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提问的方式 提问后等待 回答的时间 学生回答的方式
即时性评价 讨论问题 的价值性 讨论运用的方式
讨论的实效性
学生回答的方式
教师对讨论
的调控
讨论的时间
及效果
问题的生成
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
与捕捉
性
教学中遇到了哪些生成性的问
题
观察结 果总体
评价及分析
生成问题 的处理方式 生成问题 的处理结果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2、逐步引导学生学会了交流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大胆思考,大胆探索;提高了互动的有效性; 学会自由发言,清晰表达;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学会坚持正确看法,用于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 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3、未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要创设难易适中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在问题的关 键环节处,不宜急于引导、点拨,应给学生冷静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互动、各抒己 见,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调动其自主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
9.以问题推进 互动 10.以评价推 进
互动
11.以非语言推 进
互动
言语互 动时间
12.时间长短 13.合理性
师对生 提问的 态度
14.热情 15.冷漠 16.忽视
互动管 理
17.有效调控 18.放任
课堂总评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样表)
[来源:教科室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2 年 10 月 9 日 | 浏览 5463 次] 【大 中 小】
借助例子描述观点
行为 借助其他方式描述观点
重复等强调方式
学生提问的机会 用生动有趣的语调
呈现信息的速度恰当 程度
步骤清楚,有逻辑性
用眼光接触保持注意
分析与建议
教学情境设置”的课堂观察记录表
课题(
) 执教人( )
项目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情境设置
情境的真实 性
内容
科学性
有效性
内容形式与学 与教学目
兴趣度
目标达成 参与度
与环境 材料的 互动
型 互动 无意
型
2、操作 其他 1、观察 2、操作
互动 其 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操作定义
互动类型
互动性质 上行型互动
师生互动
下行型互动
平行型互动
生生互动
与环境材 料的互动
被动型互动 主动型互动 有意型互动 无意型互动
操作定义 即学生对教师的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的互 动内容。 即多是教师对学生发出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指导和照 顾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乐于发表个人见解和教师共同游戏、主动表述客观现象、提 问和主动替教师做事等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教师的要求、指令下,发生的分享、合作、共同游戏等互 动内容。 即学生因自身需求而发生的分享、合作、共同游戏等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活动中为完成任务而发生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互动内容。 即学生在活动中与环境材料发生的无目的的摆弄、操作等互动内 容。
度
生认知吻合度 标的联系
情境的针对 性
情境的利用 率
情境之间关 系 ……
师生课堂交流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观察教师:
候
思思
教师提出问题 (内
学生回答方 答
维层
容)
式
时
次
间
学生回答结果记录 课后评析
执教者 课题 观察点 课堂教学 观察分析
改进策略
对本人 课堂教学 的启发
课堂观察诊断意见反馈表
学校
授课班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间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 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 有多少人 达成 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有多少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 认同、领悟 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 完成情况 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评价
与
建议
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观察内容
频次(人次) 百分比%
不学习
学习时间( ) 记号( )人 记号( )人 ( )人 ( )人
百分比%( )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参与情况
观察人数( ) 认真倾听,并发表意 认真倾听,但不发
时间( )
见( )人
表意见( )人
百分比%( )
不参与合作 ( )人
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
观察内容
频次/程度 百分比%
用直白的语言描述观点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 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 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自学
有多少人参与
学难生的参与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 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
评析意见: 1、本节课互动的目的还不够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可能解决许多问题,因而 互动时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动”起来是新课改的一个目的,但光“动”起来是远远不够的, 它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 解决一项具体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 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识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活而不乱”才 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观察者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高娟娟(学员) 发布时间: 2011-03-03 13:05:10
互动类 型
互动性 质
课堂教学互动情况观察记录量表
互动行为
观察到的次数 学生 1 学生 2 学生 3 学生 4
学生 5
1、请求
上 2、征询
行 3、展示
型 4、汇报
互
5、寻求帮助和指导 动
其他
2
1
3
2
1
1
1、要求
时间
地点
课题
被
观 观察者
察 者
教学实录
等级评定
创 自主 质疑 拓展 反馈总
设 读书 问难 探究 结
情 建构 合作 深化 巩固提
维
观察点
境 知识 共享 主题 高
度
AB C D
巧
妙
导
入
①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问题式/
叙述式)
思考 ②教学驱动方式(问题驱动/讲述
驱动/练习驱动)
③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立/小
3.换其他学生回答
百分比%
排序
分析与建议
4.教师自己指正 5.进行解释和说明
6.由学生评价 7.由同伴补充完善(合作学习时)
8.最终明确正确解答 9.忽视或视而不见
应答方式 无应答 集体齐答 讨论后汇报 自由答 个别回答
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
频次
百分比%
分析与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观察表
参与情况
观察人数( ) 认真,边阅读边作 认真,不作任何 一般
有多少人没认真听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 学生, 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 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互动 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观察视角: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活动主体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应呈现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状态;学习的最终追求是有效目标 的达成。
1.观察点设置:从①课前“准备”;②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两大角度 四项指标观察,看课堂活动是否有效或高效的“达成”;
2.观察维度:从①“行为”、“程度” ;②“习惯”、“态度”两个维度观察。
课 题:
观察日期: 年 月 日
被观察人:
观 察 者:
指标
具体观察点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课堂实录
量化分析
准备得怎么样 准备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 分别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对哪些感兴趣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倾听
4、为中下学生参与提供了机会。能为中下学生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是发展学生的主题作用、 促进全体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一环。如果每次互动都是学习好、反应灵敏的学生在表现,而中下学生只是 附和几声,不但争不到发言权,而且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互动,只能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教 师要正确引导,适当调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观察视角: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学科: 被观察者: 观察视角
研制教师: 张英功(龙中) 课题: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维度
观察点
观察结果评 课堂实录 价
问题设计 的科学性
问题设计的目 的性与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准 确性与科学性
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的思维容量 问题设计与 学生的匹配度
问题的呈现方式
频次
1.知识性错误 2.表达的错误(文字表述、图形等) 3.不合理的错误(甚至学生哄笑)
4.思考不全面 5.教师无法判断正误(如异想天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