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历程P41
1、1949-1953 分化调整复苏
2、1957年上半年艺术创新
流沙河《草木篇》P43
郭小川《望星空》
3、1958 新民歌运动
4、1961-1962 长篇叙事诗
5、1963-1966 政治抒情诗
二、创作类型
1、政治抒情诗P42
•多以政治激情来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信念,直接抒发诗人战斗豪情。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多是对时代和新政权的歌颂。
1、政治抒情诗P42
•胡风《时间开始了》
•郭小川《甘蔗林一青纱帐》《林区三唱》
•贺敬之《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窗口》
颂歌体的不足
•呈现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情感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贺敬之《雷锋之歌》P51作
2、长篇叙事诗P44
写实性强
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3、1958年新民歌P44
•这种诗歌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配合,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质。
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群众创作,失去了民间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民歌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与生活现状产生脱节,记录了那个时期人们畸形精神状态。
新民歌
•玉米稻子密又浓,
•铺天盖地不透风。
•就是卫星掉下来,
•也要弹回半空中。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1958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提议收集民歌,倡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7 月22日至8月13日,第三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周扬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
报告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三、十七年的诗歌的不足
十七年的诗歌发展道路,由于文艺与政治关系处理不当,严重束缚诗人创作。
诗成为政治传声筒,诗风不正,诗歌表现的情感领域单一,个性化程度削弱和模糊,艺术方法比较单一。
四、闻捷的诗歌创作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方节,江苏丹徒人,创作了一些表现新疆各民族生活和爱情的诗,从195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誉满诗坛,以后又陆续发表诗集《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等。
•1971年1月惨遭迫害,自杀。
创作特征:
•1、具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
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婚礼》
创作特征:
2、以美好爱情为主旋律,热情歌唱生活的赞歌。
爱情表现得如此真挚、强烈的,在十七年并不多见。
这些爱情诗揭示了爱情与劳动,与创造新生活的紧密联系。
它们歌唱的是以政治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
《苹果树下》
创作特征:
3、善于描绘人物心理,提炼单纯而明朗的艺术形象。
《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
《葡萄成熟了》
马奶子葡萄成熟了,
坠在碧绿的枝叶间,
小伙子们从田间回来了,
姑娘们还劳作在葡萄园。
小伙子们并排站在路边,
三弦琴挑逗姑娘心弦,
嘴唇都唱得发干了,
连颗葡萄子也没尝到。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伤心又生气,
扭转身又舍不得离去:
“悭吝的姑娘啊!
你们的葡萄准是酸的。
”
姑娘们会心地笑了,
摘下几串没有熟的葡萄,
放在那排伸长的手掌里,
看看小伙子们怎么挑剔……
《葡萄成熟了》
小伙子们咬着酸葡萄,
心眼里头笑眯眯:
“多情的葡萄!
她比什么糖果都甜蜜。
”
四、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郭小川(1919-1976)
“战士兼诗人” P44
创作特色
1、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战斗性 P45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甘蔗林一青纱帐》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50年代后期进行艺术探索,尝试突围。
第一,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和关注,表达人性的关怀。
P45
《白雪的赞歌》
《严厉的爱》
《深深的山谷》
2、具有真实的自我之情
“由于在情感上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诗中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而具有某种的丰富性,使人的心理矛盾、困惑,他经受的磨难、焦虑、欢欣、不安,获得了审美上的价值。
”(洪子诚)
第二,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望星空》(1959)体现个人和历史的复杂关系,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
P46
《望星空》
前者真实的人生感受与后者的理念表述产生矛盾,诗学追求与政治要求形成冲突。
一方面诗人努力保持与当时主流意识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逸出主流意识,细致暧昧地展示其充满冲突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望星空》的价值
表达一体化时代的作家个体实现“本质化”过程的精神矛盾,在文本“缝隙”处,矛盾地融入与主流观念相抵触的有关生存的思考。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
3、诗歌形式不拘一格,博采众长。
创造“新辞赋体”,吸收楚辞汉赋的反复咏叹、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句子长,章节对称,气势磅礴。
P47
《团泊洼的秋天》
参考书目
●谢冕《浪漫星云—中国当代诗歌札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