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氨基酸等电点:氨基酸处于净电荷为零时的PH.2、超二级结构:是指在多肽链内顺序上相互邻近的二级结构常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规则的二级结构聚集体。
3、结构域:是蛋白质构象中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的一个层次。
4、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蛋白质具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局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空间构象。
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5、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6、蛋白质复性: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7、一碳单位:指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包括甲基、亚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酚基及亚氨甲基等。
8、转氨基作用:非氨基酸物质通过物质转换成为非必须氨基酸(必须氨基酸不能转换获得)如果氨基酸要变为其它物质则要通过脱氨基作用,就是脱去含N的不分(形成尿素)9、联合脱氨基作用:即转氨基作用与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联合起来进行的脱氨方式.。
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生成酮酸。
11、密码子:在一个MRNA上的三个核苷酸(不是脱氧核苷酸),按一定顺序排列,这样的m10、RNA叫密码子。
12、反密码子:RNA链经过折叠,看上去像三叶草的叶形,其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碱基。
每个tRNA的这3个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因而叫反密码子。
13、多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
14、增色效应;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15、减色效应:若变性DNA复性形成双螺旋结构后,其紫外吸收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减色效应。
16、Tm: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17、DNA复性:DNA复性指变性的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分开的两条双链重新缔合为双螺旋结构。
18、DNA变性:指核酸双螺旋氢键断裂,变成单链,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
19、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
20、半不连续复制: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21、前导链: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均按5'到3'方向合成,一条链是可连续合成的,复制方向和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一致,称前导链.22、后随链;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均按5'到3'方向合成, 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最后由连接酶连成完整的一条链,此链称后随链.23、转录; 是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
24、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
25、复制叉: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26、冈崎片段:在DNA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沿着后随链的模板链合成的新DNA片段,其长度在真核与原核生物当中存在差别,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长度约为100~200核苷酸残基,而原核生物的为1000~2000核苷酸残基。
27、编码链:双链DNA中,不能进行转录的那一条DNA链,该链的核苷酸序列与转录生成的RNA 的序列一致(在RNA中是以U取代了DNA中的T),又称有义链。
28、模板链:可作为模板转录为RNA的那条链,该链与转录的RNA碱基互补(A-U,G-C)。
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与模板链结合,并沿着模板链的3'→5';方向移动,按照5'→3'方向催化RNA的合成。
又称为反义链。
29、翻译:是蛋白质生物合成(基因表达中的一部分,基因表达还包括转录)过程中的第一步,翻译是根据遗传密码的中心法则,将成熟的信使RNA分子(由DNA通过转录而生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核苷酸序列)解码,并生成对应的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过程。
30、酶活力: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31、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维生素缺乏症:由维生素不足所引起的一组营养缺乏症的总称。
33、酶的活性中心:是酶与底物结合,吹化反应的中心。
34、别构酶:活性受别构调节物调控的酶。
35、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36、别构效应: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
37、竞争性抑制作用:通过增加底物浓度可以逆转的一种酶抑制类型。
一个竞争性抑制剂通常与正常的底物或配体竞争同一个酶的结合部位。
这种抑制使得Km增大,而Vmax不变。
38、米氏常数: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给定底物的动力学常数,是由反应中每一步反应的速度常数所合成的。
根据米氏方程,其值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符号Km 。
39、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也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氧化过程。
主要为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
40、能荷:是细胞中高能磷酸键状态的一种数量上的衡量,能荷大小可以说明生物体中A TP-ADP-AMP系统的能量状态。
41、解偶联剂:引起解偶联作用的物质.42、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电子载体构成的,从NADH或F ADH2向氧传递电子的系统。
43、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生成的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它们可以不经电子传递链,而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反应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44、氧化磷酸化:生物化学过程,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 TP的偶联反应。
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45、P/O值:磷氧比,指一对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到氧所产生的ATP分子数。
46、糖异生作用: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47、巴斯德效应: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酵母菌在无氧时进行生醇发酵;将其转移至有氧环境生醇发酵即被抑制,这种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48、酮体:饥饿或糖尿病时肝中脂肪酸大量氧化而产生乙酰辅酶A后缩合生成的产物。
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
49、酶的共价修饰:有些酶,尤其是一些限速酶,在细胞内其他酶的作用下,其结构中某些特殊基团进行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快速改变该酶活性,调节某一多酶体系的代谢通路,称为共价修饰调节。
最常见的共价修饰是磷酸化修饰。
通过蛋白激酶的催化,被修饰酶分子中丝氨酸或酪氨酸侧链上的烃基进行磷酸化,也可通过各种磷酸酶便此类磷酸基团去除,从而形成可逆的共价修饰。
磷酸化修饰是体内重要的快速调节酶活性的方式之一。
50、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录效率。
51、反式作用因子:起反式作用的调控元件。
其本身对基因表达没有调控作用,只是阻断来自上、下游的调控效应。
52、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生物体内用简单的前体物质合成生物分子的途径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主要在胞液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然后通过不同途径分别生成AMP和GMP。
53、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大多数细胞更新其核酸(尤其是RNA)过程中,要分解核酸产生核苷和游离碱基。
细胞利用游离碱基或核苷重新合成相应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
1、何为密码子、它有何特点?答:mRNA(或DNA)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该序列编码着一个指定的氨基酸,tRNA 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
特点,①. 遗传密码子是三联体密码②密码子具有通用性③遗传密码子无逗号④遗传密码子不重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密码子阅读与翻译具有一定的方向性⑦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2、简述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答:①构成人体内酶、激素、抗体等②维持肌体酸碱平衡③构成肌体、修补组织④运输氧气及营养物3、简述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要点答:①肽链以螺旋状盘卷前进,每圈螺旋由3.6个氨基酸构成,螺圈间距(螺距)为5.44埃;②螺旋结构被规则排布的氢键所稳定,氢键排布的方式是:每个氨基酸残基的N—H与其氨基侧相间三个氨基酸残基的C=O形成氢键。
这样构成的由一个氢键闭合的环,包含13个原子。
因此,α-螺旋常被准确地表示为3.613螺旋。
螺旋的盘绕方式一般有右手旋转和左手旋转,在蛋白质分子中实际存在的是右手螺旋。
4、简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内容?答::(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在DNA分子的结构中,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即A与T之间以2个化学键相连(A=T),G与C之间以3个化学键相连(G≡C)。
由于嘌呤分子(A、G)大于嘧啶的分子(C、T),因此,要保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必定是一个嘌呤与一个嘧啶配对。
根据碱基分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只有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对的长度才能大致相同。
根据DNA分子的上述特点,沃森和克里克制作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5、何为Tm值?影响Tm的因素有哪些?答:Tm值就是DNA熔解温度,指把DNA的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⑴GC含量越高,越大⑵盐离子强度越大,tm越高⑶PH值,极端PH值会使碱基堆积力降低,从而降低Tm值6、简述米氏常数意义?答:⑴它的数值等于酶促反应达到其最大速度Vm一半时的底物浓度〔S〕,⑵它可以表示酶和底物之间的亲和能力,Km值越大,亲和能力越弱,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