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与长寿

中医养生与长寿

走近中医话养生强身健体乐长寿最近听到了一种关于成功的新解读。

什么是成功的人生?所谓成功的人生,首先是尽可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实现长寿;其次尽可能地拓展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想,一个人,无论他对成功的解读有什么不同,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余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那么,我想问大家,人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

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认为天年应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左右。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

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如何才能长寿呢?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均是人类寿命的影响因素;肾中精气的盛衰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是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是影响人类寿命的内部因素。

因此,谈长寿,我们不得不说养生。

下面我就从中医的角度,就我几十年的从医经验,谈谈如何正确养生,从而实现长寿的目的。

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人类具有相对固定的寿命期限,有着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但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能使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处于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人体衰老的进程。

因而,养生对于预防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延年益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一)适应自然规律,顺时应势来养生。

大凡智者,养生有道。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呀,“人与天地相应”。

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基本上相适应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主动地采取各种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使人体生理活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利于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例如:精神调养上可结合踏青春游等室外活动使人的精神愉快,阳气畅达;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还寒之际要注意衣着保暖,防止感冒;饮食上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辛甘发散以助阳气升发,温食以护其阳;并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户外锻炼项目,动形以养生,以利于人体的吐故纳新,气血调畅。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而养生活动要注意养阳。

例如:精神调养上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使人体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睡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饮食宜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或清晨进行,以避其暑热,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秋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阳气始敛,阴气渐长。

养生活动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

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安宁的心境,使神气收敛;起居上宜早睡早起,衣着要根据初秋与深秋的气候特点而增减;秋燥季节,要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包含上要防燥护阴,秋令的特点以收为主,故宜静功锻炼。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阴寒盛极,阳气闭藏。

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

精神调养上应采用适谊的调神方法,勿使情志过极,无扰乎阳;在起居上宜早睡晚起,衣着尤应注意保暖;饮食宜热食,以护阴潜阳为原则,燥热辛辣之品亦不宜过食,以免化热伤阴;冬令的锻炼可因人而异。

早锻炼时间以待日光为宜,大雪浓雾时低层空气多有污染,故不宜锻炼。

(二)重视精神调养,养心得神来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所以养生尤重调神。

调神的方法,除上面提到的应四时变化调神外,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养静藏神。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脏腑气血和调,邪亦难犯,自有益于延龄益寿。

这里的“静”是要求人们保持心境的安宁、愉快和达到虚怀若谷、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

养静的关键在于节欲。

在酒色财气上不予节制,放纵恣为,均可导致损正折寿。

因而,养静就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去嫉妒。

但是,节欲并不是禁欲,中医也讲究顺情从欲以养神。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满足人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求,使其心志得安,更加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情绪。

动形怡神。

动形,就是散散步、健健身、锻炼锻炼。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

尤其是人到老年期后,脏腑气血虚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而喜坐好卧,睡眠不宁,反应迟钝而且性情不定,通过适当的动形活动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移情易性。

《灵枢本脏》中记载:“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具体言之,“志意和”与人群中人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能通过修身养性来改易心志,排除或改变错误认识、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情感适度宣泄,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悦,那么也有益于生命的延长。

比如:经常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

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在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事从容有余味,人从容有余年”从容的本质内涵就是心神安宁、遇事不慌。

很多专家共同提到:心理养生将成为现代人的健康主题。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淡泊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

(三)注重形体锻炼,张驰节制养生。

形体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强健,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形体锻炼,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

并且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动行以养生的功效。

运动养生三大要领:意守,调息,动形。

关键是意守,精神专注,才能呼吸均匀,引导气血周流全身,内炼精神,外炼筋骨四肢,内外和谐,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使机体达到全面的锻炼。

传统的导引术,能活动躯体四肢以炼形,锻炼呼吸以炼气,并以意导气,气率血行,从而使周身气血恢复正常运行,病体得以康复。

常见的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

我记得有一位老人家,70多岁了,喜欢研究养生之道。

闲聊的时候他说多年来有冠心病,心律不齐,住了5次院了。

我跟他讲:“像您这种情况,养生要以动为主,活动活动嘛,要活就得动。

”为什么呢?老人家在家里,儿女都有出息,很孝顺,他在家无忧无虑,颐养天年,很少出门活动。

静中无动,全身的肢体不能配合心脏行血,心脏的工作量就大了,能不犯冠心病吗?形象地说,怡然自得的、健康的心脏面对静止不动的身体,好比励精图治的君王遇到慵懒的臣民,怎么都不听使唤,无奈之际,他就躁动不安,心烦意乱,长久下去就会导致心脏出现各种问题了,这也是养生不得法的一种表现。

我给他一个建议,把每天在家看电视的3个小时用来“活动”。

老人回去后循序渐进,每天适度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展展腰、活动活动筋骨。

两个月以后,他再次登门,非常开心地说他的心脏已经好转,全身都比以前舒爽多了。

而且他劝老伴同时练习,长期的失眠居然消失了,每天都是一觉睡到自然醒。

现代人,上班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出门有车坐,回到家里又一屁股坐进沙发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缺乏运动,身体的气血都淤滞了,很多病就是这么坐出来的。

病人谈病色变,医生则是"谈坐色变"、"谈静色变"。

因长期坐着或缺乏运动而生出来的病,不仅复杂,而且不容易治愈。

一天到晚坐着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点养生的闲暇,为什么还要坐在那里看电视呢?他需要站着,需要运动,需要让全身的气血动起来,让肢体肌肉灵活起来。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切不可盲目、过度、强迫地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方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咱们阳城几大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早晨、傍晚出来,三五成群、两个小伙,一起走走路、聊聊天,正是动形怡神养心的好去处。

(四)注意平衡膳食,谨和五味养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

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饮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有关。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吃饭是人的第一需求,吃饱肚子,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每天能有食物填饱肚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现在我们国家几亿人已经衣食无忧、生活富足了,剩下的人也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但老话还说得好,叫“病从口入”,我们就得考虑,会不会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疾病呢?您每天习以为常的饮食喜好,很可能正是自己健康的敌人。

为避免“病从口入”,饮食养生重在“宜忌”和“均衡”。

辩饮食之宜忌。

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利与害的辩证关系。

因而,辨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

一般说来,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凉;平体之人,宜进平衡饮食而忌偏。

重膳食之均衡。

“均衡”就是我们中医讲究的五味。

《素问》当中有句话:“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酸”“甘”“苦”“辛”“咸”这五味的调和和摄取,能够使人保持身体健康,拿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什么口味都得吃点儿。

传统中医理论告诉我们:“酸养肝,苦养心,甘养脾,辛养肺,咸养肾”。

可是我们现实呢,三顿饭老是一口,永远不带改嘴的。

比如:都以为吃点醋可以软化血管。

其实,醋软化不了血管,它养的是肝、肝养的血,血好了血管才能软化。

咱们山西人,是不是爱吃醋?中国是世界上的肝病大国之一,山西是中国的肝病大省之一。

为什么?酸养肝,但是“过酸就会伤肝”,什么叫衡,您得平衡了。

您别好这口,三顿饭老一口,那就有问题了。

再比如:苦养心,您瞧中医治降火这方面的药,比如甘养脾,但过甜伤脾。

您看现在的孩子,还有喝白开水的吗?除了饮料就是饮料,所以把脾都给喝坏了。

脾胃不合,不是胖就是瘦。

所以有报纸也报道出来了,世界上每三个胖子,中国人占一个,这不就出来了吗?全都违背自然规律,都为嘴活着……大家注意到没有,街上的小胖墩越来越多,越来越胖!由此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多大隐患呀!除了导致肥胖,过甜还会引起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肾病等等。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二三十年之后,当这批孩子成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将要面对怎样的健康压力?再比如:“辛养肺,过辛伤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