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考一、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4)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6)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7)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2.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岁月稠(chóu)遏(è)止漫溯(shuò)B.彳亍(chìchù)瓦菲(fēi)寥廓(kuò)C. 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D.凌侮(wǔ)漂泊(bó)跫(qióng)音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6、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重阳》中的秋天形象之所以色彩明艳,生机勃勃,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认识。
B、“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
C、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D、全诗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豪迈旷放的情怀。
【乙】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7、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B、“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同时又以“莲花开落”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
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的十分鲜明。
D、“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2分)【甲】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9、.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下阙都是,重在;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10、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11、2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3分)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12、用简要的语言概甲词的主题蕴涵。
(3分)答:。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海臧克家1956年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3.填空。
(6分)诗人从视觉、嗅觉、、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之情。
(每空1分)14.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请简要分析。
(4分)答:四、课外经典名著阅读(9分)宰予昼寝《论语》宰予昼寝。
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
于予与何诛②?”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③。
”【注释】①圬:粉刷②诛:责备③是:代词,指先前对人的态度。
15. 将下列译成现代汉语。
(3分)于予与改是。
译文:16. 这段文字讲的是和的关系。
(2分)17.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3分)五、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寻人启事金文吉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
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
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
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
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
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
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
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
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
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
“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
”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
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寻母,速归。
18、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
(3分)答:19、(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答:(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答:2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6分)()()A、女孩出走,一是想对妈妈的“苛求”给予无声的反驳,二是想用“把铁变成钢”的事实给母亲一个惊喜,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生存下去。
B、女孩身上体现着一代青少年的特点:他们往往不甘各种各样的束缚,敢于追求个性自由,敢想敢为,但往往容易冲动,缺乏理智的思考。
C、本文情节虽然并不曲折,但表现的主题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语言虽朴素,但朴素中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但容量较大。
D、作品中“寻人启事”措辞的不断变化,表现了母亲面对女儿离家不归的无奈与妥协,同时也折射出母亲要找回女儿的坚定信念。
E、本文以“寻人启事”为明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暗线,在情节叙述中,适当点染环境和侧面描写,人物形象真实,艺术感染力强六、语言综合表达(6分)21、根据下面给出的格式,在空缺处补写诗歌的中间一节。
(3分)妹妹说门前一口水塘妹妹说——那是一张绿色的唱片浮标上下跳跃妹妹说——那是一曲《欢乐的童年》22、阅读下面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3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根据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调查记录:1三轮车夫:有钱就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就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就是幸福。
4去双亲的人:父母在就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就是幸福。
6考落榜生:考上大学就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就是幸福。
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就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就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就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七、(70分)23.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盼望艾青一个海员说,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