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 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2、能根据意象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法及学法:
教法:诗词游戏、案例分析、影音课堂
学法:头脑风暴、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激趣导入方式(一):寻词填诗
请大家根据诗意,选择合适的词填入下列诗句,使其完整。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明月别枝惊▁,清风半夜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曲》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来。

杜牧《过华清宫》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汪伦》
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试问卷帘人,却道▁▁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
激趣导入方式(二)寻句抒情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很多同学甚至还能活学活用,下面,老师给你几个词,请你用诗句来形容一下那一时刻的心情,
幻灯:“悲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喜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大家可以自由思考,发散思维,没有准确答案,诗句能体现出悲伤或喜悦的感情即可。

二、通过刚才的一个环节,大家可以看到,诗歌当中,包含了许多的物象,其实在古诗歌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就是特定的物象总是包含着特定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意象。

1.请大家思考:什么是意象?
我们先看一首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事物?
这些物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2.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诗人先想到: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再想到: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总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在这里,给出概念: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3.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板书)
举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组合起来,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

4.总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感情的统一,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三、进一步解析意象中的情感
那么,如何透过意象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1.
通过进入影音课堂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们来了解诗意: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简要分析: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
寞与相思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诗意简析: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苏词: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推迁,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在此,将感情及风格对比鲜明的诗文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以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

2.小结: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简而言之,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四、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并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补充相关诗句。

常见意象:送别类、思乡类、爱情类、战争类、愁苦类。

(板书)
举例:送别类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柳因其缠绵柔长的特点而成为多情之物。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等。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作业布置
1. 通过看图猜诗和选词填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使本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2. 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诗中有哪些主要意象?
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基于诗歌鉴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知识点又比较多,因此考虑选取一个有趣又富于知识性的填词游戏来作为突破点,同时,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思维想象空间,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来选择诗句表达感情,尽量将知识容易化、简单化,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影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关注意象与情感间的联系,并且学会分析。

根据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反应,感觉他们对于这样的设计和安排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意象寓意的积累和诗词的积累都比较少,自我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够强,这启示我要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