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结业论文伟姓名: xx: 200905010118号学电子信息工程业专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日月252011年5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摘要:行为xx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改正人们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如对正常儿童口吃、发脾气、厌学、说谎、言行不一等不良行为的治疗,或对成人酗酒等行为的xx。

行为xx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章简述了行为疗法的xx技术之涵义、发展简史、理论基础、常见的行为xx技术及行为xx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旨在使人们了解行为xx技术,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促进社会良好行为的形成。

xx词: 心理疗法行为矫正不良行为一.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行为矫正是在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理论基础包括四个方面:应答性条件发射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认知行为矫正论和社后两者其中前两者构成主流并奠定了行为矫正的基础,会学习理论。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则是在行为矫正的发展后期逐渐渗入的。

随着行为矫正理论的发展,四者逐趋融合。

1、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实质上,应答性条件反射是使无关刺激向条件刺激转化,并在条件刺激与反应间建立新的联结关系。

巴甫洛夫认为使得这种联结关系建立的力量是强化作用。

通常说来,凡是在学习情境中出现的任何事件,只要有助于促进刺激与某种反应间联结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加速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的都可称为强化物。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及强化等概念对学习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既可用来很好的解释人类行为的养成,也可有效的指导行为治疗实践。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xx为代表,他确定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对行为矫正理论的完善与方法的创建贡献重大。

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的后果如何确定的,结果行为如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率就会增加,结果行为如果受到惩罚,则行为的出现率就会减少。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这一基本观点,对于后人开展行为矫正的应用研究影响极大,尤其体现在临床应用和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方面。

行为矫正使用的强化法、惩罚法、塑造法及逐步褪除原理和连锁原理等都是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具体运用。

3、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知行为xx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正式产生的,其理论核心是强调机体内部变项在S-R联结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关注个体认知信念对行为形成或学习过程的影响。

其主要论点是:影响患者的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

因此,对不良的认知信念或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重建是行为xx的主要任务。

以此为基础,认知行为xx技术都将治疗焦点集中于患者的思想、信念、推理、判断及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上,并借助想象、自我xx、抗辩、模仿等方式,训练和教导个体获得积极性的认知和行为技能,帮助患者实现自主、自制和自我xx的目标。

对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发展起巨大贡献的是xx里斯、xx。

xx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困扰是由个人因此要为深受情绪和行为困扰的个体积极的不合理的信念所引起的。

.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寻求和建立合理的信念、想法,即以“理性的思考方式”代替“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xx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他所创立的“认知疗法”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

二.行为矫正的方式及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基于上述理论,可运用多种行为矫正策略来帮助形成或改变人类的行为,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及时制止不良的行为,在此介绍几种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最早的行为矫正技术,是指在xx而放松的心境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的提高患者所惧怕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该疗法是建立在应答性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它结合相互抑制原理,可以对焦虑症、恐惧正等进行有效治疗。

2、行为塑造法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行为塑造法是操作性条件发射原理在行为矫正中的运用。

行为塑造就是指在建立一个新的行为时,可从起点开始对与该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反应逐个进行强化,通过连续强化这些不断接近新行为的一系列反应,一直到该新行为建立为止。

[3]3、社会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是采用“角色扮演”的训练技术来达到增强个体社会技能的目的。

[4]在此,角色扮演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复,又是一种预演,通过角色扮演,个体可以学习获得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应性的社会行为。

三、行为矫正的应用行为矫正技术几乎可以应用于有关人类行为的一切情境。

近三四十年来,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卫生、医疗保健、机构和人事管理等领域。

1、教育领域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行为xx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机会多且成效显著。

借助行为xx能有效的减弱和消除学生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也可用来xx学生在学习技能方面存在各种缺陷,同时还可用于课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知识,塑造儿童形成良好的新习惯等。

2、临床心理方面行为xx在临床心理上运用广泛。

其主要用来xx弱智儿童的不适当行为,训练其自理能力;或用来xx情绪困难儿童的不良行为;此外,还可用来xx精神病人或人格障碍患者的变态行为。

3、医疗保健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行为矫正继续迅速发展,其研究进一步深入到有机体内部,开始重视行为变化过程中的自主联系和神经功能,从而产生了“生物反馈疗法”。

这是一种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教会“内脏学习”的行为矫正技术。

此外,行为矫正能有效地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等。

4、机构、人事管理及其他领域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行为矫正在该领域的主要作用在于训练管理人员如何运用奖惩机制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控制违规行为发生;如何利用强化原理和社会性强化物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等。

此外,行为矫正在社会公益事业及社区管理领域、与动员的技能训练、监狱对于犯人的管理的许多其他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使用价值。

五.被xx者问题分析案例1陈澜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

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对陈澜的这种表现,他的xx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

经xx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我尝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他的上课随意插嘴行为。

辅导过程确定目标行为:减少陈澜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

在上课4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详细过程与结果:我事先和陈澜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向他说明协助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嘴行为的不良后果,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他改变的办法。

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xx。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xx;少2次,可得代券2xx,以此类推,3xx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

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1xx,以此类推。

时间两xx,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xx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xx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

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1xx代券;若少1次,可得2xx代券;超过4次,罚券1xx。

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xx券,超1次罚1xx券。

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xx。

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

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

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平均水平3次,即可得1xx券,其他同上。

语文以4次为界,其他同上。

外语以3次为界,其他同上,时间4xx。

第四阶段为追踪期,取消增强物。

改用“有时提醒,有时鼓励”的方式。

陈澜插嘴次数仍保持在每节课3—4次,一xx平均每节课不超过4次。

实际上,从第一阶段开始他就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而且,每次插嘴时间都极短,一经暗示,就能自觉控制,一改过去非要一吐为快、止也止不住的状况。

成果检查与追踪评估:陈澜上课随意插嘴行为由基准期的数学每xx平均每节课4~6次、语文5次,下降到3~4次。

从处理第一价段开始到追踪结束,从数学单课控制开始,到数学、语文、外语3课同时控制,从有强化物到无强化物都能保持这个水平,而且每次插嘴时间极短,自我控制意识大大增强,不至于影响由于强化水平是事先约定的,而陈澜对此课堂教学。

在处理过程中,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强化物又非常在意,所以他努力以减少自己插嘴行为来获得强化物。

换句话说,争得强化物的主动权在他手里,这样,就激发了他控制自己行为的主动性。

这也许正是用行为改变技术处理这一行为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

理论分析这是一例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取得实效的个案记录。

此个案的指导者曾赴xx接受过行为矫正疗法的专门培训,又长期从事xx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对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对改变儿童不良行为的辅导方法有比较深入、准确的了解与把握。

在指导辅导教师实施辅导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操作要点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功底。

其一,掌握改进目标的分寸。

在行为矫正技术中,要求辅导员与受导对象共同制定改进目标,并且改进目标要制定得恰如其分。

目标要求过高则可实现概率过低,受导学生容易丧失改进的欲望和信心;改进目标太低则失去或降低了行为改变的意义。

在这一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辅导受导学生的个案中,辅导员始终坚持与对方一同协商制定行为改变的目标;既不断激发受导学生自我改变的主动性,又注意提醒对方不在过高的热情驱使下,提出不切实际的自我要求。

其二,精心设计强化手段。

对儿童进行行为矫正,能否恰当运用强化手段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这一个案辅导中,辅导员在指导者的帮助下,也十分注意选择不仅十分重视和受导学生共同选择最合适的强化物,行为矫正理论与案例分析实施奖励的时机与方法,以对受导学生改进行为作出及时而又富有激励性的强化。

这一个案虽然写于八年前,但从其操作规范、环节清楚、记录完整、分析到位上,读者仍然可以体会到行为主义辅导流派的鲜明特色。

案例2xx(化名),独子,男,小学四年级,12岁。

出生于普通的渔民家庭,家里经济条件及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xx8岁时,父亲因意外事故去世。

母亲在当地一家饭店打工,工作时间从每日9∶00-20∶00,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他的日常生活。

xx比较听话,有一定的自理及自我管理能力,但从来不在早起后和睡觉前刷牙。

其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他养成刷牙习惯。

理论分析寻找原因及确定xx方法通过与xx及家长的访谈,了解到xx不爱刷牙的原因是:(1)牙膏会吃进嘴里,很不舒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