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知识考点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 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 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
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
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
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②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③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
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节选自周瑜《疾困与吴主笺》)注:①讨逆:指孙策,因其曾受封为“讨逆将军”。
②疆埸(yì):指边境。
③旰(gàn)食:晚食。
指事务忙碌不能按时吃饭。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2)至于斟酌损益()(3)但恨微志未展()(4)此朝士旰食之秋()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B.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C.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D. 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9. 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诸葛亮和周瑜为国都是忠诚不二。
一“表”一“笺”在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壁字季章。
父焘,典国史。
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
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
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侂胄意不怿。
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
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
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
”疏奏,秦桧坐追王爵。
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①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
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
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
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
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
”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
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
”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
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①丘,人名,指丘宗山。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B.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C.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D.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 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 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 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
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当广博;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 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 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
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 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
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以闻,壁贻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2)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禽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安世,幼而聪悟。
兴安二年,高宗引见侍郎、博士之子,简其秀俊者欲为中书学生。
安世年十一,高宗见其尚小,引问之安世陈说祖父,甚有次第,即以为学生。
高宗每幸国学,恒独被引问。
诏曰:“汝但守此,至大不虑不富贵。
”居父忧以孝闻。
天安初,拜中散,以温敏敬慎,高宗亲爱之。
累迁主客令。
萧赜使刘缵朝贡。
安世美容貌,善举止,缵自相谓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缵等呼安世为典客。
安世曰:“三代不共礼,五帝各异乐。
安足以亡秦之官,称于上国?”曰:“世异之号,凡有几也?”安世曰:“周谓掌客,秦改典客,汉名鸿胪,今曰主客。
君等不欲影响文武,而殷勤亡秦,”国家有江南使至,多出藏内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货之,令使任情交易。
使至金玉肆问价,曰:“北方玉大贱,当是山川所出?”安世曰圣朝不贵金玉所以贱同瓦砾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爱宝故无川无金无山无玉初将大市得安世言惭而罢。
时民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安世乃上疏曰:“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今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
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
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视: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
”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出为相州刺史、假节、赵郡公。
敦劝农桑,禁断淫祀。
初,广平人李波,宗族强盛,残掠生民。
前刺史薛道檦亲往讨之,波率其宗族拒战,大破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