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工程-系统解释结构模型技术

系统工程-系统解释结构模型技术


假如某系统在明确问题中,一共提出七个问题,即
N { i | i 1, 2 , ,7 }
。显然这些问题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
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也即因果关系。如土壤肥力下降,
将影响单产,单产不高必将影响经济效益下降等等。
为了描述问题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我们引入因果关系图 概念。图4-3就是上面七个问题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图。图中
3.A的转置
A
T
,则因果关系图箭头改变方向。
4.邻接矩阵只描述两个问题之间的直接关系,或称一 步到达关系,而对多步(间接)关系不考虑。 5.在邻接矩阵中,若某一列元素全为零,则对应的问 题称作源点。如式(4-16)中的③、⑦;如果某一行元素全 为零,则对应的问题称作汇点、如式(4-16)中的①、⑤。
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
• ISM的工作程序分为以下七步: (1)实施ISM小组:一般由方法技术专家、协调 人、参与者三方面人员组成; (2)设定关键问题; (3)选择构成系统的影响关键问题的导致因素; (4)列举各导致因素的相关性; (5)根据各要素的相关性,建立邻接矩阵和可 达矩阵; (6)对可达矩阵分解后,建立结构模型; (7)根据结构模型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② ③
0 2 1 I A ( 说明不存在实质性三步 1
2
到达关系,
则 M I A ( I A A )
2
由上面两个简例可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 K 即代表第K步到达关系矩阵。 A 2.如果关系图中不存在回路,且存在K步到达关系, 则必有 A K 1 0。 3.如果关系图中存在回路,则K取值无限,即存在循 环关系。 4.如果对(IA)进行自乘运算,且存在K步到达关 系,则不管关系图中是否存在回路,必有 I A K I A K 1 。 在实际求解时,为方便计算机编程,可用下式求可达矩 阵: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4-16)
邻接矩阵A有如下几个性质: 1.矩阵元素非0即1,称作布尔阵。
2.因果关系图与邻接矩阵一一对应。
模型解析法则是在明确问题之后建立因果关系,然后通过计算
求解出层次鲜明的多级递阶结构形式。 所谓明确问题,就是把系统当前存在什么问题明确起来。
为此要请熟悉系统情况的各方面人士,共同对系统现实存在的
主要问题进行陈述,最后形成问题全集,即
N { i | i 1, 2 , , n }
式中:i -代表第 i 个问题。
i→j表示i问题对j问题有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就不标注
箭杆。应当提出的是,虽然因果关系图对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 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并且很容易建立对应的邻接矩阵A。
但是当问题的数量较多时,直接给出因果关系图就相当困难,
而直接建立邻接关系矩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设邻接矩 阵 A ( a ij ) n n ,其元素作如下定义:
7
6
5
4
3
1
2
图 4—3问题相互影响因果关系图
a ij
1 0
当 i 对 j 有影响时 当 i 对 j 没有影响时
( i j 1,2 , , n )
这样,对照图4-3给出邻接矩阵如下:

① ② ③ A ④ ⑤ ⑥ ⑦ 0 1 0 0 0 0 0
为了进行区域分解,必须从最底层单元判断开始。因为最 底层单元没有更下层的单元通向它,所以,它的先行集只包括
自身或与它同级的某些强联结单元,它的可达集中除自身和与它
同级的某些强联结单元外,还包括它所能到达的上级各单元。 因此底层单元必须满足条件:A( i )=R( i )∩A( j ),且i =j=1,2,…,n。所有底层单元的集合,构成共同集T, 即 T={ i |iN, 且R( i )A( j )=A( j )}

0 0 1

0 0 0
应用布尔运算规则对A进行自乘运算,得:

① A
2

0 0 0

0 0 0 ( 表 示 两 步 关 系 ,本 例 中 仅 有 ③与①存在两步关系 )
② ③
0 0 1
A
3
① 0 0 0

0 0 0
③ 0 ( 表 示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本 例 中 不 存 在 0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所 以 为 零 矩 阵 ) 0
(二)求可达矩阵 前面已经说明,邻接矩阵只反映直接联系(或一步到达关 系),而对各种间接联系(或多步到达关系)没有反映。这说
明邻接矩阵信息量不全,有必要研究能反映各种信息联系的新
矩阵—可达矩阵。其具体定义是:包含反身关系和K(K=1, 2…)步到达关系的矩阵叫可达矩阵,记成M。 对邻接矩阵A作自乘运算,可得到问题之间K步到达关系 的信息。当A作自乘运算时,要遵守布尔代数运算规则,即
表 示 两 步 到 达 关 系

① 说 明 三 步 到 达 关 系 矩 阵 与 一 步 到 达 关 系 0 矩 阵 相 同 ,而 出 现 循 环 关 系 )
② ③
0 1 0
同例1,我们看看(IA)自乘运算的结果。



1 1 0

0 1 1 0 1 1 ( 包含反身关系、与一步 到达关系)
I A
② ③



1 1 1 0 1 1

0 1 1 ( 包含反身关系、一步到 达关系
I A 2
② ③



1 1 1

0 1 1
两步到达关系)
I A 3
阶层次结构。下面结合(4-18)式,分别讨论区域分解和级间 分解的方法。
1.区域分解
根据可达矩阵,可把问题单元分成可达集
R( i )和先行集A( j )(这里行单元记为i,列单元记为j, i=j=1,2,…n)。可达集是指i可以到达的单元集合,
先行集则是指能够到达j的单元集合。两个集合的数学表达式
如下: R( i )={ j |j∈N,且 m i j 1 } A( j )={ i |i∈N,且 m i j 1 } (4-19) (4-20)
解释结构模型法应用1(系统诊断)
目前,这种方法在制定复杂的企业计划、决定政策方 针、区域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除此之外,也多采用这种方法对系统问题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并分两种情况分别介绍诊断的步 骤、基本理论和具体作法。
一、仅考虑因果关系的诊断模型 该模型除主要应用于系统结构辨识外,也应用于系统问题 诊断。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建立邻接关系矩阵 结构模型解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比较,存在着互逆过程。 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层次结构,然后进行重要性排序。而结构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介
• 解释结构模型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 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 模型化技术的一种。 • 它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 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 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 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法简介
• 解释结构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属于结构模型, 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 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 关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中,也可用 于方案的排序等。它的应用面十分广泛,从能 源问题等国际性问题到地区经济开发、企事业 甚至个人范围的问题等。 • 它在揭示系统结构,尤其是分析教学资源内容 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 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它也 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
0+0=0,
00=0,
0+1=1,
01=0,
1+1=1
11=1
在求解可达矩阵之前,我们先看两个简单实例。
3
2
3
2
1
a.无回路
1
b.有回路
图 4—4两个简单因果关系图
例1 图4-4a给出的是一个含有三个问题、且没有回路的 因果关系图。其邻接矩阵如下:

① A ② ③ 0 1 0
解释结构模型的运用原理
• ISM通过对表示有向图的相邻矩阵的逻辑 运算,得到可达性矩阵,然后分解可达 性矩阵,最终使复杂系统分解成层次清 晰的多级递阶形式。解释结构模型在制 订企业计划、城市规划等领域已广泛使 用,尤其对于建立多目标、元素之间关 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及其分析,效果 更为显著。

解释结构模型的运用原理
根据可达矩阵定义,则有
① ② ③
① M I A A
2
② ③
1 1 1
0 1 1
0 0 1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研究(IA)自乘运算情况:

① I A ② ③ 1 1 0

0 1 1

0 0 1
包 含 反 身 关 系 和 一 步 到 达 关 系
M I A
K
I A
2K
4 17
根据(4-17)式对(4-16)式进行运算(计算过程 略),得到可达矩阵如下:
① ② ③ M ④ ⑤ ⑥ ⑦
1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 解释结构模型用顶点Vi和Vj表示系统的元素(i=1,2,3…; j=1,2,3…),带箭头的边(Vi,Vj)表示两元素之间的关系,即 可构成有向图(图1),用来表示有向图中各元素间连接 状态的矩阵称作相邻矩阵A。当从Vi到Vj有带箭头的边 连接时,矩阵元素aij取值为1;无连接时取值为零。 • 可达性矩阵M是用矩阵形式反映有向图各顶点之间通 过一定路径可以到达的程度,它通过以下计算求得: 将相邻矩阵A加上单位矩阵I(矩阵中除主对角线上元 素为1外,其余元素皆为零的矩阵),然后用布尔代数 规则 (0+0=0,0+1=1,1+1=1;0×0=0,0×1=0,1×1=1)进行乘方 运算,直到两个相邻幂次方的矩阵相等为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