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导论: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含义: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

功能: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统一性: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

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

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转化性: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

(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

(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1)理论的界说。

(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资本全球扩张的分析视角。

(4)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理论与地域的视角(5)历史与现实的验证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任务的艰巨性之基本表现。

(1)“起点”之低——历史的落后、现实的制约(2)“四化”之难——动态而高远的追求(3)“任务”之繁——反资与反封(4)“文化革命”之困——精神境界提升的缓慢性(5)“理论与经验”之缺——主义的坚守与思想的保守、思想的纯洁性与理论的本土化(6)“环境”之艰——外部打压、强力竞争第二讲: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基本的内容规定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总体上讲,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四)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实现形式及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涵义及其范围(1)涵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主义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2)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形式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能够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向。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是劳动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1)就全国范围而言,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需要国有经济控制;其他领域,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

(2)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

5,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3、社会主义分配的总原则—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三)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效率:最优达致最大。

(1)宏观经济效率(2)微观经济效率2、公平: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与合理。

(1)制度公平(2)规则公平(3)权利公平(4)机会公平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1)效率与公平(平等)的交替性?追求效率往往要付出公平(平等)的代价追求公平(平等)往往要带来效率损失——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选择:效率优先公平(平等)优先效率与公平兼顾(2)公平与效率关系提法的演变a.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87)b.兼顾效率与公平(1992)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3、1997、2002)d.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2001.9) e.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6.9) f.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007)g.初次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社会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1)(3)公平与效率的交互同向性——实现两者的统一效率对公平的促进作用一是效率原则的贯彻促进公平原则的实现。

二是效率的提高为公平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公平的发展。

公平对效率的促进作用一是公平原则是保证效率和提升效率的精神支持。

二是公平提供了提升效率的社会保证。

公平与效率如何才能实现制度内的统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收入分配体制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确立公平合理、切实执行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第三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几组相关概念((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二)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Economicsystem)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

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在逻辑1、生产力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度理性的根本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

2、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过程、宪法制度内的选择和对宪法制度的选择之间的关系,是制度变迁理论和过渡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3、市场经济是一个整体的、历史的和动态的现象,不存在抽象的固定的和脱离特殊历史条件与制度环境而存在的市场经济。

4、市场化的体制转轨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实际进程和内在逻辑需要从社会整体结构的演进和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得到说明。

5、初始的社会结构和现实的社会选择共同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6、社会制度的变迁是演进性与构造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经验的具体分析1、具备相对有利的初始条件(1)传统体制的结构(2)生产力的结构(3)改革的政治环境。

——制度前提、物质前提和组织前提2、坚持了相对稳定的宪法制度(1)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制度安排的内容(2)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3)宪法制度规定集体选择的条件和基本规则3、选取了合适的渐进改革路径(1)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2)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统一(3)局部试验与整体推进相衔接(4)新体制与旧体制双轨并存(5)政府与市场、改革与开放、经改与政改相促进(6)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性与包容性4、注重了历史与传统的延续性(1)渐变强政府的官僚政治传统(2)延续了强化团体价值的儒家文化传统(3)保有了“实用理性”的大众文化心理消极与积极的影响——渐进!市场体系是指由各种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市场,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市场结构、市场机制和市场功能的有机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