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电气化改造工程轨道铺设及线路综合整修施工综合方案编制:xx审核:xx审批:xxxx有限公司xx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2012年5月一.编制依据1、xxx改造工程施工图及相关通用图;2、建设单位颁布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验收标准》;4、《铁路轨道设计规范》;5、《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下)》(TB10401-2003);6、铁道部《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铁办〔2008〕190号)及《乌鲁木齐铁路局铁路营业线施工及安全管理实施细则》(乌铁总〔2010〕174号)文件及《xx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补充规定》(乌铁总〔2010〕421号)。
7、《xx铁路局建设管理禁令》乌铁办〔2010〕128号;《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行车组织规则》(乌铁总[2008]556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
8、《xx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事故禁令》(乌铁办〔2011〕418号)、《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补充办法》(铁运〔2011〕63号)。
二、工程概况1.施工项目及负责人xx正线xx段轨道铺设及线路综合整修;施工负责人:xx2.施工地点、时间xx正线xx段,2012年6月1日—2012年6月30日,作业时间8:00- 20:00。
3.施工内容、等级、影响及限速范围、设备变化3.1 施工内容xx正线xx段临近既有线机械配合人工进行轨道铺设及线路综合整修(底碴、道碴摊铺;轨枕布设、线路铺设、上扣件、人工或装载机上砟、起道拨道、捣固稳定线路综合整修作业)。
3.2施工等级临近既有线C类。
3.3影响及限速范围线路预铺轨施工范围:xx正线左右线起终点为xx剩余线路施工为xx便线拨接时利用原既有线线路。
(临近既有线处施工、不限速、不影响行车)3.4设备变化设备无变化,LKJ基础数据无变化。
三.施工组织1.组织机构2.施工主体单位、配合单位主体单位:xx有限公司兰新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配合单位:xx3.施工任务划分及劳动力安排3.1施工任务划分施工任务由xx有限公司兰新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负责组织,具体施工由xx有限公司xx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线路作业队施工。
3.2劳动力安排劳动力安排:每处施工地点现场施工负责人1名,安全员1名,防护员1名,无需上线作业。
劳动力安排表施工工具、机具表4.工期安排4.1总体工期(时间)安排xx正线xx段线路工程,计划工期为2012年6月1—2012年6月30日,计3 0天。
工期计划:2012年6月1日—2012年6月30日,详见下工期计划表。
工期计划表5.施工作业流程图四.施工方案1.施工方法:轨道铺设倒运轨料及道碴→摆放轨枕→铺设钢轨→连接钢轨→上扣件→上碴→起道、拨道→道床整理、成型→检查验交。
线路道碴的摊铺宽度以3.5m宽为宜,特殊情况下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线路道碴的厚度,原则上按线路标高进行碴面的高程控制,在标高测量无法进行时,可以按不厚于20cm进行道碴的摊铺(以钢轨处枕木下的道碴厚度为准,两股钢轨选道碴最薄处的一股为准)。
正线与线路间道碴变化处的厚度以标高进行控制。
Ⅲ型砼枕配P50—25m轨、I 型弹条,扣件为P50轨相应的配件,枕木间距按1680根/km铺设;针对特殊情况下的配件及砼枕的调整,在相应的配轨表中给予明确,进行调整。
1、施工准备工作(1)测定线路中线,并设置线路中心桩(或外移桩)。
(2)铺轨前做好配轨。
2、施工程序(1)倒运轨料铺轨前需将没有到位的轨料、道碴或长轨倒运到位,人工或机械将集中堆放的枕木、轨料、道碴均匀摊开,以便铺轨。
(2)摆轨枕撒枕端灰线,利用人工配将已锚固好的轨枕按灰线散匀摆正,轨枕端部与灰线平齐,Ⅲ型轨枕间距按60cm进行控制,即1680根/Km,其间距铺设误差不超过2cm。
(3) 安放钢轨及细放轨枕拖拉钢轨到位,人工用撬棍将配好、并打好点位的钢轨抬入垫好胶垫的承轨槽内,随后调齐钢轨头,用轨缝板调整轨缝,上好鱼尾板连接钢轨,根据钢轨点位调整枕木间距并放正轨枕。
(4) 散布配件将钢轨配件散布就位。
散布配件时应注意,Ⅲ型枕配Ⅰ型弹条,除轨道内侧的钢轨接头部位的两根枕木安装B型弹条外,其他部位均安装A型弹条, (5)人工上扣件先安放轨底胶垫板,使之居中摆放。
将轨距挡板及挡板座安放时测量轨距,调整轨距挡板,在轨距达到要求时(+2 -2)方可紧固螺栓。
(6) 紧固扣件上扣件前应检查并调整轨枕位置,使螺旋道钉中心对准钢轨上打好的枕位点,将轨距挡板、挡板座及弹条按规定配置顺序安放好,并带上平垫圈及螺帽(注意其正反面),二人一组,用扳手将各种扣件上紧,再采用力矩扳手拧紧。
(7) 补碴整道:对已铺好的轨道要及时进行拨道、补碴,并进行起道捣固,使线路基本圆顺,防止出现胀道现象。
前期的整道采用小型捣固机进行,后期的起道捣固采用大型整道机组进行精细整道。
道碴采用汽车运输,人工补碴。
后期整道采用中捣车进行整道作业(拨道、捣固作业),动力稳定稳固道床。
(8)、起道、捣固:第一次起道5cm,整道采用小型捣固机进行起道、拨道、捣固作业,达到线路大致平顺、方向正确,使轨道达到初步稳定状态(以起道为主)。
之后进行测量,以确定下一次起道量。
第二次起道在第二次补碴后进行,控制起道量,使轨面标高基本达到设计标高,中线正确、线路平顺、方向顺直、曲线圆顺,使轨道达到稳定状态,采用小机群捣固。
第三次起道在第三次补碴后进行,进行局部起、拨道和捣固作业及动力稳定,使轨道中线、标高、方向和道床稳定性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以捣为主)。
轨道铺设及线路综合整修流程施工组织配合单位检查配合检查线路捣固整修达到大机作业条件后再用大机对线路再细致的捣固稳定整修作业。
在大机作业时测量人员一定要提供线路的有关数据(包括曲线要素、起道量、拨道量、正式超高值)在大机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线路的现况,对不好的地段一定要重复作业,达到线路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在进行作业。
大机作业时一定做到有技术人员和防护人员的跟随。
各工序施工方法:(1)起拨道:采用起拨道机将钢轨起拨到设计中心线和设计高程。
第一遍起道将每节轨道在几个点抬高并用道碴垫实,抬高后的轨面大致平顺。
第二遍起道将轨道抬高至设计标高,并略加高1~3mm的沉落量。
选择直线左股、曲线里股作为标准股,在预先用水准仪测设好的水准桩处,按要求的高度起好,并在轨下串实道碴,作为起道瞄视的基准点。
当标准股连续起平30~40m后,用水平道尺及起道机将另一股起平使之符合要求。
同时用方枕器与撬棍将轨枕方正,使轨枕中线与轨腰内侧的间隔印相一致,并垂直线路中心线。
(2)细放轨枕:按轨腰上的标记整正轨枕。
(3)串碴:钢轨两侧40~50cm范围内串满道碴,钢筋砼轨枕中间60cm宽的碴面低于轨枕底面30mm以上。
(4)填盒:向轨枕盒内填补一部分道碴,供捣固用。
(5)捣固:用液压捣固机进行捣固,范围为混凝土枕为钢轨外侧50cm和内侧40cm;木枕为钢轨两侧各40cm。
(6)整道:整修道床,补足轨枕盒内道碴、拍实道床边坡及顶面并使之保持稳定。
(7)轨道静、动态检测:用道尺对轨道进行检查,并对不合格的轨道进行整道、处理至合格为止。
五、施工安全及质量保证措施1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施工质量控制标准(1) 道钉中心偏离与预留孔中心不得大于2mm,螺旋道钉与承轨槽面垂直,歪斜不得大于2。
(2)轨枕间距及偏斜不大于±20mm;(3)轨距允许偏差±2mm,轨距变化率不大于2‰.(4)钢轨接头相错量允许偏差:直线上不大于40mm(5)轨排组装时,扣件安装应符合:①Ⅰ型弹条扣件扭矩为80~120N·m;②接头螺栓扭矩为600~800N·m;③轨距挡板应靠贴轨底安装正确,螺旋道钉丝杆涂油,扣件安装不良率不超过8%,螺帽的拧紧程度见附图中的说明。
2.线路平面、纵断面: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3.轨道允许偏差4.外观:各种线路标志,钢轨标志齐全清晰,旧料回收干净。
5. 工作内容包括小集群捣固,更换伤轨,整理道床、更换枕木、拨道改道等。
线路直线地段轨向不良,可用目测方法拨正。
曲线地段轨向不良,可用绳正法测量、计算与拨正。
如需改变曲线头尾位置、缓和曲线长度与圆曲线半径,应用仪器测量改动。
6.用绳正法拨正曲线的基本要求。
6.1曲线两端直线轨向不良,应事先拨正;两曲线间直线段较短时,可与两曲线同时拨正。
6.2在外股钢轨上用钢尺丈量,每10m设置1个测点(曲线头尾是否在测点上不限)。
6.3在风力较小条件下,拉绳测量每个测点的正矢,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
6.4按绳正法计算拨道量,计算时不宜为减少拨道量而大量调整计划正矢。
6.5设置拨道桩,按桩拨道。
7.改道时,木枕地段应使铁垫板外肩靠贴轨底边;混凝土枕地段应调整不同号码扣板、轨距挡板、挡板座,并可用厚度不超过2mm的垫片调整尺寸。
同时应修理和更换不良扣件。
螺纹道钉改道时,应用木塞填满钉孔,钻孔后旋入道钉,严禁锤击螺纹道钉。
改道的前后作业程序应紧密衔接,保证起下道钉和松开扣件的数量不超过《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规定。
应按改道量将钢轨拨正,严禁利用道钉或扣件挤动钢轨。
8.在道岔转辙部分改道时,应将曲股基本轨弯折尺寸和尖轨侧弯整修好。
在辙叉部分改道时,应处理好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和翼轨、护轨轮缘槽宽度之间的关系应用打磨钢轨肥边和间隔铁加垫片等方法调整好轮缘槽宽度。
9.凡有硬弯的钢轨,均应于铺轨前矫直。
常备轨亦应保持顺直。
线路上的钢轨硬弯,应在轨温较高季节矫直,矫直时轨温应高于25℃。
矫直钢轨前,应测量确认硬弯的位置、形状和尺寸,确定矫直点和矫直量,避免矫后硬弯复原或产生新弯。
矫直钢轨时,应防止钢轨扭曲。
矫直钢轨后用1m直尺测量,矢度不得大于0.5mm;允许速度大于120km/h地段,矢度不得大于0.3mm。
成段轨缝尺寸是否符合第3.4.8条的规定,应于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进行检查。
日常可根据更换钢轨或调整轨缝时的轨温、采用的C值和其后的轨温变化情况进行检算。
10.轨缝应保持均匀。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调整:10.1原设置的轨缝不符合第3.4.8条的规定;10.2轨缝严重不均匀;10.3线路爬行量超过20mm:10.4轨温在第3.4.7条规定的调整轨缝轨温限制范围以内时,出现连续3个及以上瞎缝或轨缝大于构造轨缝。
11.最高、最低轨温差大于85℃地区的25m钢轨地段,应在春、秋季节调整轨缝,通过放散钢轨温度力,将轨缝调整均匀,避免在炎热季节过早地出现瞎缝,在严寒季节过早地出现大轨缝。
12.成段调整轨缝时,应先调查计算,确定每根钢轨的串动方向和串动量,编制分段作业计划。
如因配轨不当,接头相错量较大时,应按第3.4.4条的规定调配钢轨,不得用增减轨缝尺寸的方法调整接头相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