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造气车间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造气车间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范文

造气车间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1、造气开车前准备工作 1.1微机室操作人员检查逐个阶段的百分比时间,送风排队顺序,调节好百分比(时间)处于正常运转要求。 1.2通知现场操作工盖好炉盖等工作,做好开车前准备工作。 1.3检查汽包液位是否在指标之内,打开汽包出口阀,关闭汽包放空阀,安全阀下的截止阀应在打开的位置状态,各炉的阀门是否在开或关的正确位置。 1.4调节减压后的蒸汽压力,应符合工艺指标的要求。 1.5按油泵站开车要求开启油泵,出口压力保持在4.0-5MPa之间。 1.6巡检工接到机房主操开车通知后,开启炉条机。 1.7手动操作将吹风气放空3-5个循环,取吹风气分析,当O2≤0.5%,可送入气柜;转入自动状态,观察正常运行后的所有现象是否正常。 1.8开车后,根据工艺指标调节生产出合格的煤气并入生产系统。 2、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2.1造气安全操作主要事项 2.1.1严格控制好O2含量 O2含量是危及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在生产中一定要按规程控制好炉温,检查好阀门,防止空气中的O2燃烧不完全进入系统或阀门起落不正常,空气中的O2不经过炉内而直接进入系统。 2.1.2严格监控好各控制点温度、压力,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比如: A:软水压力过低,夹套汽包或联合废锅加不进水,会造成缺水,如果时间较长,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爆炸。 B:油压过低或波动大,易造成阀门起落不正常,出现憋压、过氧等,严重时,会造成系统爆炸。 2.1.3根据气量大小,严格控制好气柜高度 油压跳闸:根据气柜高低情况,及时减量生产处理,直至停车。 循环水跳闸:及时处理,必要时减量,直至停车。 软水跳闸:及时处理,必要时减量,直至停车。 2.1.4在炉况正常的条件下,要尽量做到调节幅度要小,发现问题要早,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2.1.5每班要保证下灰次数,下灰时班长或操作人员必须在现场。由下灰的质量和数量来调节工艺参数稳定工况,下灰时必须停炉,根据炉况来调节工艺参数。 2.1.6主操作要加强同合成分析的联系,要分析数据,及时掌握合成氢气与氢氮比的波动情况,尽量减少合成循环氢的大幅度波动。 2.1.7当蒸汽、煤质等原料发生变化时,及时与当班班长或调度联系,首先保证入炉煤的质量确保炉况稳定正常。 2.1.8及时、准确的通知吹风气岗位所送吹风气的台数与炉号。 2.1.9如气柜降至低线指标时,要及时与当班班长、调度联系,绝对不允许气柜抽负压的情况发生。 2.1.10微机操作面板除主操作外,任何人不得调节操作参数。 2.1.11要按时巡检,重点检查油管、溢流水封、阀门起落是否正常。 2.1.12坚决杜绝炉底带水淹炉子现象。 2.1.13进入煤气生产系统区域内,务必使劳动防护用品穿戴齐全规范。并且禁止携带烟火。 2.1.14不可完全依赖仪表指示和信号传递装置,相关人员须时常认真观察各汽包液位,并密切注意防止出现假液位。 2.1.15注意检查汽包上的各个阀门是否完好,处于正常开关位置。切记:关放空阀门必须开启出口阀门。 2.1.16严格执行各种信号规定。 2.1.17气柜巡检人员,须时常探看气柜实际高度状况,并与仪表指示对照其准确性,防止仪表指示失灵,给安全看护带来误导。 2.1.18开启炉盖点火后观察炉面时,应侧身以手挡面探看,避免发生灼伤事故。 2.1.19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风机先于煤气炉停止运转,启动前务必需用蒸汽置换空气总管和鼓风机,否则不允许启动风机。 2.1.20运行中的煤气炉或热备炉,较长时间停止运行时,需进行有效的停车处理置换后,方可从检修作业。 2.1.21煤气炉排灰、设备清理时必须开炉盖点火。绝不允许与加炭作业同时进行。 2.1.22煤气炉排灰、加炭作业完毕后,应先将运行联锁投好,方可开车。 2.1.23炉条机的启用,要本着同煤气炉同步开停的原则。防止在加炭排灰过程中,发生漏炭、塌炭事故,危及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2.1.24不得用水熄灭电器火灾。在用水冲洗地面或其它部位,需仔细看清是否有带电设备,以防出现触电或电器短路事故。 2.1.25造气工段范围内的安全阀门,需定期校验,确保其灵敏完好,并保证在安全压力范围内,任何人不得私自调节。 2.1.26所有转动设备靠背轮,风叶应加防护罩,启动前应先盘车检查,在确保完好安全的情况下,方能启动。 2.1.27煤气炉各工艺阀门,必须按正常工作循环程序要求启闭,如发现微机工作程序紊乱,阀门开关失常,应及时停车处理,防止空气、煤气相遇混合而引发爆炸事故。 2.1.28正常生产时,气体洗涤塔必须确保有足够入塔水量并保持溢流,防止煤气倒流现象,以免引发火灾事故。 2.1.29气柜水槽排水时,必须先打开钟罩上的放空阀门或拆卸人孔,避免抽瘪钟罩事故。 2.1.30煤气生产系统检修动火时,严格实施隔绝、置换措施,按要求认真填写“动火作业证”,确保动火作业的绝对安全。 2.1.31进入容器作业须办理“进入容器作业征”。通过彻底置换使有毒气体达到安全要求的允许浓度后,方可进入作业。作业期间,容器外务必有专人监护,防止发生意外。 2.1.32旋风除尘器内的积尘灰在正压排放时,万不可在煤气炉处于闷炉状态下操作,否则会因烟囱效应的作用,空气从排灰孔处进入系统而发生爆炸。 2.1.33煤气生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持处于正压状态,万不可形成使系统出现负压的条件,杜绝空气进入系统。 2.1.34炉上温度偏低而点火困难时,宜采用正压点火法。否则,会出现较长时间没能引燃而发生炉上或附属设备爆炸事故。 2.1.35运行中的煤气炉因故障临时停车检修,一定要挂牌明示,并悬挂于操作台前,严防被误启动而发生不测。 2.1.36所有玻璃管液位计,必须安装保护管,以防碰碎喷出蒸汽伤人。 2.1.37若气柜出、入口水封的水源来自气柜水槽,在使用此水源封闭出、入口水封时,务必密切注视气柜高度,防止因气柜高度太低,在水槽水位下降过程中致使钟罩被抽瘪。 2.1.38进入炉内作业,必须切断煤气和蒸汽来源,即在洗涤塔入口处和总蒸汽阀门出口处插加盲板并置换彻底,以防发生烫伤、中毒和火灾爆炸事故。 2.1.39停修或冷备的煤气炉,应在回收阀、煤总阀处插加盲板并关闭总蒸汽手轮阀,确保人员入炉而造成的伤害事故。 (一)、微机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开车前的安全 1.1对系统内部要进行认真检查,确保安全。 1.2对夹套锅炉、废热锅炉进行试压调压,合格后开放空阀,并检查安全阀、液面计、压力表齐全可靠。 1.3对炉条、供料器进行不同速度的试运转,炉条要做到快速运转2小时。 1.4送水提压进行各管线试漏。 1.5对各自动阀门进行开关试验和2小时以上的冷运转。 1.6切断介质的阀门除外,各手动阀都要进行开关试验。 1.7各发生炉灰门要进行开关试漏。 1.8按技术要求规定进行装炉。 2、运行中的操作安全。 2.1操作人员要经常观察气柜升降情况,根据实际与总调度联系来增减供气量。要做到调节负荷及时。 2.2注意送风排队,风量、煤汽压力、炉上炉下温度、水洗塔温度、炉条机速度、甘油泵的开停确保其正常。 2.3密切注意水煤气吹风气中O2、CO2、CO、N2成份的含量,维持其正常指标,根据仪表指示,进行数据分析、调节工艺,做到优质、高产、低耗、安全。 2.4根据系统用量及气柜高低,决定加、减量及开、停、蹩炉并及时通知上水岗位操作工。 2.5联系按排炉子的下灰,并协同现场探火,每班全面量炭层一次。检查二楼扒块等,掌握火层、灰层、炭层情况。 2.6经常注意信号灯及自动控制系统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消除。 2.7根据温度、风量等仪表指示协助现场控制好炭层。 2.8蓄热器温度达500℃时,方可使用二次风。 3、微机岗位控制工艺指标 3.1O2≤0.5%,CO+H2≥72%,循环氢H2:60~65%,CO2:6~10%(没有加氮) 3.2系统置换惰性气:CO+H2≤5%,O2≤0.5% 3.3制气循环时间:120s 3.4泵站油压:4.0~5.0MPa,油温:<50℃ 3.5入炉蒸汽压力:0.06~0.10MPa 3.6炉上温度<350℃,炉下温度:200~300℃ 3.7煤气炉空程:1.7±0.2m 3.8污水泵压力:≥0.2MPa 3.9气柜储存范围:5000~15000m³ 3.10水夹套液位:1/3~1/2,气柜入口半水煤气温度:≤50℃,洗气塔出口温度:≤60℃ 3.11鼓风机出口压力:≥0.025MPa 4、煤气炉安全操作规程 4.1夹套液位控制在1/3~1/2,严禁缺液位或满液位。 4.2严格控制炉顶底出口温度,炉上温度<350℃,炉下温度:200~300℃,煤气温度≤50℃。 4.3严格控制气体成分,O2≤0.5%,CO+H2≥72%,循环氢H2:60~65%。 4.4严格控制空程高度,空程:1.7±0.2m。 4.5按时排灰,按时加煤。 4.6保证炉况,保持煤层位置适当,温度均匀,适气性良好。 3.7实行“三高一短”操作法,即高碳层、高风速、高炉温、短循环。 4.7严格控制炉顶点温度,严禁超高,烧坏顶底设备管道。 4.8密切注视气体成分的变化,严禁氧含量超高,进入系统造成爆炸。 4.9下灰必须停炉点水,开吸引,置换合格,以防爆炸。 4.10严格注意吹风排队,严禁多台炉同时吹风。 4.11严格控制夹套液位,严防缺水或满液位。 4.12密切注意蒸汽压力、空气总管压力、软水压力、炉顶和炉底压力的变化,严)禁超压。 4.13密切关注各阀门的开关到位情况。 4.14精心操作、稳定炉况,防止误操作。 4.15严格控制气柜高度(5000~15000m³),防止放空或抽负压。 5、运行中事故的安全操作处理 5.1自动机处于自动停车位置。 5.1.1空气总管压力,蒸气总管压力低于规定3Pb接点动作时,要进行试送电开车,同时找出引起事故的原因并做相应的处理。 5.1.2若欠电压时,应及时与生产总调度联系处理。 5.1.3若仪表连锁失灵,仍送不上电时,应停车处理并发出事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