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

13
三乎 1.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乎.?(《赤壁赋》)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论语·卫灵公》)
14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 吾 师 道 也 ,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师说》)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5
(7)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 人之于国也》) ③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8)表目的关系。不译或译为“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8
二何 1.疑问代词。 (1) 单 独 作 谓语 。 表 原 因, 后 常 带 语气 助 词 “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 原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9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译为 “哪里,什么”。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③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赤壁赋》) (3)作定语。什么,哪。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的 常见文言虚词(15个):
而、何、乃、其、且、 若、所、为、焉、以、 因、于、与、则、之
1
一1.、而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①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任重而.道远。
2
(2)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16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②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2.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 在……方面。 ①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行(并序)》)
10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 怎么。 ①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
15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师说》) ③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 柳 毅传》)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①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 赋》)
3
(3)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过 秦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
已.矣。(《逍遥游》) 7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 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
宗十思疏》)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 (3)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官传序》) 11
3.复音虚词。 (1)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 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②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传》)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 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 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何.以.战?(《曹刿论战》) 12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 此?(《鸿门宴》) ③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传》)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4)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文》)
4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游 褒禅山记》) ③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6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停止的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