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
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
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谐协调节约友好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
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
“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
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
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
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
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
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
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
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
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
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
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
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
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
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
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
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
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
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