.〖2016上海〗24NaOCN与NaClO反应,生成Na2CO3、CO2、NaCl和N2,已知HCN、HOCN中N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6.〖2017江苏〗某科研小组采用如下方案回收一种光盘金属层中的少量Ag(金属层中其他金属含量过低,对实验的影响可忽略)。

已知:①NaClO溶液在受热或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如:3NaClO===2NaCl + NaClO3②AgCl可溶于氨水:AgCl + 2NH3·H2O Ag(NH3) 2+ + Cl− + 2H2O③常温时N2H4·H2O(水合肼)在碱性条件下能还原Ag(NH3)2+:4Ag(NH3) 2++ N2H4·H2O===4Ag↓+N2↑+ 4NH4++ 4NH3↑+ H2O⑵NaClO溶液与Ag反应的产物为AgCl、NaOH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NO3也能氧化Ag,从反应产物的角度分析,以HNO3代替NaClO的缺点是:。

21答案4NO + 3ClO-2+ 4OH-===4NO-3+ 3Cl-+ 2H2O22答案2Fe2+ + BH-4+ 4OH-===2Fe + B(OH)-4+ 2H2↑23答案Cr2O2-7+ 3HSO-3+ 5H+===2Cr3+ + 3SO2-4+ 4H2O或Cr2O2-7+8HSO-3===2Cr3+ + 3SO2-4+ 5SO2-3+ 4H2O24答案2NaClO3+H2SO4+SO2===2NaHSO4+2ClO225答案2OCN-+3ClO-===CO2-3+CO2↑+3Cl-+N2↑26答案4Ag + 4NaClO + 2H2O===4AgCl + 4NaOH + O2↑会释放出氮氧化物(或NO、NO2 ),造成环境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