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提问的方式 提问后等待 回答的时间 学生回答的方式
即时性评价 讨论问题 的价值性 讨论运用的方式
讨论的实效性
学生回答的方式
教师对讨论
的调控
讨论的时间
及效果
问题的生成
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
与捕捉

教学中遇到了哪些生成性的问

观察结 果总体
评价及分析
生成问题 的处理方式 生成问题 的处理结果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2、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了交流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大胆思考,大胆探索;提高了互动的有效性; 学会自由发言,清晰表达;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学会坚持正确看法,用于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 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3、未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要创设难易适中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在问题的关 键环节处,不宜急于引导、点拨,应给学生冷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互动、各抒己 见,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调动其自主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9.以问题推进 互动 10.以评价推 进
互动
11.以非语言推 进
互动
言语互 动时间
12.时间长短 13.合理性
师对生 提问的 态度
14.热情 15.冷漠 16.忽视
互动管 理
17.有效调控 18.放任
课堂总评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样表)
[来源:教科室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2 年 10 月 9 日 | 浏览 5463 次] 【大 中 小】
借助例子描述观点
行为 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
重复等强调方式
学生提问的机会 用生动有趣的语调
呈现信息的速度恰当 程度
步骤清楚,有逻辑性
用眼光接触保持注意
分析与建议
教学情境设置”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课题(
) 执教人( )
项目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情境设置
情境的真实 性
内容
科学性
有效性
内容形式与学 与教学目
兴趣度
目标达成 参与度
与环境 材料的 互动
型 互动 无意

2、操作 其他 1、观察 2、操作
互动 其 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操作定义
互动类型
互动性质 上行型互动
师生互动
下行型互动
平行型互动
生生互动
与环境材 料的互动
被动型互动 主动型互动 有意型互动 无意型互动
操作定义 即学生对教师的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的互 动内容。 即多是教师对学生发出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指导和照 顾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乐于发表个人见解和教师共同游戏、主动表述客观现象、提 问和主动替教师做事等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教师的要求、指令下,发生的分享、合作、共同游戏等互 动内容。 即学生因自身需求而发生的分享、合作、共同游戏等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活动中为完成任务而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活动中与环境材料发生的无目的的摆弄、操作等互动内 容。

生认知吻合度 标的联系
情境的针对 性
情境的利用 率
情境之间关 系 ……
师生课堂交流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观察教师:

思思
教师提出问题 (内
学生回答方 答
维层
容)




学生回答结果记录 课后评析
执教者 课题 观察点 课堂教学 观察分析
改进策略
对本人 课堂教学 的启发
课堂观察诊断意见反馈表
学校
授课班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间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 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 有多少人 达成 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有多少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 认同、领悟 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 完成情况 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评价

建议
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观察内容
频次(人次) 百分比%
不学习
学习时间( ) 记号( )人 记号( )人 ( )人 ( )人
百分比%( )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参与情况
观察人数( ) 认真倾听,并发表意 认真倾听,但不发
时间( )
见( )人
表意见( )人
百分比%( )
不参与合作 ( )人
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
观察内容
频次/程度 百分比%
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 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 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自学
有多少人参与
学难生的参与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 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
评析意见: 1、本节课互动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可能解决许多问题,因而 互动时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 解决一项具体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 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识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 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观察者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高娟娟(学员) 发布时间: 2011-03-03 13:05:10
互动类 型
互动性 质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互动行为
观察到的次数 学生 1 学生 2 学生 3 学生 4
学生 5
1、请求
上 2、征询
行 3、展示
型 4、汇报

5、寻求帮助和指导 动
其他
2
1
3
2
1
1
1、要求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 观察者
察 者
教学实录
等级评定
创 自主 质疑 拓展 反馈总
设 读书 问难 探究 结
情 建构 合作 深化 巩固提

观察点
境 知识 共享 主题 高

AB C D




①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问题式/
叙述式)
思考 ②教学驱动方式(问题驱动/讲述
驱动/练习驱动)
③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立/小
3.换其他学生回答
百分比%
排序
分析与建议
4.教师自己指正 5.进行解释和说明
6.由学生评价 7.由同伴补充完善(合作学习时)
8.最终明确正确解答 9.忽视或视而不见
应答方式 无应答 集体齐答 讨论后汇报 自由答 个别回答
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
频次
百分比%
分析与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参与情况
观察人数( ) 认真,边阅读边作 认真,不作任何 一般
有多少人没认真听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 学生, 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 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互动 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观察视角: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活动主体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应呈现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状态;学习的最终追求是有效目标 的达成。
1.观察点设置:从①课前“准备”;②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两大角度 四项指标观察,看课堂活动是否有效或高效的“达成”;
2.观察维度:从①“行为”、“程度” ;②“习惯”、“态度”两个维度观察。
课 题:
观察日期: 年 月 日
被观察人:
观 察 者:
指标
具体观察点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课堂实录
量化分析
准备得怎么样 准备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 分别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对哪些感兴趣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
4、为中下学生参与提供了机会。能为中下学生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是发展学生的主题作用、 促进全体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每次互动都是学习好、反应灵敏的学生在表现,而中下学生只是 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只能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教 师要正确引导,适当调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观察视角: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学科: 被观察者: 观察视角
研制教师: 张英功(龙中) 课题: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维度
观察点
观察结果评 课堂实录 价
问题设计 的科学性
问题设计的目 的性与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准 确性与科学性
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的思维容量 问题设计与 学生的匹配度
问题的呈现方式
频次
1.知识性错误 2.表达的错误(文字表述、图形等) 3.不合理的错误(甚至学生哄笑)
4.思考不全面 5.教师无法判断正误(如异想天开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