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文本分析
• 虽则东晋士人是真名士自风流,没有西晋士 人的羁绊于世俗名利,但也没有了建安士人 建不世功业的大志,也没有了正始士人的愤 激背后的关注现实。刚过知命之年三个月的 王羲之,其卓绝的才情和丰富的阅历成就了 超俗的眼界,不囿于自己所在的士大夫的思 想情趣,能融入能跳脱,消极其表,执着其 里,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 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这也许是他慨叹“岂不 痛哉”的更深沉的原因吧。
——周国平
晋人的生死观,可以从《兰亭序》中窥见一二。 “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读过很多是 一种苍凉。通常,人们以活得长久为坦然,常常为 某人享有长寿而称奇,为某人仅活了三四十岁而唏 嘘不已,却很少考虑生命的质量。从能够查到的几 位晋书家的年龄来看,他们并没有因为选择了书法 而长寿。他们早熟,同时也早夭,王羲之活了58岁, 王献之活了42岁,王峋活了49岁,他们明显地感到 了恐慌,因而也抓紧时机享受生活,包括消极和放 荡。他们也麻醉自己,用酒,像阮藉居然可以一醉 60天。他们也在盼长寿,成仙,因此服食紫石脂、 赤石脂这类原材料炼成的五石散,王羲之曾高兴地 对术士写道:“服足下五石散身轻如燕,”却不料 反断了卿卿生命。
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这 篇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感悟。请用一
句短小精悍的话写下你的体悟。
示例: 因为短暂,人生中 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 更显得珍贵。
背诵第一、二段
时间:“永和…… ,…… 癸丑,暮春 …… ” 地点:“会于 …… 兰亭 ” 事情:“修禊事也” 人物:“群贤 …… ,少长 …… ” 环境:“此地有 …… ,又有…… 活动: “引以为流殇曲水 …… 列坐……虽 无……一觞一咏……” 天气:“是日也…… 。” 感受:“仰观……俯察……所以…… 信可乐也!”
气候宜人之乐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乐
第三段
1、作者因何而痛呢? 2、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死 生 亦 大 矣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 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 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 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 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 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 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 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 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 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 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 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 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会稽雅集, 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 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 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 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
不过,他们投射在书法艺术的生 命能量却是让后人汗颜的,在那么短 短的生命旅途上,开拓了一个崭新的 审美空间,让长寿者尽毕生精力都难 以达到。晋人是用他们的生命浇灌书 法的,成仙无望,轮回无望,只有艺 术永恒。 ——朱以撒《古典幽梦》
•
在兰亭幽深的长廊中漫行,你会感到魏晋 书法家都有点古古怪怪的味儿。晋书法家都不 太好接近,山涛“介然不群”,阮藉“任情不 羁”,嵇康“高亮作性”,刘伶“放情肆志”, 阮咸“任达不拘”,都有或这或那的怪癖。他 们品藻人物,凭自己好恶来使用青眼或白眼。 这些脾性,导致了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各行其是, 标新立异。王羲之开始从卫夫人学书,后以 “徒费年月”,就不再学她了。王献之不愿在 其父声名下过日,自己来创“破体”,庾翼为 把自己的字与王羲之区别开来,使己书成为 “家鸡”,王书为“野鹭”。兰亭书法长廊的 热热闹闹,都是由这些书家的脾性引发的。
•
东晋门阀制度使士族名士们在政治上享有 特权,经济上富足无忧,功名富贵唾手可得,他 们无意于功名,转而去拓展内在精神的空间。他 们喜好玄学佛理,崇尚个性解放,热爱山水自然, 追求潇洒放逸的意趣,释放自由通脱的情性,崇 尚从容闲适的生活。会稽的秀美山水,陶冶了他 们的审美情趣,滋润了他们的旷淡人生。另一方 面,也是他们发现并挖掘了会稽的明山秀水,赋 予它们以灵气。这些占有着足够的社会物质精神 财富的男子们, 把自身作为自然的一个因子,用心 去亲近山水,追求一种会心,在山水中陶冶情性, 将山水作为颐养身心之所,同时在游弋山水中体 悟宇宙人生的玄理,领悟生命生存的真谛。
第一、二段
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时间 地点 永和……癸丑……暮春…… ……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少长…… 此地有……,又有…… 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也
目的
人物 环境 活动 天气
感受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相聚诗酒之乐
•
人生总会经历美好,像童年嬉戏、两小无猜, 像少年风华、春风得意,像今日兰亭禊觞诗会, 此时人们自得自足,尽情欢娱,乐而忘忧,甚 至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渐老。好景不 常,好花难在!事过境迁,可人们的心绪像向 日葵永远向着太阳一样,总是留恋那些曾经的 美好,留恋有生之乐。佛说,人生苦海无边, 快乐总是难得。可就这难得的快乐,也如白驹 过隙,倏忽之间已经成为陈迹,人是不可能永 远留住美好的。
•
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有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千多年前的醉翁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 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代进步思想家林则徐 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 则刚……”;这样的例子稍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 恐怕都能枚举很多,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到杜甫“登高壮观天地 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深沉,从王右丞“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孟浩然“野旷天 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美。山山水水,草草木 木,已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怀,主观而 艺术地完美再现于他们的笔端。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
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 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 乱世英雄。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死亡感慨中, 深藏着他们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和留恋,所以, 他们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
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
•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快乐对生命的隐痛都是 源于对生命及其美好的珍视!一次生命是不可 再生的,是何其宝贵! “死生亦大矣”,生就 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 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实在不可 等量齐观。可是上个世纪流行过来的士大夫主 流思想,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贵虚 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其另一面是思想消 极,行动无为,生,就像浮萍之于湖水,随波 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托体同山阿, 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 生”“齐彭殇”。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 部分永远存在。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 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 。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 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 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 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 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 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村上春树
承接上文 : 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同的内心感受: 思考生死 : 发出感慨: 与昔人共鸣 : 对今人批判 : 于后人有感 : 写作目的 :
背诵第三、四段
夫… … 或… …或… … 虽… …当其… …曾… …及其 向… …犹不能不… …况 古人云… … 每览昔人……未尝不…… 固知…… 后之……亦犹…… 故…… 虽……所以…… 后之览者……
《古文观止》:通 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 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 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 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 怀,俯仰若有余痛。但 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 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 趣。
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 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陆幼青说过,“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 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宽度吧”。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作者是如何表明写作目的的?
与昔人共鸣 每览昔人……
第四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今人批判
于后人有感
固知……
后之视今……
故……
虽……
后之览者……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 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 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 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 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 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 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 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