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

产业集群及其在福建发展的思考□黄丽萍摘要: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培养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福建的实际出发,探讨了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作者简介:黄丽平,女,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经济系博士生。

所谓集群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里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

集群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

地方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

集群有多种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产业集群的主体都是大量产业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其内容包括:⑴生产最终产品或提供最终服务的企业.⑵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供应商。

⑶下游的销售商及销售网络、顾客。

⑷侧面有互补商品的生产商。

⑸支撑机构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起支撑作用的民间团体、行业中介、金融部门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起支持作用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心、培训中心等。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1、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生产资料的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节约、信息技术成本的节约。

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生产资料的节约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可以使公共产品得到合理的利用。

企业数量增加,公共设施的数量可以不要增加。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尽管需要付费,但总比分散投资、单独建立公共设施要省钱多了。

第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即使因为企业的增多而增加其公共产品的数量。

那么增加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不会和集群内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按同一比例增加,而是公共产品价值的增加慢于企业的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从而使生产资料转移到单个产品上的价值也减少。

外部规模经济还带来劳动力成本的降低。

产业集群的存在,会吸引大量劳动力向该集群转移,一方面使单个企业方便而及时地雇佣到工人,企业节省搜寻的时间和费用。

其次,劳动力在一定空间的聚集,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费用。

把劳动者聚集在一空间时,就会加剧他们之间的竞争,首先迫使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劳动者通过学习或其他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

原先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担心在竞争中失去领先地位,也会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资本家节省了教育培训的费用。

产业集群还会带来信息技术成本的降低。

首先,产业集群节省了搜寻信息的费用。

同处于某一区域的企业生产着相关的产品,市场信息的来源就显得广泛而便捷,可以及时获得上下游厂商和其他相关市场主体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决策。

其次,产业集群促使信息、技术优先扩散出去。

集群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同企业职员之间的相互接触,也促成了信息的交流、技术的扩散。

企业获得这些信息技术都是免费或者准免费的,并且是优先的,因为企业职员“面对面”的接触,可能会将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在萌芽或构思阶段就扩散出去。

再次,产业集群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产业或技术的发展一般具有生命周期规律,如处于成长期的产业或技术,只要有一个企业已经取得突破性创新,其他企业就容易预测或把握渐进性创新,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2、专业化和分工。

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人的局部劳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

A,终生从事一种简单操作的工人,他的身体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操作,因此,比那些不是专门从事这项操作的人,耗费的劳动时间要少,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更高,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更少。

B,由于工人经常重复一种有限的动作,自然会从经验中找到花费力量最少而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

C,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减少了工作中的空隙,提高了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成本。

第二,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工具的投入。

因为劳动工具分化和专门化的结果是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可以节约劳动生产时所使用的工具及其占用空间。

第三,分工和专业化节省了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由于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变得较为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第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交易成本的优势。

只要有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同一个生产过程就是由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共同完成,那么必然就有交易活动,而要进行交易活动,就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

首先,产业集群的形成,使经济主体在交易活动中靠近交易对象,节约了相互的要素流动、产品运输的有关费用。

其次,集群内的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大批量采购生产资料,他们还可以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降低销售费用。

再次,由于企业的空间聚集,使交易的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就节约了各种找寻费用。

最后,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根植性,有利于企业间建立基于信任和合作为基础的稳定关系,使双方容易达成协议并自觉履行合约,从而降低了谈判签约的费用以及监督执行的费用。

4、产品差异化优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已在从温饱向小康转变,消费者的单纯的数量追求,转向追求“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

企业的竞争策略也从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的市场竞争上来。

产品差异化成为非价格竞争的主要战略。

所谓的差异化,就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形成足以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

差异化战略的关键在于生产特色产品。

在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之间,相互关注,相互竞争,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在产品的品质、功能、外观、品种、花色、等级等方面所做的任何特色创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其他企业获得,一方面对集群内的其他企业形成竞争压力,迫使其他企业得以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也为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发其他企业创新的灵感。

产品差异化优势的获得,可使产品的价格弹性不明显,从而带来较高的边际利润。

5、区位品牌优势。

区位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区位品牌能有效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

如: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晋江的旅游鞋。

以上产品之所以具有区位品牌优势,与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晋江的旅游鞋,首先是因为晋江有大量的生产商在生产旅游鞋,形成企业集群;其次是因为晋江的旅游鞋在质量和特色上负有盛名;三是产业集群中大量的生产商利用整体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对外宣传阵容。

晋江的陈埭镇的鞋材同业公会会员160多人,他们联合开展对外宣传,改变了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宣传的状况。

区位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吸引国内外的消费者或经销商骆驿而来,因为消费者或经销商除了追求区位品牌外,他们还能在产业集群内货比三家,提高购货的效率。

消费者或经销商的大量增加,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区位的品牌效应。

晋江的“安踏”、“爱乐”、“亚礼得”等产品占该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一半,晋江生产的运动鞋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6、合作优势。

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搜寻到合作伙伴,即使搜寻到了,也要进行一番严格的考证。

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合作却有独特的优势。

①产业集群内容易搜寻到或容易吸引合作伙伴;②易形成合理有序的合作。

因为,首先,集群是由若干或更多的企业参与,企业之间严密分工、密切合作,大到终端产品的组装,小到一个小部件的各个工序,均可形成企业之间竞争、发展的共生关系。

一个产品一般由若干企业共同完成,整个区域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所以,即使没有统一的管理,企业都应自觉遵守市场规律,讲究信用,有序合作;其次,集群内的企业地域相近,企业主之间、员工之间相互熟悉。

企业的声誉如何,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影响企业的成长,所以每个企业都应在合作中遵守承诺;再次,集群内的企业一般都深深地嵌入或根植于当地企业,迁移的成本很高,一旦在合作中出现机会主义倾向,就将失去下一次合作的机会。

上述几个原因促使集群内的企业恪守信用,建立基于信任和承诺的有序合作,以团队的力量共同去开发市场。

7、形成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首先,形成了技术创新和进步的环境。

产业集群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和进步的环境。

一方面,同类企业或相近专业的技术人员的聚集,营造了技术创新的氛围。

集群内同类企业争夺同一市场,同行相互比较,必然在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问题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而这都必须不断创新、改进技术。

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专业相近的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必然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

另一方面,其他经济主体塑造技术创新环境。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吸引了大量前后向联系的企业、中介机构、教育和研究部门以及互补产品的生产商,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地缘上的优势,学习方便,增强了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其次,吸引外资的环境。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活跃,跨国资本在全球搜索最有利的投资场所。

外资倾向什么样的投资场所?由于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发现了跨国资本流动的一个共性:国际投资的区位正向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转移。

产业集群已成为吸引外资的温床,为吸引外资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福建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第一,福建产业集群基本上属于横向产业集群。

在众多的集群当中,波特把集群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类型,纵向集群是由通过买方和卖方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所组成。

横向集群是指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相同的技术和劳动力或者需要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的集群。

福建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于横向产业集群。

第二,福建集群产业的形成与福建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福建晋江的鞋业集群、服装产业集群、南安水头的石板材企业集群、安溪的茶企业集群、惠安的石雕企业集群的形成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大型企业,大部分都是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步的。

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逐步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在空间的聚集和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地区规模经济,形成企业集群。

第三,福建产业集群形成于特定的人文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许多地方纷纷出台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但有的地方成功了,有的地方却搞不好,甚至还起反作用。

福建产业集群的成功就与形成地民众长期敢为天下先,勇闯市场经济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有关,再加上他们善于经营的个性是他们在竞争中显现优势。

相关主题