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_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和模式

第七章_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和模式


普利高津
达尔文
五、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1、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曾据此提出科学发展的带头 学科的更替理论。
时间 16世纪和18世纪 19世纪 力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
带头学科
20世纪上半叶 微观物理学 从20世纪中期开始 物理学、控制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航天 学、高分子化学等 未来 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
任何科学实验都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电磁波的赫兹实验是为了验证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迈克尔逊——莫 雷实验则是为了验证以太假说。 无论是实验课题的确定、实验的构思和 设计,还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概括,都 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理论。在万有引力理论 的指导下,正确分析天王星运动观测实验 的结果,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在能量守恒 定律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β衰变的实验, 导致了中微子的发现。
波动说 波动说
惠更斯
麦克斯韦
微粒说
微粒说
爱因斯坦 牛顿 德布罗意
3、不同理论之间的一个低层次的虚拟的理论悖论,通 过相互竞争和争鸣,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够消 解这种理论矛盾的科学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现出 来的是退化规律 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趋 向平衡还是远离平衡
克劳修斯
达尔文进化论表现出来 的是进化规律
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驱动
19世纪以前,科学和技术往往是脱节的。 20世纪以来,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日益呈现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特征。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驱动,事实上已成为科学 理论演变的重要动力之一。
20世纪80年代大爆炸宇宙理论的建 立所依赖的重大技术条件:
• 望远镜的“保形”设计、 美国建立的“甚大 阵”(VLA,27具直径25 米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 一个射电望远镜系统, 等效面积达120米直径 望远镜)、甚长基准干 涉仪(VLBI,综合孔径 的射电望远镜)以及各 类卫星和天体探测器。
2、科学实验往往引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迈克尔逊——莫雷检验以太的实验, 本来是要证明以太的存在,却出乎意料地 带来否定以太的结果,更想不到这一 “失 败”竟成了物理学革命的契机。
3、即使表面与实验无关的科学理论创新, 其实都立足于实验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创立的前提是两 个重要的科学事实:运动的相对性和光速不 变性。 科学理论一旦具备了完整的逻辑性, 就会逻辑地引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科学预见, 如麦克斯韦通过数学演绎发现电磁场运动 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EPR佯谬
1935年美国《物理评论》的第47、48期上分别 发表了两篇题目相同的论文:“物理实在的量子力 学描述能否认为是完备的?”在47期上署名的是: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48期上署名的是 玻尔。 EPR是前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
“EPR佯谬”的一个重要经典悖论大致如下:由 已知的量子物理法则,可以推断出,在符合某个 条件下产生的一组粒子对,拥有完全相同的质量, 相反的自旋,会产生一种量子效应上的联系,因 而可以通过干扰其中一个粒子来对另一个粒子瞬 间产生影响,且不受任何已知宏观物理效应的影 响——也就是说,如果把这组粒子对中的一个发 射到银河中心去,另一个留在地球上,我们也可 以通过干涉地球上这个粒子,来瞬间对远在数万 光年外的另一个粒子产生影响。这违背了相对论 光速不可超越的屏障。 这个佯谬预示:量子关联现象表面上与相对论 因果关系是相矛盾的。
1、任何科学理论活动基本上都是在科学 实验的不断证实和证伪中确立和完善的
• 牛顿机械力学理论、电磁感应理论、氧化理 论、热力学理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理 论,本身就是科学实验的概括和总结; • 许多重大理论的突破,如基本粒子理论、宇 称不守恒定律、遗传基因理论等,都是在科 学实验有所进步的条件下取得的。 • 科学实验能够比生产实践提供更为可靠而必 要的事实材料,对科学理论的演变和进步起 到补充和修正的作用。电磁学理论的发展就 是一个典型例证。
第六章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和模式
• 第一节 • 第二节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科学理论演变模式
第一节
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
本节主要内容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驱动
理论中的逻辑悖论
不同理论直接的相互竞争
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在科学理论内在的演变过程中,科学 理论与科学实验是一对基本的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它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构 成了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内在动力。
2、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不断转移
科学社会学家贝尔 纳最先在《历史上的科 学》中提出世界科学活 动中心的概念,他认为, 科学中心总是随着民族 的经济文化的兴衰消长 而转移的。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学术文化的中心在 地中海沿岸,古希腊、古罗马是欧洲科学文化的 中心。 •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方的中国一直居世界领先 地位。 • 15世纪下半叶 ,意大利成为近代以来的第一个科 学文化中心。 • 17世纪中叶之后,科学和技术中心从意大利转移 到英国。 • l8世纪中叶以后,法国一跃成为近代以来的第三 个科学中心。 • 19世纪,德国成为近代以来的第四个科学中心。 • 美国是在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步人世界中 心的位置的。
二、理论中的逻辑悖论
逻辑悖论的排除对于科学理论的演变 有两方面的意义: 1、改进与完善原来的科学理论 2、提出并创立新的科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落体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自由下落 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命 题,即“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 越快;越轻,物体下落的速度就越 慢”。 伽利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逻辑悖 论:如果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 一起,它应该下落得更快还是更慢呢? 一方面,重量更大,应该落得更快; 另一方面,快的物体可能被慢的物体 拖住,没有单独时下落得快。
四、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竞争
针对同样的经验事实或科学问题,有 多个科学理论相互竞争,进而形成某些科 学理论的证伪或者某些科学理论之间的归 并和融合以致包容和替代,进而促成科学 理论的演变。
1、通过相互竞争和争鸣,最终导致一种科学理论 对其他理论的替代。
日心说
氧化说
地心说
燃素说
斯塔尔
2、通过相互竞争和争鸣,产生了更高层次上统一的、综 合性的、新的科学理论。
上述技术所导致的重要的科学发现
• 脉冲星 (1967) • 3K微波背景 (证实了大爆炸宇宙高移天体,填补了距离从 几亿光年到上百亿光年的巨大 “实测空白区”, 强化了宇宙演化的整体性观念) • 大批毫米波谱线 (预示星级复杂分子的存在) • “褐矮星”(质量过小从而没有产生核反应的恒星) • 星系核心的大质量黑洞 • 非常大的红移现象 (把星系研究推向早期) • 微波辐射的小背景起伏 (把今日对宇宙的结构的 理解引向根源) • 发现射线暴起源于遥远的宇宙空间 • 预言过的引力微透镜效应 • 发现围绕着其他恒星的行星 (达40个)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