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

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

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

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咨询师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1. 小瑞未能很好地完成“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

根据调查和访谈,小瑞上幼儿园时断时续,这种经历可能致使其发生角色中断。

2. 人格特质。

小瑞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老人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导致小瑞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敏感、易激惹、自我保护意识强。

3. 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影响。

(a) 父母长期感情不和、争吵使小瑞的心理与环境发生冲突,导致小瑞没有建立起安全的家庭依恋,家庭安全感缺乏。

(b)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型和溺爱型。

家长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就问题行为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表现为沟通不够。

具体说来,父母长时间不正视小瑞的逃学问题,在出现第一次逃学行为后,对小瑞的行为放任自流,不良行为没有及时遏制。

4.学校学习环境不利。

小瑞长时间不到学校上课,学习时断时续;成绩不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

在班内感到孤独,被忽视或漠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地蔓延和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发生。

5.社交恐惧情绪。

小瑞反复多次不到校上课,导致学业受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批评,一种被漠视与自卑的感觉逐渐增强,在与老师、同学互动交往中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

四.矫正目标
咨询师针对小瑞的情况给出如下矫正目标:
1.排解不良情绪。

2.端正学习态度,达到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

3.人际交往步入正轨,能和朋友同学正常交往。

4.培养自己动手干活的习惯和能力。

五.矫正方案的设计
1.咨询师与小瑞达到正常沟通交流的目的,排解抵触情绪。

鼓励其合理正当的
发泄,鼓励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针对其对于上课存在的偏见,可考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分阶段看实际情况进行。

摄入性会谈了解基本情况,咨
询性会谈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注意咨询方法如共情、尊重特别是面质技术等的应用。

目的是让小瑞看到自己的的不足和优点,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运用塑造和强化等方法,指导和监督小瑞矫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其行为改
变的状况做出评估,达标奖励,巩固正向行为。

4.与小瑞的老师交流沟通,通过让他参加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帮助他建立学
校生活安全感,培养他的学习乐趣,为他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活空间。

5.家庭治疗(行为契约)。

观察小瑞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做记录,向他的家长反
映。

经常与家长和老师联系,了解状况,加强联系,共同做好该生的工作。

6.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设计指导家庭互动模式。

使小瑞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
中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六.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1.强化技术。

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2.代币治疗。

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中的条件强化物称为代币,用它来增加参加治疗或教育程序的个体的希望性行为。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代币管制可以成功地用于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和成年人。

3.行为契约:是写出来的约定,用于想要提高或降低希望的或非希望的目标行为水平的个体。

4.心理咨询。

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七.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1.咨询时间和方法,咨询师和小瑞共同商定为每周一次,在小瑞双休日没课的
时候进行,时间为每次一个小时左右。

在保密原则情况下,考虑例外,有一些情况和其父母进行了交流。

2.咨询师发现小瑞喜欢打乒乓球,抓住这一点,鼓励小瑞积极开展这项运动。

小瑞是每周三下午有一节体育课,鼓励其走出教室。

课余时间,指导其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和小伙伴多互动,多谈心。

3.建议父母双方平时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有什么分歧私下解决,不在
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

4.奖励正常行为(代币法的运用)。

和父母就此法交流,考虑到孩子年纪比较大,
采用金钱奖励的办法。

具体是:如果这一周你一节课都没有逃得话,妈妈就给你记录下来,每一个月算一次,给你多少钱。

或者是给你买什么样的礼物等。

5.父母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多陪陪孩子,不要只是一味的忙工作,带孩子出来散
散步也是好的。

6.要求小瑞写日记记录生活,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下来。

父母平时多问问孩子
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7.行为契约。

两个方面:一,针对逃课的行为,父母多注意监督,逃课记X,
完成记O。

每两周总结一次。

二,针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晚上睡觉前父母检查,完成的较好记O,完成的不好或者没完成记X,一周进行一次总结。

此过程中,注意鼓励正向行为。

八.矫正结果
1.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小瑞能很好的认识自己。

2.小瑞发展了一项兴趣爱好(打乒乓球),人际交往活跃,朋友多了起来。

3.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

4.能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九.注意事项
1.咨询中要注意来访者的情绪表现,多观察,多分析。

2.设计的活动,提出的建议要科学可行,要识具体的情况而定。

3.行为契约是一个过程,指导者要耐心细致,不能急于求成。

4.遇到阻抗要冷静分析,不能急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