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唐菲悦,戎丽,马风丽,李楠,姜丽,罗婉庆,林万文学院:旅游学院(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专业年级:旅游管理(国际旅游)2010级题目: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指导教师:付蓉老师评阅教师:付蓉老师2012年05月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区域概况:岳麓山旅游区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城区的中心,岳麓区行政辖区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2°48',北纬28°20'—28°27'。

岳麓山是个“大岳麓山”的概念,范围由橘子洲东侧湘江主航道中心线,南二环(猴子石大桥往西段)、西二环、金星路、枫林一路、潇湘大道北段与银盆岭大桥所围区域。

它包括麓山景区(5.57㎞2)、天马山景区(0.82㎞2)、橘子洲景区(0.68㎞2)、岳麓书院(0.21㎞2)、新民学会旧址(0.01㎞2)三个景区和两个景点构成的核心景区,总面积为7.14㎞2,还包括河西大学城、附近社区与湘江水域橘子洲东西两侧组成的旅游发展区和橘子洲头至猴子石大桥、橘子洲尾至银盆岭大桥间的湘江水域组成的旅游协作区,面积共计19.34㎞2。

一、岳麓山旅游环境分析(一)自然地理环境1.地质地貌岳麓山在远古时期为一片汪洋,沉积的最古老地层,出露在荣湾镇以北的地段。

距今3.2亿年的古生代时期,岳麓山位于古海洋和古陆地的边缘,海水时深时浅,时进时退,滨海区相互沉积了厚实的石英砂岩,夹带薄层。

[1]砂页岩、页岩、沙砾岩,人称“岳麓山砂岩”。

距今约七千万年中生代末期,“岳麓山砂岩”体系发生褶皱、断裂和抬升,形成了今天大岳麓山地貌的基本骨架。

第三纪堆积的红岩,沿湘江断裂,之后发生倾斜。

红岩在橘子洲南出露,是江心洲形成的重要原因。

从地貌类型看,岳麓山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江心洲组成。

麓山景区为中高山;天马山景区是丘陵;橘子洲是江心洲,绵长为洲滩地貌。

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和“长岛人歌”美景于此,构成了山水观光景区的地质地貌条件。

岳麓山地质构造稳定,在半径25km的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出现过4.75级以上的地震纪录。

岳麓山地区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环境。

[1]加上山体独立,坡度坦缓,不存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

2.气候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9-17.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4℃以上。

[2]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暑热,秋季凉爽,冬季湿冷。

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

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

全年无霜期约为275天,年平均总降水量丰沛,约为1422.4mm,岳麓山适宜旅游的时间很长。

岳麓山最高海拔300.8m,虽不典型,但也略显一定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相对山麓,山顶旅游区夏时轻风流畅,凉爽宜人。

即使在山麓,同比河东城区气温要低2-4℃。

冬季冰山顶雪天延续要更长。

酷暑时节,长沙市民纷纷来此避暑、健身。

山地气候具有开发高档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

3.水文本区以地表水为主,全年水资源总量约1647万m3,过境客水量巨大。

湘江由南向北,江面宽阔,“漫江碧透”,景色壮观。

橘子洲将湘江分成东西两条河道,主河道在其东侧。

湘江段年均径流总量808亿m3,常年水位33.8m~35.1m,洪水位可超过40m,枯水位25.19m。

每年3月雨季开始,江水上涨,进入汛期,4月~7月水位最高,7月后开始低落,秋冬水位最低。

湘江水量年际变化大。

特大洪峰加上受洞庭湖水顶托和倒灌,橘子洲发生被淹现象,靠岳麓山的湘江西岸沿江筑起了高大稳固的防洪堤坝。

靳江河、龙王港从岳麓山南北两侧注入湘江,为湘江两条一级支流。

本区湖泊不连续镶嵌在岳麓山、天马山与湘江之间的河谷地带,有桃子湖、后湖、西湖和梅溪湖。

桃子湖、后湖被规划为水景区,西湖为水景休闲文化园,梅溪湖为国际功能区。

岳麓山地下水资源丰富,在白鹤泉、湖南师大赫石坡地段为基岩裂隙水,水质清冽甘甜,前来汲水的市民川流不息;湘江西侧的沿江区是浅层地下水,水质欠佳,无人提取饮用。

4.生物和土壤岳麓山植物资源特点鲜明。

一是资源丰富,拥有各类植物资源174科597属977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33属41种;裸子植物8科20属28种;被子植物119科381属696种。

[3]二是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性树种主要是壳斗科的栲、青冈栎、苦槠、甜槠等,在庙宇周围分布较多。

三是岳麓山植被群落在清风峡地段是落叶阔叶混交林,枫树居多。

深秋时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四是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树干通直高大,郁闭度高。

五是名珍奇古木众多,往往单株构景,如古麓山寺内的六朝松,时域1700年;云麓宫旁古银杏1000多年。

[4]六是灌丛草本繁花似锦,春时杜鹃花怒放,引来众多踏春人。

按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岳麓山属于东洋界、华中区。

据统计有哺乳动物21种,隶属7目12科。

鸟类129种,隶属16目37科。

129种鸟中东洋界36种,占27.9%,古北界1种,占0.78%;广布种92种,占71.32%。

[5]岳麓山到处“莺歌燕舞”。

只是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大型兽类基本绝迹。

本区的岳麓山、天马山、凤凰山基本是石英砂岩风化母质上发育的地带性红壤,植被覆盖的地方有机质含量较高,但总体土层薄,石质含量多。

沿江地段多为冲积土,被改造为耕作土壤。

(二)人文社会环境1.历史沿革岳麓山历史文化悠久而厚重。

从原始农业社会起,长沙开始出现城市聚落雏形。

秦时统一中国,长沙郡为36郡之一;汉改郡为国,长沙王陵墓群选址在岳麓山北侧的咸嘉湖岸的阶地上,今辟为王陵公园;魏晋南北朝时,岳麓山始建湖南第一家佛教寺庙-麓山寺。

在刘宋时《南岳记》中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称岳麓山处南岳72峰之末,故名岳麓。

[6] 唐代文坛群星均登岳麓山,留下墨宝。

例李邕为古麓山寺题碑,杜甫留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多篇诗作;宋代创立岳麓书院,由理学大师朱熹与张栻主持,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历代帝王题额赐书,声誉更振。

明清时期本区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地之一。

晚清外强入侵,岳麓山与各阶段革命者有密切关联。

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家经常聚会橘子洲头、爱晚亭,在周家台子创建新民学会,为中国革命事业留下辉煌业绩。

解放后,本区先后属长沙市的西区、岳麓区管辖。

2.社会经济把河西大学校园包含在内,称之“大岳麓山”,隶属长沙市岳麓区。

岳麓区人口约30万,139.07km2,是长沙市的新城区,几乎全是由过去的农区发展而来。

在传统水运立市的社会,湘江主航道靠河东一侧,河西无水运河道,城市发展不起来,最大的集镇荣湾镇,只是几百人的农区集镇聚落形态,起着轮渡口的作用。

1970年后,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猴子石大桥相继建成,岳麓区迅速扩展成长沙市的新建城区,“大岳麓山”的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阶段(1960年以前),农区围绕岳麓山景区。

此阶段的岳麓山东麓除几栋大学校区的建筑外,周围大面积是传统农业区,岳麓山相对河东城区来说是郊野景区。

第二阶段(1960-1980年),半农-半市区围绕岳麓山景区。

岳麓山前几所大学,依托狭窄弯曲的麓山路,形成带状的串珠式校区分布,也是长沙市的城区,岳麓山后山依然是农区。

后因交通状况改观,岳麓山景区已成为长沙城区的城市公园。

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校园围绕岳麓山景区。

岳麓山周围的几所大学用地由线状延伸改成面状扩展,校园范围推到江边。

麓山路、潇湘大道贯穿校区,农区基本消失,大量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

岳麓山旅游区范围扩大到天马山、凤凰山、橘子洲、新民学会旧址,岳麓山成为校园围绕的景区。

3.文化教育1982年,长沙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岳麓山古来就是闻名中外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旅游景区,自然是长沙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志和名片。

1988年,岳麓书院、黄兴墓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授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2001年,岳麓山旅游区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拥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十处;2009年,树立在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雕像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大岳麓山中的三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被国家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与岳麓山景区相互增辉,而且岳麓山不少显性的、隐性的旅游资源也分布在这三所大学校园中。

规划中的大学城在2020年人口将达到40多万。

二、评述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岳麓山要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与协调,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未来子孙后代的需要。

现阶段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绿色经营要融合一体。

旅游开发要与周围社区良性互动,强调大学校园的社会参与,发挥大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将旅游经营的短期行为与长期效益,阶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机统一。

(二)公益导向的原则岳麓山公共产品属性十分明显,它具有消费上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

坚持岳麓山旅游的公益导向性导向,有利民生,有利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但公益导向不等于经营上的“公益唯一”性,局部领域可引入市场经营,同样有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坚持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和旅游环境的生态性。

同时,又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客源市场的有效开发,实现岳麓山旅游产业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四)与国际旅游对接的原则5A级景区即国际性水准的旅游区。

岳麓山旅游区要依靠旅游资源,结合区位优势,以长沙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为指导,尊重现实要求和历史机遇,在旅游外围空间发展上与国际市场接轨,走产品建设国际化、形象塑造国际化和市场开发国际化的道路。

岳麓山旅游区建设为国家5A级旅游区,说明它是国际化的旅游产品,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精品,具有与国际旅游对接的能力。

(五)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是省市区当前及以后几年的工作重点,本区处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保护旅游环境、倡导低碳旅游、发挥产品公益性,实现岳麓山区域旅游与“两型”社会建设科学发展、同步推进。

三、岳麓山旅游资源调查与类型评价(一)旅游资源分类与调查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颁布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岳麓山旅游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

并参考《岳麓山风景名(2010《天马山景区综合整治规划》胜区旅游总体规划》(2004年)、年)和《橘子洲景区详细控制规划》(2007年)中有关旅游资源的资料归类。

(二)旅游资源类型统计与评价1.岳麓山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丰富麓山共有142个旅游资源单体,分属6大主类、19个亚类和47个基本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