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之七课堂观察(观课议课)

课堂教学之七课堂观察(观课议课)

第四节课堂观察(观课议课)在我们的日常教研中,听课评课是最基本的一种教研方式,这对于促进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帮助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以前,我们在听课时所关注的都是授课的教师,教师讲的是否口若悬河,是否条理清楚,是否紧扣大纲,是否引人人胜,上课过程是否环环相扣,这些都是听课教师对授课教师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评价依据。

我们评课时都习惯这样说:这节课授课教师能够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时间安排合理,还有板书合理工整、作业布置合理、授课教师基本功扎实等。

表面看来听课者课上听得挺认真,评课教师评得也挺负责任,但是作为课堂的主体、主要参与者——学生只字没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学生的学引入我们的研究呢?那就是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它要求观课教师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①。

它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

lander-s)于1960年提出“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记录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二、课堂观察框架②(一)“4568”,即4维度5视角68个观察点观课教师可以从4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进行观察,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共有20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68个点。

1.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2.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环节、显示、对话、指导、机智3.维度三:课程性质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4.维度四:课堂文化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例如,如果确定从学生学习的“准备”视角去观察,就可以确定下列观察点。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2)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3)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4)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5)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再如,如果确定从“倾听”视角去观察,就可以确定下列观察点。

(1)有多少学生(不)倾听老师的讲课?(2)倾听多少时间?(3)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4)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5)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课堂观察框架(课本P143)表格┃维度一:学生学习┃┃视角┃观察点举例┃┃┃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准备┃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样?┃┃┃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长时间?┃┃倾听┃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吗?┃┃┃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学生发生这些行为?┃┃┃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互动┃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自主┃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入?┃┃┃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达成┃课中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的达成?┃┃┃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维度二:教师教学┃┃视角┃观察点举例┃┃┃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环节┃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呈现┃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什么了?怎样呈现的?体现了哪些规范?┃┃┃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怎样?┃┃对话┃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怎样?┃┃指导┃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怎样?┃┃┃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样?┃┃┃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机智┃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怎样?┃┃维度三:课程性质┃┃┃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目标┃目标的根据是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怎样处理教材的?采用了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内容┃┃┃┃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与学习目标适合度?┃┃实施┃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评价┃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资源┃怎样利用?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不同意见?┃┃┃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人数/时间/结构/程度/感受)怎样的?┃┃民主┃┃┃┃师生行为(情景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师生/学生间的关系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民主行为?┃┃┃教学设计、情景创设与资源利用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有哪些奇思妙想?学生如何表达和对待?教师如何激发和保护?┃┃创新┃┃┃┃课堂环境布置(空间安排/座位安排/板报/功能区)怎样体现创新的?┃┃┃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学习目标怎样面向全体学生?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怎样关注特殊(学习困难/残障/疾病)学生的学习需求?┃┃关爱┃┃┃┃课堂话语(数量/时间/对象/措辞/插话)、行为(叫答机会/座位安排)怎样?┃┃┃课堂/班级规则中有哪些条目体现或支持学生的关爱行为?┃┃┃在哪些方面(环节安排/教材处理/导-入/教学策略/学习指导/对话)体现特色?┃┃特质┃教师体现了哪些优势(语言/学识/技能/思维/敏感性/幽默/机智/情感/表演)?┃┃┃师生/学生关系(对话/话语/行为/结构)体现了哪些特征(平等/和谐/民主)?┃确定了观察点以后,还要设计具体的做记录用的观察量表①。

(二)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观察量表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

1。

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的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地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

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

2.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察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

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

3.数据分析归因、描述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

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题。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人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课堂观察的步骤观课议课以课前说课议课为起点,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课后议课以及反思改进为核心,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观课议课循环。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指在课堂观察前,观课教师和授课教师集合在一起进行商讨,确定课题观察的目的、重点、制作量表等。

其目的是给参与者提供沟通的平台,让观课教师了解课情,以便确定观察点。

主要内容:一是授课教师说课;二是观课教师提问、授课教师进一步阐述;三是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

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

最好的做法是,进入课堂之前对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进行短时间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观察主题的设定、观察角度的确定、课堂观察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分工负责。

如英语备课组教研活动记录课题:实施高质量的观课议课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时间:年月曰参加人员:英语组全体教师。

解决的问题:如何观课议课活动模式:课例研究、专业引领活动流程:集体研究备课一分工合作观课一课后教师议课一总结反思提课活动记录:活动时间:月日执教者:课例:年月日(高例1:观课点一:教师基本素质(观课人:观课点二:课堂教学设计(观课人:观课点三:学生参与状态(观课人:观课点四:学生学习效果(观课人:观课点五:教学时间分配(观课人:英语)班级:高年级一——班例2:观课点一:教学硬伤(观课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习惯或硬伤(教学语言、板书、口头禅、风度、精神面貌、身体语言的表达)。

、观课点二:问题与提问(观课人:)问题是否明确,哪些问题是无效的;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教师理答状况怎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