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投影:美术欣赏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世界美术领域之中,中国古代绘画独树一帜,自成为一个体系。

这里说到这个古代绘画,它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大系科。

在座的同学们是否知道可分为哪三大系科?(让学生集体回答。

)出示画面:人物、山水、花鸟画。

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系科。

出示: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幅作品。

出示:《五牛图》。

提问:这幅作品是不是中国画?(是)。

是不是人物画?那是不是山水画?那它是什么画?(花鸟画)。

是花还是鸟?(都不是)。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并非仅仅局限于花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1、花鸟画可分为哪几个类别?中国花鸟画能够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五牛图》。

[这里一共画了五头牛的形象,有的独立、有的回首、有的昂首嘶鸣、还有的做擦痒之状,能够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

尤其是把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特征描绘的十分传神。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作品是属于花鸟画中的哪一类绘画?(畜兽类)说明此时的畜兽画已相当成熟,由此开始,经五代至明清,中国古代花鸟画如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主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的画法和艺术风格,A、画法和艺术风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笔画、一类是写意画。

(这种结构严谨、用笔工整细腻、设色艳丽、渲染精到的为工笔画;这种简练概括、粗放洒脱的画法为写意画。

)下面我们来看两幅作品,哪一幅为工笔画,哪一幅为写意画?这是从技法的不同分为工笔和写意。

B、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我们再从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可分为:出示:色彩划分的种类。

(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

)[设色花鸟画是相对“白描”来说的着色中国画;水墨花鸟画是指以墨色或以墨色为主加少许颜色的花鸟画;泼墨花鸟画是指纯以水、墨来表现水墨淋漓的那种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指纯以线条勾勒而不着色的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是相对勾勒着色视线条形象为骨来说的,是不采用勾勒,全依靠晕染和色彩对比来实行造型。

] 我们由上面所欣赏的作品能够看出,中国古代花鸟画自有它自己的艺术体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这体系相适合的是它独特的艺术传统,那么(出示: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拖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

[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为了准确的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所以,这里所说的写生,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

那么,所谓借物抒情、拖物言志:原指什么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学生回答)[原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例如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莆,当他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事实上作者这就是在?(借物抒情)(学生回答)。

再如李白身处逆境之时,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表明他远大的抱负,这实际上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学生回答)。

]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不是硬加在作品上的,就是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夸张、强调。

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

出示:梅、兰、竹、菊作品。

这里说它们是“君子”,已经把它们拟人化了,说明它们的特点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先看梅花,梅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不怕寒冷,能在严风霜雪中开放)(学生回答),正如毛泽东诗词中所形容的“梅花欢喜漫天雪”,借此歌颂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的精神。

兰花即常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这是因为兰草生长在深山幽谷之中,花气清劲幽香。

竹子因其“未出土时便有节,直至凌云尚虚心”,古人将其比作君子的坦直、忠诚、坚贞。

菊花是在白花凋零的秋季开放,独自傲霜,所以古人把它比作清高拔俗的君子。

]这是描绘的梅兰竹菊。

还有一些其它的动植物也是画家常常描绘的对象。

出示:动植物作品。

[虎的凶猛奔突;牡丹的富贵;松的岁寒磊落;马的矫健骏勇;牛的任重致远]等等所有这个切都被赋予“夺造化而令人移情遐想”的这样一个审美境界。

《墨梅图》(这是一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的《墨梅图》,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横斜在画面中间,已开和未开的梅花正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显得十分清新可爱,画的左上角有画家的一首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和梅花一样,是充满着生气的。

这也表明了作者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年代里,不甘心受民族压迫,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政治态度和自己的远大抱负。

)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学生回答)。

当然,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这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传统,并不是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如同中古古代山水画一样,某一时期更多的强调写生,抒情言志的成分并不明显;有时则更多地强调抒情言志。

尤其是当明代大革新艺术家徐谓使用新的绘画方法,也就是,出示:徐谓作品。

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兴起之后,中国花鸟画在造型上就不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甚至追求一种“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以便来更好地抒情言志。

他这种画风,对后世的像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影响极大。

特别是对齐白石的影响更大。

齐白石在他的艺术理论中曾主张:“绘画贵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他说)太似则为眉俗,不似则为欺世。

”像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主张。

出示:《虾》。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画上的虾,与现实中虾的形象能够说是相去甚远,但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虾的形象,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比真虾还要“虾”的多,也就是说在这儿画出了虾独特的艺术情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下面我们以宋代花鸟画和明清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具体实例来分析写生与抒情言志。

2、各个时期花鸟画的特点:A、宋代:宋徽宗像。

是中国花鸟画繁荣时期,作为这个时期花鸟画的主流,是强调写生,追求细节的真实。

这位是宋徽宗像,在宋徽宗赵佶控制宫廷画院的时候,他曾要求画院的画家研究孔雀升墩是先抬左脚还是先抬右脚;画月季花要画出不同时间的各种不同变化,能够说对动植物是研究的相当真切。

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一幅作品。

出示:《芙蓉锦鸡图》。

[这里画了一只美丽的锦鸡落在芙蓉花的枝头上,压得芙蓉花不停地摇曳,能够说被描绘地相当生动。

] 我们再来欣赏宋代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几幅作品。

出示:《寒雀图》。

[画面上画了一枝偃仰曲折、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说明这已经是隆冬季节。

但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似乎并不感到冬天的寒冷,依然在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好像一个个活泼而又顽皮的孩子。

它们不但情态各异,而且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情趣,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这说明画家很善于把欣赏自然美时所引起的感触巧妙地给予表达出来。

]这是崔白的《寒雀图》,我们再欣赏另一幅作品,出示:《花篮图》。

[这幅画很像西方近代的静物画,但它要比西方静物画早五、六百年的历史。

它虽然也是由茶花、蜀葵、萱草等花卉组成的一组“静物”,同样以写实的手法,但它更强调这些花卉的生命力,而不像西方静物画那样仅仅强调形体与质感的真实与否。

也就是说,这组花卉不但形似,而更具神似,也就是极具生命力。

]这儿还有一幅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出水芙蓉图》。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来欣赏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画了什么内容?给你怎样的艺术感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

(2分钟)提问学生:下面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回答?[使用没骨画法,画了一朵娇嫩雅洁的荷花几乎是布满了整个画面,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似乎还带着拂晓的露珠,那种一尘不染、雅洁妩媚的花资,正直育苞初放的最佳时刻。

充分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上面这几幅作品是宋代的花鸟画,主要是注重于写生,追求细节的真实性,那么与宋代强调写生的花鸟画相比,明清两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了。

B、明清两代中国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成熟,应归功于刚才我给大家提到的明代著名画家徐谓,他是一位具有相当革新精神的艺术家。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苏轼、文同、沈周、唐伯虎等用纯水墨画竹石、花鸟,但都还没有达到放纵不羁的大写意,只有到了徐谓,出示:作品。

才真正出现了水墨淋漓、恣肆豪放、大刀阔斧的不求形似、不拘成法,强调抒情言志的水墨大写意的画风。

他这种画风的形成,与他的身世能够说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简介:徐谓自幼相当聪颖,多才多艺,但屡遭不幸,怀绝世之资而遭遇不偶,有济世之才而无以施展,加之以修养广博,尤擅狂草,所以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能够空诸倚傍,别开户牖,来抒发“英雄失路,拖足无门”的悲愤与历却不磨的旺盛生命力。

)这是明代徐谓的作品,到了清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像朱耷、石涛、郑板桥等,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徐谓所奠定的水墨大写意画的传统。

首先,我们来欣赏朱耷的作品。

出示:《荷花水禽图》。

(作者简介:朱耷,明朝宗室后裔,19岁遭国破家亡之痛,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同时也表示对清朝统治者的仇视,不久便削发为僧,后又当过道士。

像他这样“金枝玉叶的老遗民”起伏跌宕的身世和经历,决定了他的绘画具有强烈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成分。

)《荷花水禽图》为他的代表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作品。

[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败叶,一只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蹲在这个摇摇晃晃的大石头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画家的自我写照。

画上暑款“八大山人”连缀在一起,既象“哭之”,又象“笑之”,充分体现了作者处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哭笑不得的愤懑心情。

全画用笔奇简冷逸,并且留有大片空白,这样更增强了全画悲凉的气氛,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清代另一个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作品。

郑板桥像。

[这是郑板桥的画像,他原名郑燮,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他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到了50多岁才做了山东范县的一个县令,又因后来开仓赈济救灾,而被罢官,以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并擅三绝,尤长于墨竹,画竹能经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幻化过程。

在郑板桥辞去县官时,别时生情,照例画上数干修竹,并题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曩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干。

”来表明他的政治态度。

画竹寄情,借竹咏志,在郑板桥之前已是故风,但他却赋予竹更广阔的内涵。

有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另有“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俾下有何高。

”故能别出新意。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丛竹图》。

出示:《丛竹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