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圣才出品】

第九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
9.1复习笔记
一、国际安全新论
1.定义与演变
(1)国际安全的定义
①戴维·鲍德温指出,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追求安全常常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代价包括七方面的要素:
a.行为者,其价值标准需要维护;
b.有关的标准价值;
c.安全的程度;
d.威胁的情况;
e.对付威胁的手段;
f.这样做的具体代价;
g.所需的相应的时间段。

②约瑟夫·奈提出,国际安全是指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

这里有三个条件
a.至少有两个以上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
b.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以上的权威机构;
c.安全依靠各国政策的互动。

③奈和约翰·加尼特等学者认为,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处于国家和国际体系两个不同的分析层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际安全是关于国际社会的安全。

(2)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变
国际安全研究,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自1945年以来,国际安全研究随国际政治气候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
①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国际安全研究所依托的背景是冷战时代的两极政治关系和安全关系,研究重点是军事战略和理论问题。

这时期形成了国际安全研究的四个传统理论:威慑理论、裁军理论、军备控制理论和有限战争理论。

②发展期(70年代至80年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推动:
a.国际安全与经济相互依存趋于结合;
b.围绕危机的控制与管理,博弈论、秩序论、理性选择论等渗入国际安全研究;
c.由于美国对越战的反思,使国内问题对安全形势的影响成为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d.国际安全研究的队伍在这一阶段得到扩大,不仅历史学家、战略理论家,而且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也加入其中。

③变化期(90年代以后)。

冷战的结束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理论上都给国际安全研究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研究
课题出现了进一步“综合化”趋势,其特点是:
a.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组成一种多层面、多方面的综合安全研究框架;
b.经济安全突显出来,强调安全问题不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c.诸多全球问题,如环境、人口、移民、债务、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等,为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合作与国际安全的互动以及用多视角处理国际冲突,成了国际安全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2.国际安全的理论探索
(1)在西方学术界存在关于国际安全理论探索的三点基本看法
①从摩根索到罗伯特·杰维斯,从华尔兹到乔治·奎斯特,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关于安全研究的理论分析传统。

②可以肯定的是,安全理论问题不会消失,其重要性将与日俱增。

③从长远来看,安全政策必须建立在理论分析基础上。

(2)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是研究国际安全的两种基本思想流派
①长期以来,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占主导地位,但它不代表国际安全研究的全部,影响国际安全行为的决定因素有
a.追求安全利益;
b.考虑非安全利益;
c.通过国际合作改变安全困境的程度;
d.改善国内环境。

②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在安全层面上的比较
a.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本恶是分析基点,权力是目的,均势和结盟是安全的关键;
b.新现实主义则认为无政府状态是分析基点,安全是目的,两极和核武器是安全的支柱。

③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国际安全研究上的比较
a.新现实主义强调国际安全与世界无政府状态有关,国家追求利益、争夺权力必然导致不安全;安全困境表现为控制盟国、领土和资源的争斗,引发权力转移和均衡失控;只有当均势对主要大国有利时,强有力的国际安全体制才存在。

b.新自由主义强调影响安全的因素包括国内外政治结构、文化与价值观,重视民主对安全的影响;发展经贸关系具有重要性,可避免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增加安全度;健全国际安全体制可以防止或制止国际冲突,维持和平。

3.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新课题
1996年,奈发表了《冷战后的冲突》。

差不多同时,鲍德温也发表了《安全研究与冷战的结束》,两人的文章初步勾勒出了“新国际冲突论”的基本框架。

(1)从国际安全角度来看,奈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不确定的过渡时期。

但奈认为,目前的不确定阶段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以往,原因是
①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最不具确定性的转型期。

因为没有一个单一的、决定性的军事对抗或战后协商;
②大国的兴衰和技术、经济、文化的变化速度都大大加快;
③未来冲突的根源也许完全不同于最近结束的冷战。

(2)奈把冷战后的国际冲突分为三大类:大国战争、地区战争和内部战争
①大国冲突(或战争)
a.大国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减少,但还不能完全消除,大国之间的误解、分歧和安全困境等冲突的导因仍然存在;
b.权力的迅速转移是全球大国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潜在误解、安全困境和大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全球冲突尚不能完全排除。

②地区冲突(或战争)
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冲突中,全球冲突的主导地位被地区冲突取而代之。

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冲突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征。

a.地区冲突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在冷战结束前,地区冲突的数量和频率已大幅度下降。

但进入9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却逐年增多。

b.地区冲突发生的地域不断扩大。

冷战时期,地区冲突主要集中在中东以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但冷战后,爆发武装冲突的地域却不断扩大,几乎遍布了世界各主要战略地域。

③国内冲突(战争)
a.与全球冲突和地区冲突相比,奈认为,遍布全球的宗派冲突和种族冲突有可能成为冷战后世界上冲突的普遍形式,而且这类冲突常常发生于国内;
b.冷战后的世界冲突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冷战期间的世界冲突更多的属于意识形态冲突,而冷战后的世界冲突则更多地属于种族和宗教冲突;
c.种族和宗教冲突并不是冷战后世界的新生事物,但它们之所以能在冷战后时代泛滥成灾,既有间接的长期原因,也有直接的短期原因。

二、民主和平论
1.产生与发展
(1)民主和平论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早在18世纪末,随着西欧主权国家的不断出现,西方哲学家尤其是伊曼努尔·康德在批评绝对主义权力政治和继承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思想的同时,就提出了由自由国家联合起来建立“永久和平”的设想。

(2)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才真正把早期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的道德规范和理性原则的政治思想运用于国际关系,并形成了乌托邦主义。

以此为基础,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想主义学派应运而生。

(3)民主和平论不仅继承和发挥了卢梭、康德以及威尔逊的自由、人权、民主政治思想,而且直接继承理想主义之衣钵,得出自由民主国家之间不会打仗的结论。

这种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切尔·多伊利。

(4)自从1983年多伊利提出自由民主国家相互间从不打仗的观点后,这种民主和平观倍受西方社会的青睐,被认为是最接近于国际关系的经验法则。

2.民主和平论的内容
(1)民主和平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很少(或从不)相互打仗。

该论点的基本观点是:
①在民主国家之间如同其他政体之间一样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是,毫无疑问,民主国家认为,战争不是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