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复数理论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岁月.复数是16世纪人们在解代数方程时引入的.1545年,意大利数学物理学家H Cardan (卡丹)在所著《重要的艺术》一书中列出将10分成两部分,使其积为40的问题,即求方程(10)x x -的根,它求出形式的根为5+525(15)40--=.但由于这只是单纯从形式上推广而来引进,并且人民原先就已断言负数开平方是没有意义的.因而复数在历史上长期不能为人民所接受.“虚数”这一名词就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直到十八世纪,,D Alembert (达朗贝尔):L Euler (欧拉)等人逐步阐明了复数的几何意义与物理意义,建立了系统的复数理论,从而使人民终于接受并理解了复数. 复变函数的理论基础是在十九世纪奠定的,主要是围绕..A L Cauchy (柯西),K Weierstrass (魏尔斯特拉斯)和B Riemann (黎曼)三人的工作进行的.到本世纪,复变函数论是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它的领域的不断扩大而发展成庞大的一门学科,在自然科学其它(如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电学、热学、理论物理等)及数学的其它分支(如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概率论、数论等)中,复变函数论都有着重要应用.第一章§1 复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复数的概念及复数的模与辐角; 掌握复数的代数运算复数的乘积与商﹑幂与根运算.重点:德摩弗()DeMoiVre 公式.难点:德摩弗()DeMoiVre 公式.课时:2学时.1. 复数域形如z x iy =+或z z yi =+的数,称为复数,其中x 和y 均是实数,称为复数z 的实部和虚部,记为Re x z =,Im y z = i =,称为虚单位.两个复数111z x iy =+,与222z x iy =+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对应相等,即12x x =且12y y =虚部为零的复数可看作实数,即0x i x +=,特别地,000i +=,因此,全体实数是全体复数的一部分.实数为零但虚部不为零的复数称为纯虚数,复数x iy +和x iy -称为互为共轭复数,记为 ()x iy x iy +=- 或 x iy x iy -=+设复数111z x iy =+,222z x iy =+,则复数四则运算规定:121212()()z z x x i y y ±=±±±1212121221()()z z x x y y i x y x y =-++1121221122222222222(0)z x x y y x y x y i z z x y x y +-=+≠++ 容易验证复数的四则运算满足与实数的四则运算相应的运算规律.全体复数并引进上述运算后称为复数域,必须特别提出的是,在复数域中,复数是不能比较大小的.2.复平面从上述复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一个复数z x iy =+实际上是由一对有序实数(,)x y 唯一确定.因此,如果我们把平面上的点(,)x y 与复数z x iy =+对应,就建立了平面上全部的点和全体复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由于x 轴上的点和y 轴上非原点的点分别对应着实数和纯虚数,因而通常称x 轴为实轴,称y 轴为虚轴,这样表示复数z 的平面称为复平面或z 平面.引进复平面后,我们在“数”与“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为了方便起见,今后我们就不再区分“数”和“点”及“数集”和“点集”.3.复数的模与幅角由图1.1中可以知道,复数z x iy =+与从原点到点z 所引的向量oz 也构成一一对应关系(复数O 对应零向量).从而,我们能够借助于点z 的极坐标r 和θ来确定点z x iy =+,向量oz 的长度称为复数z 的模,记为图1.1220r z x y ==+≥显然,对于任意复数z x iy =+均有x z ≤,y z ≤,z x y ≤+ (1.1)另外,根据向量的运算及几何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不等式1212z z z z +≤+ (1.2)(三角形两边之和≥第三边,图1.2)图1.21212z z z z -≤- (1.3)(三角形两边之差≤第三边,图1.3)图1.3(1.2)与(1.3)两式中等号成立的几何意义是:复数1z ,2z 分别与12z z +及12z z -所表示的三个向量共线且同向.向量oz 与实轴正向间的夹角θ满足y xθ=tan 称为复数z 的幅角()Argument ,记为Argz θ= 由于任一非零复数z 均有无穷多个幅角,若以Argz 表示其中的一个特定值,并称满足条件 Argz ππ-<≤ (1.4)的一个值为Argz 的主角或z 的主幅角,则有arg 2Argz z k θπ==+ (1.5)(0,1,2,)k =±±注意:当0z =时,其模为零,幅角无意义.从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复数的模与幅角来表示非零复数z ,即有 (cos sin )z r i θθ=+ (1.6)同时我们引进著名的欧拉()Euler 公式:cos sin i e i θθθ=+ (1.7)则(1.6)可化为i z re θ= (1.8)(1.6)与(1.8)式分别称为非零复数z 的三角形式和指数形式,由(1.8)式几指数性质即可推得复数的乘除有12121122()121212()111222i i i i i i z z r e r r r e z r e r e z r r θθθθθθθθ+-⎫==⎪⎬==⎪⎭(1.9) 因此 1212z z z z =,1122z z z z = 2(0)z ≠ (1.10) 12121122()Argz z Argz Argz z Arg Argz Argz z =+⎫⎪⎬=-⎪⎭(1.11) 公式(1.10)与(1.11)说明:两个复数1z ,2z 的乘积(或商),其模等于这两个复数模的乘积(或商),其幅角等于这两个复数幅角的和(或差). 特别当21z =时可得 12()12i z z re θθ+= 此即说明单位复数()21z =乘任何数,几何上相当于将此数所对应的向量旋转一个角度.另外,也可把公式(1.11)中的Argz 换成argz (某个特定值),若argz 为主值时,则公式两端允许相差2π的整数倍,即有 12121122()2()2Arg z z argz argz k z Arg argz argz k z ππ=++⎫⎪⎬=-+⎪⎭(1.12) 公式(1.9)可推广到有限个复数的情况,特别地,当12n z z z ===时,有()(cos sin )n i n n in n z re r e r i θθθθ===+当1r =时,就得到熟知的德摩弗()DeMoiVre 公式:(cos sin )cos sin n i n i n θθθθ+=+ (1.13)例1.1求cos3θ及sin3θ用cos θ与sin θ表示的式子解:3cos3sin 3(cos sin )i i θθθθ++()= 3223cos 3cos sin 3cos sin sin i i θθθθθθ=+--323cos3cos 3cos sin 4cos 3cos θθθθθθ∴=-=-233sin33cos sin sin 3sin 4sin θθθθθθ=-=-4.曲线的复数方程例1.2连接1z 及2z 两点的线段的参数方程为121()(01)z z t z z t =+-≤≤过1z 及2z 两点的直线(图 )的参数方程为121()()z z t z z t =+--∞≤≤+∞例1.3 z 平面上以原点为心,k 为半径的圆周的方程为z R =z 平面上以0z 为心,R 为半径的圆周的方程为0z z R -=例1.4 z 平面上实轴的方程为Im 0z =,虚轴的方程为Re 0z =.作业:第42页 2,3,4§2 复平面上的点集教学目的与要求:平面点集的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区域的概念;了解约当定理.重点:区域的概念,约当定理.难点:区域的概念.课时:2学时.1. 几个基本概念定义1.1 满足不等式0z z ρ-<的所有点z 组成的平面点集(以下简称点集)称为点0z 的ρ-邻域,记为0N z ρ(). 显然,0N z ρ()即表示以0z 为心,以ρ为半径的圆的内部 定义1.2 设E 为平面上的一个点集,若平面上一点0z 的任意邻域内巨有E 的无穷多个点,则称0z 为E 的内点.定义1.3 若E 的每个聚点都属于E ,则称E 为闭集.若E 的所有点均为内点,则称E 为开集定义1.4 若0M ∃>,z E ∀∈,均有z M ≤则称E 为有界集,否则称E 为无界集.2. 区域与约当()Jordan 曲线定义1.5 若非空点集D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1) D 为开集.(2) D 中任意两点均可用全在D 中的折线连接起来,则称D 为区域.定义1.6 若0z 为区域D 的聚点且0z 不是D 的内点,则称0z 为D 的界点,D 的所有界点组成的点集称为D 的边界,记为D ∂,若0r ∃>,使得0()r N z D ϕ⋂=,则称0z 为D 的外点 定义1.7 区域D 加上它的边界C 称为闭区域,记为D D C =+有关区域的几个例子 例1.5 z 平面上以点0z 为心,R 为半径的圆周内部(即圆形区域):0z z R -< 例1.6 z 平面上以点0z 为心,R 为半径的圆周及其内部(即圆形闭区域)0z z R -≤ 例1.5与例1.6所表示的区域都以圆周0z z R -=为边界,且均为有界区域例1.7 上半平面 Im 0z >下半平面 Im 0z <它们都以实轴Im 0z =为边界,且均为无界区域.左半平面 Re 0z >右半平面 Re 0z <它们都以虚轴Re 0z =为边界,且均为无界区域.例1.8 图1.4所示的带形区域表为12Im y z y <<.图1.4x其边界为1y y =与2y y =,亦为无界区域. 例1.9 图 所示的圆环区域表为r z R <<其边界为z r =与z R =,为有界区域.定义1.8 设()x t 及()y t 是两个关于实数t 在闭区间[,]αβ上的连续实数,则由方程()()()z z t x t iy t ==+ ()t αβ≤≤ (1.13)所确定的点集C 称为z 平面上的一条连续曲线,(1.13)称为C 的参数方程,()z α及()z β分别称为C 的起点和终点,对任意满足1t αβ<<及2t αβ<<的1t 与2t ,若12t t ≠时有12()()z t z t =,则点1()z t 称为C 的重点;无重点的连续曲线,称为简单曲线(约当曲线);()()z z αβ=的简单曲线称为简单闭曲线.若在t αβ≤≤上时,()x t '及()y t '存在节不全为零,则称C 为光滑(闭)曲线.定义1.9 由有限条光滑曲线连接而成的连续曲线称为逐段光滑曲线.定义1.1(约当定理) 任一简单闭曲线C 将z 平面唯一地分为C 、()I C 、()E C 三个点集(图 1.5 ),它们具有如下性质: 图1.5(1)彼此不交.(2)()I C 与()E C 一个为有界区域(称为C 的内部),另一个为无界区域(称为C 的外部) (3)若简单折线P 的一个端点属于()I C ,另一个端点属于()E C ,则P 与C 必有交点. 对于简单闭曲线的方向,通常我们是这样来规定的:当观察这沿C 绕行一周时,C 的内部(或挖)始终在C 的左方,即“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称为C 的正方向(或负方向).定义1.10设D 为复平面上的区域,若D 内任意一条简单闭曲线的内部全含于D ,则称D 为单连通区域,不是单连通的区域称为多连通区域.例如,例1.5 1.8-所示的区域均为单连通区域,例1.9所示的区域为多连通区域. (请读者针对定义1.10自己作图思考)作业: 第42页 6.(1) (3) (5) , 7, 8,9§3复变函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重点:复变函数的概念.难点:复变函数的几何表示.课时:2学时.1. 复变函数概念定义1.11 设E 为一复数集,若存在一个对应法则f ,使得E 内每一复数z 均有唯一(或两个以上)确定的复数u 与之对应,则称在E 上确定了一个单值(或多值)函数()w f z =()z E ∈,E 称为函数()w f z =的定义域,w 值的全体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w f z =的值域.例如w z =,w z =及11z w z +=- (1)z ≠均为单值函数,w =w Argz =(0)z ≠ 均为多值函数.今后如无特别说明,所提到的函数均为单值函数.设()w f z =是定义在点集E 上的函数,若令z x iy =+,w u iv =+则u 、v 均随着x 、y 而确定,即u 、v 均为x 、y 的二元实函数,因此我们常把()w f z =写成()(,)(,)f z u x y iv x y =+ (1.14)若z 为指数形式,i z re θ=,则()w f z =又可表为(,)(,)w p r i r θθθ=+ (1.15) 其中(,)p r θ,(,)Q r θ均为r 、θ的二元实函数.由(1.14)和(1.15)两式说明,我们可以把复变函数理解为复平面z 上的点集和复平面w 上的点集之间的一个对应关系(映射或变换),这是由于在复平面上我们不再区分“点”(点集)和“数”(数集).故今后我们也不再区分函数、映射和变换.3. 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定义1.12 设()w f z =于点集E 上有定义,0z 为E 的聚点,若存在一复数0w ,使得0ε∀>,0δ∃>,当00z z δ<-<时有0()f z w ε-< ()z Z ∈则称()f z 沿E 于0z 有极限0w ,记为lim()0()f z w z z z E =→∈ 定义1.12的几何意义是:对于0ε∀>,存在相应的0δ>,使得当z 落入0z 的去心δ-邻域时,相应的()f z 就落入0w 的ε-邻域.这就说明lim()0()f z z z z E →∈与0z z →的路径无关.即不管z 在E 上从哪个方向趋于0z ,只要z 落入0z 的去心δ-邻域内,则相应的()f z 就落入0w 的ε-邻域内,而在数学分析中,0lim ()x x f x →中x 只能在x 轴上沿着0x 的左,右两个方向趋于0x ,这正是复分析与数学分析不同的根源.今后为了简便起见,在不致引起混淆的地方,lim()0()f z z z z E →∈均写成lim ()0f z z z → 可以类似于数学分析中的极限性质,容易验证复变函数的极限具有以下性质:(1)若极限存在,则极限是唯一的.(2)lim ()0f z z z →与lim ()0g z z z →都存在,则有lim [()()]lim ()lim ()000f zg z f z g z z z z z z z ±=±→→→ lim ()()lim ()lim ()000f z g z f z g z z z z z z z =→→→ lim ()()0lim lim ()lim ()000f z z z f zg z g z z z z z z z →=→→→ (()0)g z ≠ 另外,对于复变函数的极限与其实部和虚部的极限的关系问题,我们有下述定理: 定理1.2 设函数()(,)(,)f z u x y iv x y =+于点集E 上有定义,000z x iy =+为E 的聚点,则lim ()0f z a ib z z η==+→的充要条件0lim (,)x x u x y a →=及0lim (,)y y v x y b →= 证明:因为()[(,)][(,)]f z u x y a i v x y b η-=-+-从而由不等式1.1可得(,)()(,)()u x y a f z v x y b f z ηη-≤-⎫⎪⎬-≤-⎪⎭(1.16) 及 ()(,)(,)f z u x y a v x y b η-≤-+- (1.17)故由(1.16)即可得必要性部分的证明.由(1.17)可得充分性部分的证明. 定义1.13设()w f z =于点集E 上有定义,0z 为E 的聚点,且0z z ∈,若0lim ()()f z f z =则称()f z 沿E 于0z 连续.根据定义1.13,()f z 沿E 于0z 连续就意味着:0ε∀>,0δ∃>,当0z z δ-<时,有0()()f z f z ε-<与数分中的连续函数性质相似,复变函数的连续性有如下性质:(1)若()f z ,()g z 沿集E 于点0z 连续,则其和,差,积,商(在商的情形,要求分母0z 不为零)沿点集E 于0z 连续.(2)若函数0()f z η=沿集E 于0z 连续,且()f E G ⊆,函数()w g η=沿集G 于00()f z η=连续,则复合函数0[()]w g f z =沿集E 于0z 连续.其次,我们还有定理1.3 设函数()(,)(,)f z u x y iv x y =+于点集E 上有定义,0z E ∈,则()f z 在点000z x iy =+连续的充要条件为:(,)u x y ,(,)v x y 沿E 于点00(,)x y 均连续.事实上,类似于定理1.2的证明,只要把其中的a 换成00(,)u x y ,b 换成00(,)v x y 即可得到定理的证明.例1.10 设1()()2z z f z i zz =- (0)z ≠ 试证()f z 在原点无极限,从而在原点不连续.证明:设(cos sin )z r i θθ=+,则22211()()()sin 222z z z z z z f z i i r zz θ-+-=== 因此000lim ()0z z f z z θπθ→→⎧⎪=⎨→⎪⎩当沿着正实轴=0时1当沿着正实轴=时4故0lim ()z f z →不存在,从而在原点不连续. 定义1.14 若函数()f z 在点集E 上每一点都连续,则称()f z 在E 上连续,或称()f z 为E 上的连续函数.特别地,当E 为实轴上的区间[,]αβ时,则连续曲线(1.16)就是[,]αβ上的连续函数()z z t =其次,若E 为闭区域D ,则D 上每一点均为聚点,考虑其边界上的点0z 的连续性时,0z z →只能沿D 的点z 来取.与数学分析相同,在有界闭集E 上连续的伏辩函数具有以下性质:(1)在E 上()f z 有界,即0M ∃>,使得()()f z M z E ≤∈ (2)()f z 在E 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3)()f z 在E 上一致连续,即0ε∀>,0δ∃>使对E 上任意两点1z ,2z ,只要12z z δ-<就有12()()f z f z ε-<作业: 第43页 10(1) (3), 11(1)(3) 13 14 1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