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代的重要制度(甲)中央政制:(一)由来:(1)两府:一、北宋立国,以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文武对峙,号称「两府」。
到南宋孝宗时,更裁三省长官,以左右丞相代之,三省权力由是尽并於中书。
二、蒙古虽起自漠北,对汉制无所可否,但入主中原後,欲在某程度上以汉制治汉地。
因此在立制上,多人以汉臣意见为依归。
汉族士大夫多视宋为文化正统,故建议元仿宋制,而不效金夏之制。
三、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立中书省。
及忽必烈称帝,建国曰元,又依宋两府之制,立枢密院主军。
(2)尚书省:一、元起自北方,其制不少仿自北方的金。
金朝亦行三省合一之制,以尚书省为宰相机关,直辖六部。
元代由中书省直统六部之制,大体源於此,只是易尚书为中书。
二、故在不少大臣心中,仍以中书省不过主出令,以之为唯一宰相机关实为不当。
因此自世祖至武宗之世,尚书省三立三废。
可见,元制亦有源於金制部分。
(3)宣政院:一、蒙古起於漠北,元制亦有不少因应游牧民族的习尚而建,为中原政制所无。
蒙古崇尚喇嘛教,延八思巴为国师,对宗教极为重视。
二、又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对帝国内不同种族间问题亦极重视。
故在灭宋前,即设宣政院主宗教及民族事务,不受中书省管辖。
(二)特色:(1)三省权力合而为一:一、元以中书省为唯一宰相机关,直辖六部,裁尚书、门下二省。
其後,更规定「自今除枢密院、御史台、其余诸司及左右近侍,敢有隔越中书奏请政务者,以违制论。
」元代虽尚书省曾三立三废,但存在时间仅有八年。
二、宰相职衔迭有变化,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定制为八府宰相,依次为右左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右左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但可依情况虚置某些职位。
三、元代六部每部有尚书三员,正三品,均直接听命於中书省。
元人尚右,故右丞相为中书省的首席。
元代经常以其中一员丞相总理省务,或虚置一丞相位,或令其中一人主省政,故相权较宋代更集中。
四、元以枢密院主军事及宿卫,以知院(从一品)六人主之。
枢密院法定地位比中书省低,移文中书时用「呈」字。
又八府宰中例有二、三人兼知院,使宰相可过问军事。
可见,元代军政大权大体集於中书,其法定权力比宋重。
五、元代二府的正式首长为中书令及枢密使,秩皆正一品,例由皇太子出任。
但皇太子大体不大理事,等同虚置。
(2)监察权力一元化:一、宋代分置御史台及谏院掌监察百官及议论朝政得失,元则省谏院,其职权并归御史台。
可见,监察权到元代由二元变为一元。
元置御史大夫(从一品)二员主理台政,下辖本台、殿中司、察院及各道肃政廉访司四部分,其组织比宋庞大。
二、一般御史皆由御史大夫推荐,与宋多取中旨任命不同。
宋代一般御史劾人,章疏直达御前。
元制,凡御史劾人,要先呈御史大夫过目,如御史大夫不许,不得上奏,以台印封置架阁库。
可见元代不但监察权较集中,御史大夫权力亦较大。
(3)中央地方官制一体化:一、元朝国都(大都)僻处东北,背靠大漠为根据地,故特重对地方的控制,大力加强地方政府的权力。
元代分中国为十二个大行政区,大都所在的一区称腹里,故都和林所在一省称岭北,其他分为十区。
二、大都所在一区地方政务由中书省兼理,其他政区则设「行中书省」掌之。
所谓行中书省,即把中书省权力在某一地区行使之义。
行省地位与中书省同,彼此文移用「咨」,只是人手较精简。
三、同时,又有行枢密院之设,情况与行省相类。
元代除大都所在一区监察由御史台兼理外,另有东、西两行台御史台,情况与行省相似。
可见元代有很多不同的小型中央政府分驻各地,中央地方官制一体化,为元代一大特色。
(4)浓厚种族色彩:一、元代把中国人民分成四类:一是国人,即蒙古人。
二为色目人,包括西域、中东至欧洲各部族,又称诸国人。
三是汉人,大体以前受金朝统治各种族,如汉人、女真人、高丽人、契丹人等。
四是南人,即以前受南统治的人民。
二、四等之中,以南人最受歧视。
自灭宋後,省台例不用南人,至元未才稍为放宽。
省台院长官专取蒙古人,次长才参用色目人,汉人拜相终元之世只有两人,一在元初(史天泽),一在元未(贺惟一)。
蒙古人迷信武力,枢密院主兵,故几乎是国人、色目人禁脔。
(5)重视宗教:一、元代首创宣政院,与省台院平行,直隶天子,专理释教僧众及吐蕃诸族事务。
设院使十人主之,秩从一品。
二、又元皇室笃信自吐蕃传入的喇嘛教,其教长兼为元国师。
故院使居第二位者,例由国师推荐喇嘛一人充任。
宗教事务重要性之高,为史上仅见,为元制另一大特徵。
(三)对当时的影响:(1)优点:一、事权集中:唐代三省制发展至元代,由多元变为一元,中书省成了唯一的宰相机关。
就立制本意而言,实欲专其权势,责其成效,矫正宋代相权散弱之弊,故元亡後为明代因袭。
二、平衡中央地方权力:元监於唐代节度使权重,尾大不掉,宋则地方权轻,外患倾国,故中央立中书省主行政,枢密院掌军事,御史台司监察,地方则立行省、行院、行台,使内外均其轻重。
就立法本意而言,诚如<新元史,百官志>云:「立法之善,为唐宋所不及。
」三、杜绝宦官之祸:元承宋制,不重用宦官,以亲贵主持的宣徽院管理宦官。
又特重宿卫,宦官不得常侍君主左右,人数较少,故元代并无宦官之祸。
四、重视对外关系:元以边疆民族入主中夏,故特重与外族关系。
加以蒙古人对宗教持开放态度,尤其奖励外来宗教传入。
元代首创宣政院,与中书省平行,处理宗教及外族事务,以示重视,为其他皇朝所不及。
(2)流弊:一、重视门荫:元室未脱游牧民族习尚,封建色彩极为浓厚,用人首重门荫,更时有世袭情形。
例如元代丞相之中,竟有二十岁的耶律铸,十八岁的安童,三十岁以下为相更不少,就算起用开国元勳之裔,亦绝不宜儿戏国政,且有不少家族累世贵显,势力坐大,故元代时有强臣欺主情形。
二、种族歧视:元室立国中原後,一直以征服者自视,一面摒汉人、南人於权力中心之外。
一面又拒绝汉化,蒙古人十九不习汉文。
因此,以对汉族文化茫然无知的国人、色目人掌政,又专以掠夺民财为目的,故有元一代政治始终未上轨道,亦加深了民族间的对立。
三、僧侣横行:元室笃信喇嘛教,专置宣政院掌之,造成僧侣在各地犯法,其他衙门不得追究。
僧侣横行无忌,肆意虐民,为元代一大弊政。
四、官僚架构过大:元代君主挥霍无度,因事设官,故业务机关甚多。
论所掌,其事不重,论其秩,阶高禄厚,主官又多,不悉主其事者谁。
且分枝繁杂,指挥亦欠灵活。
其中专为君主制物营建的机构,如都水监,组织庞大,费财而不恤民。
五、职权混淆:君主多不尊重法制,常因一己之私恣意破坏制度,元室君主尤甚。
元代君主为方便聚敛,三度立尚书省,以计臣主之,指挥六部,使百官不知所从。
又不时宠任平章政事等官,凡省政皆委之,侵夺左右丞相之权,致使权责不明。
(乙)地方政制:(一)特色:(1)中央地方政府一体化:一、元代最高级的地方行政区域称「行省」,下辖路、府、州等。
「行省」之制,最早行於金章宗时(公元1190至1208年)。
金朝独存尚书省为宰相机关,行省是「行尚书省」的简称,即代表尚书省行使权力於某一特定区域。
二、元仿宋制,独存中书省为宰相机关,「行省」遂变成「行中书省」。
元世祖时,不但掌管中央政务,同时又兼管大都附近的路、府、州、县等,称为「腹里」,故中书省已兼为京畿一带地方政府。
三、及元统一中国,除腹里外,在全国分设十一个「行中书省」。
其中以征东行省较特别,它的辖境主要为高丽国,以高丽国王兼任长官。
其他行省大体不设中书令(皇太子兼任)及右、左丞相,只设平章政(从一品)二人、右左丞(正二品)各一人、参知政事(从二品)二人为长贰。
四、除行中书省外,尚有行御史台及行枢密院。
元分全国为三大监察区,除大都所在一区由中央御史台兼理外,分置东(以建康为中心)、西(以西安为中心)两行台。
如地方有重大军事行动,则置行枢密院,事完则罢。
(2)推行实三级制:一、元代行实三级制:行省统辖路、府、州,路、府、州统辖县。
「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二、元代路面积远比宋小,故为数一百八十五。
路分上下两等,十万户以上为上路,十万户以下为下路。
州又分三等,五万户以上为上州,三万户以上为中州,三万户以下为下州。
府(州)分两种,隶於行省称直隶府(州),隶於路称散府(州)。
三、县亦分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县,一万户以上为中县,不到一万户为下县。
可见元代路府州县等级皆依人口多寡划分,但数量均不详。
(3)浓厚游牧民族色彩:一、蒙古人入主中华後,对汉化不感兴趣。
故虽模仿宋制,但其政治运作,仍有极浓厚游牧民族色彩。
二、元朝行种族歧视政策,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意译为「长官」),例由蒙古人出任,兼掌军民政。
又路设总管、府州县设尹均由汉、南人出任,专管民政。
同时又置同知,例由色目人出任,用以监视汉、南人。
三、其次是封建色彩甚为浓厚,特重门荫,官职世袭情况并不罕见。
最後是轻视儒生,蒙古人重武轻文,首重军人,官吏中亦重视精通实务(尤其理财)的吏员,大异於中国传统。
(二)对当时的影响:(1)优点:一、就立制本意,元颇有心革宋制多头分立之失。
因此行实三级制,以行中书省分揽各区域行政大力权,又辖区庞大,有足够人力物力自立。
故元代政治实况为时人後世所诟病,但行省(实三级)制则相沿不改。
二、元室定都大都,僻处东北,对中国大部分精华地区颇有鞭长莫及之感。
故元代分置行省、行台、行院分主各大区的行政、监察、军事,大有利於控制全国。
明清两代亦深谙其中优点,大体沿用此一体制。
(2)流弊:一、官多门荫,尾大不掉:蒙古人拜官,首重门荫。
因此,地方长贰,多为宗室贵戚,元勳之後,更时有世袭情况。
由於不少大族累世控制地方行政,成半独立之势。
元代中期以後,时有地方势力参加皇位争夺,互相起兵攻伐。
二、种族歧视,激起反抗:元代不独行省由蒙古、色目人控制,其下各级又例用蒙古人为长官,以汉、南人主民政,又有色目人从旁监视。
加以轻视汉族文化,用人喜吏员而轻儒士,加深了种族仇恨。
三、重用番僧,加深民愤:元人以喇嘛教为国教,喇嘛早已横行无忌。
元朝更令人民每十户组成一甲,以喇嘛或色目人为甲主,专视监视汉、南人。
这些人不通汉文汉语,监视作用有限,反而专视勒索,徒招民愤。
四、分级太多,行政混乱:元代接收宋代床屋叠架地方行政架构,早已十分臃肿。
又不事精简,复在其上加上行省。
加以又行种族政策,路以下各级的有蒙古人为长官,汉、南人主民政,色目人从旁监视,一官三职。
这样不但徒耗国帑,且官员互相牵制,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丙)科举制度:(一)特色:(1)非主要取仕途径:一、元代於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始开科取士,并仿宋制定为三年一试,上距元灭宋已三十六年。
到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停办,五年後又复,但元在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灭亡。
二、元代自灭宋至其灭亡共八十九年,其间行科举时间只有三十八年,约占百分之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